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詹淑真 林本剑

端午假期,广东省内许多地方都会举办龙舟竞渡。其中,佛山叠滘的龙舟以弯道漂移闻名、广州车陂有十里八乡相聚的龙舟“车陂景”、阳江江城有“逆水行舟”赛、顺德黄连有“龙虱”个人赛、饶平所城有陆地“游旱龙”。

地理位置和文化习俗存在差异,使不同地方龙舟竞赛方式各有千秋,构成了独具一番特色的龙舟竞渡景观。

南海叠滘:弯道赛龙船

南海叠滘龙舟赛享誉已久。在佛山市南海区叠滘,因其特殊的水路环境,当地的龙舟赛与众不同。叠滘河涌水网绵延20多公里,大多狭窄且曲折绵长,最窄处不过3、4米,平均宽度不超过6米。因而叠滘龙舟,因地制宜,衍生出独特的竞技方式,龙舟漂移成为一大特色。

车陂龙舟特点(漂移逆水行舟)(1)

每年端午期间,叠滘都会举办为期4天的龙船弯道竞速赛。叠滘龙舟基本都是25米以上的龙船,每条船上有40多人,要在狭窄的河道上进行高速过弯。

叠滘龙舟根据赛道形状的不同,分为东胜(S型)、潭头(C型)、圣堂(L型)、茶基(直道)四个赛区。由于河道狭窄,龙舟不可能并排比赛,只能单船计时,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避开各种障碍抵达终点。

过弯时,舦手、鼓手和扒仔,40多人必须高度配合。舦手往往由经验最丰富的人担任,全队人员要保持节奏一致。特别是在急速转弯时,更要控制惯性,稍有不慎,便可能翻船。

叠滘赛场上有这么一句话:宁可“煲”烂,不准扒慢。“煲”龙船,就是撞龙船。对于叠滘人来说,扒龙舟一定是要拼尽全力的。宁可“煲”龙船,也不能降速。每当“煲”龙船出现时,观众的欢呼往往十分热烈。

每年,叠滘龙舟都会吸引不少观众和媒体到现场进行观看,需提前占位。叠滘龙舟比赛氛围十分浓厚,村民基本都会前来观看,为家人摇旗呐喊。

当地流传着一句话:“叠滘龙船真好睇,老公扒俾老婆睇。”扒龙舟作为全村共庆的活动,在以前也是青年男女相亲的好机会。

车陂龙舟特点(漂移逆水行舟)(2)

“叠滘弯道赛龙船”作为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龙舟文化早已融入叠滘人的精神中。每年端午,当地村民会将修葺一新的龙舟停泊在河涌里,聚集在河道两岸“睇龙舟”,共同享受这一文化盛宴。

广州车陂:车陂景和车陂杯

车陂村龙舟文化是广府龙舟文化的典型代表,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当前,车陂村龙舟还完整地保留传统的游龙探亲、斗标、招景、龙船饭、龙舟饼、龙船戏等内容,是广州市一大精彩的龙舟赛事。

车陂龙舟的发展得源于车陂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车陂涌有长达800多米的直河道,最窄处的河道也有30多米。此外,无论是从面积还是人口,车陂村都是广州的大村,宗祠众多,人丁兴旺也使得这项传统能够传承下去。

车陂龙舟最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便是车陂景和“车陂杯”龙舟赛。

车陂龙舟特点(漂移逆水行舟)(3)

按照习例,每年五月初三是车陂“招景”日。在广府龙舟文化习俗中,若向兄弟村、老表村派发龙舟柬,邀请对方前来“趁景”做客,摆“龙船饭”,则称为“招景”。

到了这一天,来自各区不同村的龙舟会于车陂,甚至多达200余只。当天,锣鼓声、爆竹声响彻云霄,吸引群众无数,以至于坊间传有“未踏车陂龙舟地,莫提睇过龙舟景”的美誉。

“车陂杯”龙舟赛自然是活动高潮。“车陂杯”作为传统龙舟赛,有九大姓氏、十二个龙舟会,一同争夺龙舟赛冠军。争第一,争的不仅是一面锦旗,也是一个宗族集体的荣誉。

号声一响,龙舟竞发、个个奋勇争先,水面的平静瞬间被争夺“回龙旗”的热情打破。

龙船景当天的龙船饭,各大姓氏祠堂筵开数十甚至上百席,“龙船丁”等菜式见证了独特的龙舟饮食文化。在扒龙舟期间,车陂文化广场还会上演粤剧、粤曲表演,延续着“车陂又有龙船又有戏”的传统。

起龙、采青、赛龙、招景、趁景、吃龙船饭、唱大戏、藏龙、散龙.....一整套完整的龙舟仪式阐述了车陂龙舟的文化魅力。2017年,“车陂扒龙舟”被正式列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车陂龙舟特点(漂移逆水行舟)(4)

阳江江城:逆水赛舟

每到端午,“赛龙夺锦”成为广东阳江的热门话题。作为一项沿袭多年的民间体育文化赛事,阳江端午龙舟竞渡活动的最大特色在于“逆水赛舟”。

江城龙舟竞渡从起点至终点,都是沿着漠阳江水域自南向北逆水而赛,与其他地方的静水或顺水赛龙舟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形成了江城龙舟赛独特的竞渡风格,故称为“逆水赛龙舟”。

“逆水赛舟”旨在体现一种不畏艰难、奋发争先的龙舟精神。

江城传统龙舟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构成,舟长30.6米,中部宽1.2米,用柚木或梢木建造。龙头高大威猛,制作工艺精致。全舟52至54人,中舱置锣鼓手,鼓舱前、后段分别有划手12、13对,前后艄公各1至2人。

龙舟比赛时间为每年农历五月的初一、初三、初五,共3天。比赛前要举行“挖龙船”和“旺龙”仪式,龙舟在河涌进行“采青”后,划船出涌,进入漠阳江水面亮相。

起初各艘龙舟都可自发进行对抗比赛,采用“亮锣”(快速击锣法)向对方发起邀请,接受邀请后两艘龙舟在起点对齐龙头开始比赛,谁先到达终点谁就是赢家。各艘龙舟尽显其能,初五方决出本年度最后的冠军。

后来,龙舟竞渡方式有所调整,对过去的单循环赛制进行改革,第一阶段比赛采取分组方式进行,决赛采用交叉淘汰和附加赛决定名次。

车陂龙舟特点(漂移逆水行舟)(5)

江城龙舟的另一大特色,是每艘龙舟都有归属的神庙或姓氏宗祠,拥有自己的旌旗和称谓。每艘龙舟的所属地都设有龙舟协会,龙舟队的负责人被称为“龙种”。

比赛完成后,各龙舟协会向所属区域的每家每户派发龙包,男女老少一起吃“龙船饭”。饭后龙种宣布“散坛”。散坛后,龙种组织壮丁对龙舟淹埋保存,待次年再起挖。至此,本年度赛龙舟活动才全部结束。

顺德黄连:“龙虱”个人赛

除了威风凛凛的大号龙舟外,广东佛山顺德区还有一种相对罕见的小龙舟。当地人称这种小龙舟为“龙虱”,比喻船小得就像龙身上的虱子一样。

“龙虱”船型只可容纳一个人。其他地方的龙舟赛都是团队作战,而顺德的迷你龙舟赛则是单人作战,对个人能力提出高要求。

龙虱比较轻,如果没有掌握好平衡技巧,很容易翻船。因此学习划龙虱之前,首先要学习水上上船。此外,单有技巧还不够,划龙虱还需极高的耐力,才能保证比赛全程的完成。

龙虱的诞生,起源于黄连村的香云纱。近七十年前,正直香云纱产业蓬勃发展时,村民自发用制作香云纱时,用来磨薯莨的椭圆形木桶,进行划龙虱比赛,以此作为娱乐生活。

当年还有一场名为“通天埠”的龙虱竞渡活动在黄连举行,成为轰动一时的话题。

后来,黄连人对传统的龙虱进行改造,将它从最初的木盆状形,转变为“一人龙舟”造型。现在,最新的龙虱,相较于初代龙虱(薯莨桶),增加了脚踏板、连接船尾的转向拨片。

车陂龙舟特点(漂移逆水行舟)(6)

近年来,黄连每年都会举办龙虱竞渡比赛,上百条龙虱参加,不仅有成人组,还有未成年组,场面盛大而热闹。

为了更好地传承龙虱竞渡,黄连社区还设立了龙虱训练基地和比赛河道,频频举办活动。随着黄连龙虱游艺入选佛山市第七批非遗名录,当地越发重视龙虱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饶平所城:陆地“游旱龙”

提到赛龙舟,一般都离不开水。但是在潮州市饶平县所城镇,那里的龙舟既不载人也不下水,而是在陆地上游,当地人称之为“游旱龙”。

自明代初期,大城所就有“游旱龙”的习俗,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见于明代《东里志》:“五月五日端午……大城所结彩为龙舟,或以彩纸糊之,各扮故事,演戏竟日。”

因为大城所历史上没有溪流河流,无法在溪流上进举行龙舟竞渡。村民就想了一个办法,用竹片和竹篾作骨架,用厚纸板扎制和彩色纸粘糊成大龙舟,在船里插上五彩旗帜和装载绣球。

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共六天,粉、褐、青、紫、红、黄六条不同色彩的旱龙陆续登场,象征着不同寓意。“游旱龙”至今保持着传统形式,地方特色明显。

“旱龙”一般由青年人抬着巡游,前面是锣鼓班,后面有游行队伍,浩浩荡荡,热闹非凡。端午节这天,“旱龙巡游”最为热闹。

所到之处,村民纷纷燃放鞭炮,夹道喝彩。旱龙舟游遍三街六巷之后,船里的彩旗盒绣球作为吉祥物被抢夺一空,寓意着将吉祥带回家。

从旱龙的制作、技艺、工序到“游旱龙”的过程,注入了潮州木雕、音乐、潮绣等元素,具有独特的的民俗文化特征。当前,“大城所端午节游旱龙”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利于该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展。(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 | 郝浩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