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十二君,高惠吕后文。

景帝传于武,遂及昭宣元。

成哀平帝后,王莽乃为君。

昌邑兼孺子,二人不足云。”

中国传统历史学强调忠君、家天下等理念,对王莽的评价普遍不高,一般都认为他只是一位“伪君子”,众口一辞的千古罪人... ...王莽,汉代政治家,后篡夺皇权,于公元八年立国称帝,即:新太祖。可以说,王莽的得势与外戚势力崛起密不可分。

此人当皇帝后世之人对其痛恨不已 此人当皇帝后世之人对其痛恨不已(1)

早在汉成帝时期,皇帝刘骜即不理政事,荒淫好色,将军国大事交由外戚王氏处理。至汉哀帝时,外戚王氏家族野心显露,哀帝驾崩后,大权旁落,王氏族人王莽顺势夺取皇权,建国称帝。自此,汉朝断代,王莽“新朝”取而代之。

古时有这么一种现象:“皇帝可以昏庸无能,臣子却不可谋权篡位。”显然,在绝大多数人眼中,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地位尊崇,纵然为昏庸无能之辈,也非常人所能取代。王莽作为臣子,以下犯上,谋权篡位,在古时为大不敬。由此可知,王莽在历代文献中,自然是臭名昭著的典型,甚至,在今天看来,仍旧有不少人觉得王莽为“乱臣贼子”。

此人当皇帝后世之人对其痛恨不已 此人当皇帝后世之人对其痛恨不已(2)

那么,王莽一生是否真的罪不可恕?

笔者看来,王莽确实有过不当的手段,但综合其生平看待,还是有光彩可寻,甚至说,王莽统治新朝时期,所作所为堪称典范。他主张的思想极大推动了社会发展,为中华璀璨文明添砖加瓦。所谓“王莽篡汉”更像是对失败者的称谓,成王败寇,这是王莽永远无法摆脱的罪名。

在封建专制统治时代,古人们的思想被限于条框,受到极大束缚。长期受封建思想灌输,个人思想亦出现转变,无形中屈服权威。这是思想奴役的结果,对于统治者来说,保持皇权至上,是有效稳固统治的手段。有利于万民臣服,国家安定,从而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可见,培养忠于帝王的思想,是封建制度的一大特色。历朝历代内,昏庸帝王不在少数,谋反篡位的臣子同样数不胜数。按照古人思想,皇帝昏庸乃是常事,算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环,任何朝代向来是盛极而衰,既然昏庸推翻了就是。

此人当皇帝后世之人对其痛恨不已 此人当皇帝后世之人对其痛恨不已(3)

当然,这里的推翻是以“民心尽失”为前提。同样,在封建伦理道德为前提下,有的人度势篡位,夺取了皇权,却难得民心,还会被后世唾骂,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

王莽很不幸,他就是后人眼中的“乱臣贼子”,一次篡汉造成汉朝断代,笔者想着难道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西汉末期,统治者昏庸无能、荒于酒色,朝政大权落于他手,覆灭已成必然。王莽夺取皇权,并非能力多强,只是他懂得等待时机,而这个时机却是汉室给予的。

历史上人们熟知的篡汉有两次,即:王莽篡汉、曹丕篡汉。那么,为何我们看不到对曹丕的骂声呢?

此人当皇帝后世之人对其痛恨不已 此人当皇帝后世之人对其痛恨不已(4)

先看下背景,东汉末年,三国乱世,群雄并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宏图霸业,此时,汉室虽在,但却已经名存实亡。诸侯征伐多年,民间早已对东汉不抱希望,民心尽失。由此,曹丕接任爵位后,篡汉建魏,并不会引起民间抵制。另外,曹丕虽为篡汉,但整个曹魏江山却是曹操戎马一生打下来的,与汉室并未有太多关联。

再观王莽,虽果断抓住篡位时机,却并不得民心。王氏外戚集团是从皇权内部渗透,进而夺权,西汉末期虽起义不断,却并未达到民心尽离的地步。且西汉统治国家两百余年,忠诚者众多,岂能轻易认同王莽。古时继位讲究血统,王莽篡汉虽占据了政治主动权,但百姓表面屈服,内心却是忠于汉室,这点从后来东汉建立、重续基业就可以看出。

汉朝断而重续,向后世证明,皇帝昏庸无非推翻,另立新帝而已,国号不变即是正统。汉光武帝刘秀做的就很正确,在更始三年称帝,国号仍为“汉”,即可以表明自己的正统身份,又能借助西汉影响奠定根基。

此人当皇帝后世之人对其痛恨不已 此人当皇帝后世之人对其痛恨不已(5)

翻开历史古籍,历代史家学者给予王莽的评价无非是“奸佞之臣”、“乱臣贼子”、“诡计多端”、“阴险狡诈”等,时至今日,这些词语仍旧是王莽甩之不去的标签。后世认为,王莽潜伏于汉室,城府极深,且表里不一,是为小人。更有人说,王莽在幼年时,已经有了“篡位”的想法。

但是,根据我们的翻阅,看到的却是王莽生性善良,自幼孝顺父母、照料寡嫂与侄子的事例,这显然与封建时代宣扬的王莽形象相反。

王莽做官后,节俭、廉政的形象深入人心,且他经常关心百姓疾苦,解决了不少社会问题,在民间有着不错的口碑。后世解释称,王莽一系列表现都是假仁假义,为了拉拢人心作出的把戏。对于这些说法,我们只能选择中立,毕竟历史太过久远,真相如何已无从查起。

此人当皇帝后世之人对其痛恨不已 此人当皇帝后世之人对其痛恨不已(6)

若以现代眼光去看这件事,笔者历代对于王莽的评价,多是出于政治需要,并非民间的真正心声。王莽作为“篡位”之人,历朝历代只会无情抨击,而不会进行称赞,毕竟,没有封建统治者愿意看到“篡位”一次。

王莽于公元前45年出生,幼年时父兄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值得一提的是,王莽的姑母为汉室皇后,但这并未为他带来实质帮助,成长期间,他担负其养家重要,不仅要照顾母亲,还要兼顾寡嫂与侄子。

可以说,王莽的童年生活极为艰苦,而他的堂兄却是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落差之下,王莽增强斗志,经过长期的苦难磨炼,磨炼出他坚强隐忍的性格,为其日后腾飞奠定了基础。为了改变现状,王莽亦积极充实己身,拜师陈参求学。

此人当皇帝后世之人对其痛恨不已 此人当皇帝后世之人对其痛恨不已(7)

求学期间,他不知疲倦,日夜饱读经书,学识与阅历得到了极大拓展。童年时期的苦难,并未摧垮王莽,相反,他在这种艰苦环境下,养成了尊卑有序、勤俭孝廉的品德。公元前23年,王莽伯父王凤卧重病在家,一躺数月,王莽忙前忙后,日夜照料,从无怨言。

王凤每次服药,都是王莽亲自熬制,为防止汤药过烫,他都是亲自尝试,待温度正常才会端到伯父面前。这一切都被王凤看在眼中,深受感动,王莽的孝顺远超其子女,他决定帮王莽在朝中谋个官职。就这样,在王凤的举荐下,王莽入朝为官,成为了一名黄门郎。没多久,再遇提拔,升任为射声校尉。

当时王莽仅24岁,真算是年轻有为了。

此人当皇帝后世之人对其痛恨不已 此人当皇帝后世之人对其痛恨不已(8)

公元前16年,王莽叔父成都侯王商,将自己的户邑送给王莽。当时王莽在朝中小有名气,为贤德良善的代表,群臣对他的印象很好。王商送户邑没多久后,其他名士亦联名上奏皇帝,称:王莽品行贤德、学识出众,应当加以重任,汉成帝也比较赏识王莽,便顺势将其封为新都侯,官至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可知,王莽的发迹主要依靠人缘,这与他早年广泛结交英豪贤俊密不可分。王莽功成名就后,并未穷奢极欲,而是依旧节俭如初。据了解,在他府上,向来不留闲余钱财,所得的俸禄皆用来救济落寞名士,甚至有时还会把衣服、马匹捐给宾客。或许这是王莽结交豪杰、收买人心的一种手段,但不可否认,他做的很成功,美名在外,拥护者众多。

为官方面,他则敢于严格执法,大义灭亲,深受百姓尊敬。比如有次,王莽的表兄淳于长公然调戏许皇后,且私下时常书信传情。此事传到王莽耳中,他并未看在亲戚关系上徇私,果断向汉成帝举报淳于长不敬之事,后来淳于长被杀死在狱中。还有一次,王莽之子杀死婢女,此事被王莽得知后,先是怒斥一番,其后逼亲子自杀。

此人当皇帝后世之人对其痛恨不已 此人当皇帝后世之人对其痛恨不已(9)

这两件事存有不少争议,有人说:王莽举报表兄、逼死亲子是另有他图,表面为大义灭亲,实则为利欲熏心、借此博取皇帝信任。真相如何,众说纷纭,如果王莽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仕途,未免令人细思恐极。

关于王莽的正面描写绝不仅此。

据说,他还特别心怀苍生、在百姓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如公元2年,民间大旱,农作物大量减产,更为糟糕的是,部分地区蝗虫闹灾,百姓苦不堪言。王莽得知灾情后,夜不能寐,第一时间派人深入灾区,实地调查。同时,他在各地筹措钱财与粮食,发放给受灾百姓。

王莽还奏请太皇太后,请求裁剪用度,节俭治国,为百姓做榜样。救灾期间,王莽于灾民同吃同吃,患难与共,极大稳定了民心。他还捐出名下的钱财、土地,用来救灾济民。在他的带动下,朝中百官皆慷慨解囊,同心协力下,帮助百姓安稳度过这次灾祸。通过这件事来看,王莽可谓是以身作则的典范。

此人当皇帝后世之人对其痛恨不已 此人当皇帝后世之人对其痛恨不已(10)

综上,历史对于王莽的评价显然有失公允。如果有人真的了解王莽的为人,笔者相信没人会相信他会是大奸大恶之人。纵然他有“篡位之罪”,亦不应功过一笔抹煞,我们还是应该客观看待王莽一生。其建立新朝后,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还是有着不小的功绩,然而,在后世朝代中,这些功绩皆被否决,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奈的叹息。

王莽虽然是一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但是,在近代帝制结束之后,王莽被很多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而无私的社会改革者。”翦伯赞也认为:“王莽不失为中国最有胆识的最聪明的一位政治家,王莽改制要将当时矛盾百出的社会经济制度加以改良... ...”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参考资料:

『《汉书》、《新论》、《王莽改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