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清朝官方文献的记载,皇太极是“无疾”而终的。清崇德八年,戎马一生的清朝第一位皇帝皇太极,在清宁宫突然逝世,年仅五十二岁。

正史中没有明确地写出皇太极的死因

皇太极在位十七年,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具有远见卓识,无愧为封建统治阶级策略家和战略家的杰出代表。他的所作所为基本都能见于正史,遗憾的是,他的死亡原因却不甚明了。

皇太极死前的真相(皇太极因何而死)(1)

皇太极剧照

我们来看看文献中怎么说。《清史稿》中说皇太极“无疾崩”;《清实录》说他:“上无疾,端坐而崩”;《沈馆录》中记载:“皇帝暴死”。诸如此类的记载还有很多,但遗憾的是,正史中基本都没有明确地交代关皇太极究竟因何而死。

皇太极去世的时候正值壮年,仅仅才五十二岁而已;他是一位“马上皇帝”——经常率军作战,身强力壮。按理来说,这样一位精壮的男人,称得上年富力强,正是奋发有为之时,是不太可能“无疾而终”的。这种情况就说明,清朝官方的文献中应有所隐瞒。

皇太极死前的真相(皇太极因何而死)(2)

皇太极剧照

我们都知道,在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时候,史官下笔有忌讳在所难免。我们翻开《清史稿》,其中历代皇帝的死因,大多是不清不楚的。如努尔哈赤本来是在进攻宁远城时被袁崇焕的大炮击伤,最终“因满恚而毙”,而《清史稿》中却说:“上不豫”。

追本溯源,《清史稿》出自清朝遗老之手,他们对于历代皇帝死因没有细说的原因,不外乎是“为王者讳”,他们想要向皇帝之死致以自己的良好祝愿——“寿终正寝”。

正因如此,在清朝遗老的眼中,因为皇太极并没有生病,所以不能写“不豫”;又不方便直接写“暴死”。他们最终选择了“无疾”这种表述方法。

我们来查证一下皇太极死前的行动

既然无法查证皇太极死时的情况,我们就来看看他死前的行动。

皇太极死前的真相(皇太极因何而死)(3)

皇太极剧照

这天早晨,皇太极像往常一样处理政事。他先下令赏赐了远道而来的蒙古部落客人;随后在后妃的陪同下,他来到崇政殿,召见了探亲的蒙古王妃和下嫁的公主,还向他们展示了自己攻打明朝的胜利果实,更将战利品赏赐给女子们;在享受天伦之乐后,他心满意足地回到了清宁宫;结果,当晚亥时(晚九点至十一点),皇太极便“无疾,端坐而崩”。

如此看来,皇太极死前并没有什么异常的情况。由此推论,皇太极之死,必然与他之前的经历有关。

皇太极死前的真相(皇太极因何而死)(4)

皇太极剧照

我们都知道,开国君主往往是最累的,他们在军政方面事必躬亲,外忧内患一把抓。在这种常年焦虑和担忧的情况下,再加上日积月累的劳顿,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积劳成疾,皇太极也不例外。文献中记载他在外领兵作战时,鼻子多次流血不止。这是典型的积劳成疾、免疫力下降的征兆。

还有一个因素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崇德六年,皇太极在流鼻血不止的情况下,“自盛京疾驰而行者六日”,在高桥设伏,大败明军。正当他要扩大战果的时候,从后方传来宸妃病重的消息。

皇太极死前的真相(皇太极因何而死)(5)

皇太极剧照

皇太极十分仓促进行了战略部署,第二天清晨便下令返回。在返回途中又接到宸妃病危的快报,皇太极竟然不顾天黑路险,慌忙起身赶路。遗憾的是,当皇太极抵达盛京的时候,宸妃已经离开人世。

皇太极的死因,被朝鲜人公开

皇太极“恸悼”,来到宸妃柩前,“悲滋不止”。据在盛京城的朝鲜官员说——皇太极“长在哀伤之中”,留在皇太极身边的朝鲜王世子在《沈阳日记》中写道:“(皇太极)哭泣不止”。可见,此时的皇太极已经心力交瘁了。

皇太极死前的真相(皇太极因何而死)(6)

皇太极剧照

皇太极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打击,最终因儿女情长悲痛而死,实在是令人惋惜的事。儿女情长毁掉了一代枭雄,实在是太尴尬,难怪连正史都不好意思详细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