澎湃新闻记者 何利权 李思文 实习生 孙蒙娜 张莹,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高考作文热点分析?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考作文热点分析(专家点评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热点分析

澎湃新闻记者 何利权 李思文 实习生 孙蒙娜 张莹

7月7日上午11点30分,2020年高考语文科目考试正式结束。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11道,其中5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各命制1道,北京命制2道。澎湃新闻(thepaper)邀请了多名专家及语文教师,对11道作文题逐一进行点评。

发言稿、演讲稿、主持词、一封信、议论文……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不仅紧跟时事,引导学生扩宽国际视野,在写作形式上也非常多样。襄阳市第四中学高级教师许婷婷表示,今年的题作文让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情景式考察,“不像以前都是单纯写一篇文章,今年会给出一个具体的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把作文写出来。”她还介绍,高考作文题偏向情景式考察,这一特征在2015年就开始了,全国卷近几年都在渗透情境式的写作思路,今年也还是这个思路。

广州市第六中学语文教师肖刚对澎湃新闻说,今年虽然作文形式比较丰富,但此前备考时学生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锻炼,各种形式都比较熟悉。

作家巩高峰认为,今年高考作文题的命题成分在变弱,给考生们更大的发挥空间,“很多作文题看起来平平无奇,但综合对比会发现,命题方式和以前比,合理性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他表示,高考生大多是十七八岁的年纪,“三观”逐渐成型,思想正是从个人的小世界向大世界辐射的阶段,“他们从稍显封闭的校园和青春期里走出来,对世界的想象,现实对自己人生的投射,与人和世界的相处,都是大家好奇甚至困惑的地方,这些作文题正好让考生们有文字和想象的施展空间。”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周新民也认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立意高远,切口适合考生的年龄特征和今年的特殊现实情境与社会发展状况,总体上既体现了高考作文的要求与规范,又给了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另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心科表示,今年的11道题出得都很不错,无所谓优劣高下,都非常贴近生活,反映出时代的风貌,没有出现往年有些试题的材料过于复杂或者玄奥,致使考生审题出现困难的情况。所以,与其将全国卷与其他省市试卷的作文题比较,或者在各省市试卷的作文题之间作比较、区分高下,还不如讨论各个作文题该如何去写。

【全国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专家点评

乐晓峰(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这依然是一道典型的情境式作文,读书会的形式契合了“世界读书日”的热点,但限定了准确的读书内容,明确了对于“选贤任能”“宽容大度”“为人谦逊”“不计前嫌”等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认知和思考,其中对于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也是一种隐性要求。考生需要作出合理组合和判断,提炼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虽然是读书会,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将历史观穿越到现实中,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观念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将成为作文评价重要的衡量标准。

周新民(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凝聚民族意识也是今年高考作文的主题。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也必将孕育中华民族辉煌的未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国走上伟大复兴道路的必然选择。

全国1卷作文要求考生选择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中的一位,点评能与德,写一篇发言稿。齐桓公成就霸业和他本人、管仲、鲍叔三人的能力与品德分不开。齐桓公的胸怀、管仲之贤能、鲍叔的宽厚,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命题让考生铭记中华文化之厚重与丰富。

肖刚(广州第六中学语文教师):今年的全国Ⅰ卷作文题仍然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呈现方式和任务指令与2015年全国Ⅱ卷“当代人物评选,谁更具风采”如出一辙;而题目设置的写作情景和要求“就春秋时期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个人物写一篇在班级读书会上的发言稿,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又与2019年“面向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几乎一模一样;至于材料本身“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因此,今年这个题目对于考生而言,无论是材料,还是任务、情景以及要求,几乎不存在“陌生化”的问题。

《左传》所记载的这个“一箭之仇”的故事,涉及到三个人物: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他们都具有超越常人的大才能、大格局、大人格,题目要求考生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个来谈感受和思考,这意味着无论你多么想谈另外二人以及三人的共性,也务必克制,这是审题环节对“最”字所表达含义最基本的尊重。切不可不分主次,混为一谈。

至于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中,选择哪一个来写,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只要能回答“感触最深”的原因即可。“一箭之仇”的故事体现了鲍叔牙的慧眼识才、不计私仇,管仲的出类拔萃、功勋卓著,齐桓公的胸襟宽广、知人善任。只要紧扣其中一人身上所反映的精神品质来进行写作,就能较好地完成审题。虽然审题简单,但是要想写出有新意、有深度、有高度的文章,就需要考生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快速调动素材储备,同时还需要有勾连现实的应变能力。

【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专家点评

乐晓峰(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这同样是一篇情境作文,但是很明显,主题是中国形象的世界意义。中国与世界这个话题非常独特,在疫情背景下也显得尤为突出。所以,在“感谢”“祝福”的中心词条下,讲好中国的抗疫故事应该是一个极其富有激情的话题。

周新民(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全国Ⅱj作文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命题者的用意显然很明显,就是要让青年理解“人类共同体”这一重要价值观。

【全国II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专家点评

周新民(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这个题目包含了高三学生对于青春期自我形象的塑造与建构,非常契合考生的心理。

巩高峰(作家):个人感觉这是个非常适合高考生的作文题,难度不高,因为青春期的同学最关注的就是自己,所以“自画像”还是比较容易让大家动笔。

而从高三毕业生这个中学过来人的角度给高一新生写信,既像梳理自己的中学阶段,又像重新给穿越到高一的自己列一个计划。只要能写出新意,就可以得高分。

【全国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专家点评

巩高峰(作家):长达半年的疫情,席卷全球,到现在还没有结束,高考作文题不涉及是不合理的,所以全国新高考Ⅰ卷的“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真是再合适不过。

疫情跟每个人都有关系,特别是这个学生生涯最长的寒假,这一件事就可以写出无数故事和感受,毕竟每个人的经历和心理相似,却又不太一样。可以想象高考考场的高考生会在大脑里放电影一样回想自己的这半年,百感交集。那么,写出一篇800字的作文,很容易。当然,相同主题相同经历想写出出彩的、能拿高分的佳作,太难了。

乐晓峰(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发现和阐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周新民(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作文题目直面2020年发生的新冠肺炎,引导考生把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所感所思倾注笔端。理解时代,表面上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但是,事实上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这几个题目充分以学生个体的思考和感悟为支点,让学生对于时代的思考有了切实的基石,最终能有话可说,而且能说得充实说的精彩。

【全国新高考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专家点评

乐晓峰(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一种教育价值的回归,将语文回归到生活和阅读中去。

巩高峰(作家):写一篇主持词,跟“全国Ⅱ卷”的写一篇演讲词一样,是今年高考作文题里的新鲜感。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自信、文化自信越来越盛,一直以来给人内秀、不善言辞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年轻人的形象,确实需要通过说的方式做出改变,而演讲是个非常不错的形式。

想说得好,演讲词当然是重中之重。肚子里有货,才能倒得出来啊。同学们,高考完就是大学校园,从高考开始锻炼自己表达的能力,非常及时。这两个高考作文题,忍不住想点个赞!

周新民(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这个题目主要在于唤醒考生对于地名承载的历史、文化的记忆。

【北京卷】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

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专家点评

乐晓峰(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北京卷第一题注重考查思辨能力,个体与整体,小我和大我,个人与国家;第二题注重观察生活的能力:一条信息是以小见大,注重联系现实生活情境,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里,该如何甄别真伪、善恶,但是又具体落实到一条信息上,观察生活,理解生活,思考价值判断都是本题的要素。

巩高峰(作家):北京卷的高考作文题是热搜爆出的第一个,这就跟作文素材里北斗三号发射成功竟然这么快就登上高考试卷一样令人惊讶。这时效性,这热度和速度,真的是太快了,与时俱进送给北京卷,名副其实。

第二个材料当然也紧跟当下,不过看起来就没那么好写,高考时间如此紧张,很难像北斗三号那么容易刺激灵感。所以,估计考场上背熟时事新闻的高考生们选第一个的可能性更大。

周新民(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在引导考生理解时代、激发考生深入思考时代问题,帮助考生理解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命题上有着积极、重要的推动作用。像北京高考作文第一道题目,以北斗三号卫星成功发射为题,引导学生关注中国高科技事业的发展。北斗导航这一国家重器完成组网,历时二十六年,稍微关注的考生,就有话可说。

第二道作文题是以“一条信息”为题,紧扣信息社会青年人的感悟说开来,考生应该也能找到很多共鸣。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专家点评

巩高峰(作家):说到疫情,医护人员自然是最容易想起也最应该被注目的群体。所以疫情进入高考作文题,医护人员作为本年度的“中国面孔”,登上高考作文题自然也是非常合适的。

而疫情期间通过电视新闻、热搜、深度报道等方式进入亿万人记忆的“天使们”,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写作文的角度,有人物形象、有故事,还很容易想起恰当的金句,就很容易构思和下笔了。所以,这篇作文个人评它为本年度最好写的高考作文题。你觉得呢?

周新民(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这个题目既有对于民族文化形象的阐释,也有对于当下塑造民族形象个体的思考。题目开口小,弹性大,考生可以自由伸缩发挥。不过,纵观几套作文题,我们可以发现,作文题基于学生的观察、体悟基础之上,来思考中华优秀文化,力求避免空洞。

【上海卷】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专家点评

张心科(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延续了往年的命题风格。题干是一个选择问句,没有给出肯定的答案,具有思辨性。主要是探讨人面对客观事物能否以及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考生可能会从三方面立意:一是肯定,选择人对事物的发展进程不是无能为力的。二是否定,认为人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是无能为力。三是不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讨论针对的是哪些对象、处在何种时空、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在什么情境中,是无能为力的或者不是无能为力的。在论述时可以联系当下的情境,联系自己的生活,例如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突然暴发的洪水等灾难,如何对待突发事件对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在论证观点时不能流于非此即彼的片面、偏激,也不宜落入亦此亦彼的中庸、浅薄,仅仅找一些典型事例、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来证明,而是要思考如何结合多种影响因素,从而将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全面、合乎逻辑。

【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专家点评

许婷婷(襄阳市第四中学高级教师):江苏卷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思辨性,现在的学生就应该引导他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大数据时代总是给我们相同的信息,相近的环境,那么它是不是就一定是好的呢?其实在作文材料中间,江苏卷是一个开放式的,它没有说什么就一定是好的或不好的。这个就需要学生自己去结合当下互联网时代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我觉得这个还才是真正正考到学生的这个。

【浙江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专家点评

胡欣红(衢州二中名师):体验与思考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关系的浙江卷,并没有多少新意可言,但平实中却有深意。

一是学生有话可说。每个人都无疑例外地要面临个人与家庭、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处理,因为种种原因,很多人都有丰富的体验,这就充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理论上讲,三者(尤其是个人和家庭)之间是高度一致的,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常常存在矛盾,有些家庭甚至有严重亲子冲突。

值得一提的是,亲子矛盾并不是简单的是非关系,很多时候,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之分。无非家长更多地站在“现实”层面考虑,而孩子则往往更偏向“理想”而已。双方都有道理,角度不同看法不一样,家长和孩子之间需要相互理解尊重。

中学生写文章最被诟病的是无病呻吟,胡编乱造,比如“十篇作文,四个死爷爷”“外婆都爱藏补丁衣服”“8岁娃开头就写‘在我一生中’”等等。有了真实体验,自然下笔如有神。考生写此文,切忌泛泛而谈,需有理有据,要有真情实感。

二是不仅考学生,其实也是一道家长和全社会都不应逃避的考题。问题孩子的背后,基本上是家教失当的结果。其中,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选择,不知道俯下身来和孩子好好沟通交流,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一道考场作文题,既引导考生思考人生,同样更值得家长深刻反思。虽然平实无奇,却颇具深意。

肖刚(广州第六中学语文教师):浙江卷这个题目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聚焦于每个人的现实处境,很有时代感,考生也容易有代入感。每个人既有自我定义的角色,也有他人和社会界定的角色,“角色的变与不变”既有个人、家庭的原因,也有社会、时代的原因,因此以发展的、矛盾的、全面的视角去分析“角色的变与不变”会写出比较深刻和贴近时代的优秀作文。

责任编辑:徐笛

校对:徐笛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新闻报料:4009-20-4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