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昆明人过年从农历腊月(十二月)二十三就开始了,从这天到除夕叫迎春日,一要祭灶,二要扫尘。

据明天启《滇志》所记,每逢腊月二十四日,昆明人要祀灶,扫尘是古人元旦驱疫鬼、祈安康的遗风。

每到大年三十,老昆明人要请门神、贴春联,并在屋檐下悬挂灯笼。

抗战时期,昆明有些店铺过年不贴春联,贴唐诗。那时昆明街头较小的店铺下半截是砖墙,上半截是一排四至八扇木板,早起开门卸下木板,收市后装上。过年不卸板,板外贴万年红纸,上书唐诗各一首,此风别处未见。初一上街闲逛,沿街读唐诗,亦有趣。

大年初一家里的娃娃要向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则要向娃娃发压岁钱,以压祟祈福,平安成长。初二以后,亲朋好友要串门拜年。拜年时也带上一些年礼,普通人家送的多是腌肉、饵块之类。

过年时亲朋来拜年,要敬上泡有胡桃、松子、蜜枣的果茶,临别时要送上三五颗槟榔、芦子。若是至亲贵客,又另有讲究——要把二三十个槟榔穿成一串,盘成饼状,缀上剪纸花,又用红纸包上十多颗芦子,让家中子弟送给客人(清道光《昆明县志》)。

大户人家的亲朋颇多,难以一一登门,就让仆人带着名帖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的门前又会贴上一个红纸袋,上书接福二字,送帖者将飞帖插进去即可。有说如今的贺年片、贺年卡,就从飞帖演变而来。

从大年初一开始,早上店铺和居家大放炮仗,大人是成串地放,娃娃是一个个地放,叫冷炮仗,还放升高、滴滴金。四乡则唱花灯、演滇戏,少女使秋(荡秋千),夜晚街上耍龙灯,家中掷骰玩牌。初六称破五,娃娃不再放冷炮、大人也不再掷骰玩牌。

年夜饭照例要用九杯米,以示长久。年饭必吃的一道菜叫长菜,以肉汤煮白菜、青菜、芹菜、青蒜做成。做长菜不能动刀,菜叶不能用刀切,只能用手竖着撕开,有的还加入长条粉丝,这叫长吃长有长长久久,又称长命菜。

长菜做得很多,不能一顿吃完,过年期间要天天热、天天吃,一直吃到正月十五,最后剩下的酸汤用来和鲊面、萝卜丝,做成萝卜鮓团,放进瓦罐,可以吃到第二年春节,成为真正长吃长有的长菜。年夜饭的鱼也不能一次吃完,要翻过年去吃到大年初一,以示年年有余。

昆明乡村多在年前杀猪,叫做杀年猪,并在杀猪当天请客,叫做吃年猪饭或杀猪饭。年猪饭通常要用猪身上的各个部位做成八大碗肉菜,叫做八大碗或猪八碗,有红烧肉、千张肉、炖黄条、回锅肉、粉蒸肉、炸春卷、糖醋排骨、猪杂拼盘等,有的加上清炖鸡、烤鸭、湖鱼、扣百合和八宝饭之类,就成了十二大碗。

用酒肉蔬果祭祀先人,还要在炉子里燃烧桦木、皂荚,并往火盆里烧红的木炭上泼醋,一时家中各种烟雾弥漫,据说可以驱邪。还要在大门后顶上两根甘蔗,这两根甘蔗要粗细匀称、长短相同、有根有叶、有头有尾,表示来年好事成双,一年从头甜到尾。

封门时蔗梢朝上,午夜时又把两根甘蔗倒过来,蔗梢朝下,这叫做翻梢,表示新的一年全家收入翻番。

除夕时昆明人全家团坐不眠守岁,又叫坐待天门开。守岁之时,全家人坐在铺满青松毛的地上,烧上两炉炭火,一炉烤饵块,一炉煮皂角米,在饵块和皂角米的清香中辞旧迎新。明代充军云南的状元杨慎有“十二月滇南娱岁宴,家家玉饵雕盘荐”的诗句,可见早在明代,昆明人过年就离不开饵块了。

除夕夜喝的是分岁酒,顺序是先少后老,大人守岁容易,孩子守岁难,差不多就上床睡了。还要在孩子枕头底下塞一些钱,称为压祟钱。

初一家家要蒸糕,意为步步高。米糕上面要铺一层红糖,还要嵌入红枣,以示红红火火。蒸糕时蒸汽四溢,意思是四方吉利。

糕蒸好后先端到院子中间的八仙桌上供好,同时供上有篮球大的米花团,上面嵌着一个大大的红色福字,还要供上黄果(柑橘)、干柿子、橘子、佛手、香橼等,点上香烛。前面放一个香炉,太阳一出来献上头炷香,插满九炷后,全家对着太阳叩九个头,同时拜天地祖先,然后分吃年糕,以示天长地久、人寿年丰。

大年初一老昆明人不串门,主食是饵块,早餐吃糖煮饵块,晚餐有八宝饭,意为一年甜到头。

甜酒煮鸡蛋。原为江浙吃法,也成了老昆明腊月风俗。

按老习俗,过年要过到正月的第一个属猴的日子才开始吃米饭,称为猴攒食。

正月初九赶金殿庙会,昆明人也要吃炒饵块。先切好饵块片,配好佐料,带到金殿山上。而道士们早就在三天门以上备好不少小铁锅和木柴,爬山到此,便可向道士租来小锅,自炒自食,全家坐地野餐,其乐融融。清嘉庆年间,昆明人朱芳田有《岁时竹枝词》写道:

门换新联户换米,

还舂饵块备香厨。

华堂草舍春都到,

碧绿松毛匝地铺。

云南的春节民间风俗(老昆明)(1)

云南的春节民间风俗(老昆明)(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