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创造接触实践的机会
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很多感知材料做基础。孩子感知到的信息越多、越正确,他们的思维能力就越强。对待3-6岁的孩子,家长提高他们形象思维的方法应该直观,比如观看、触摸各种实物,让孩子尽可能通过亲身经历获取更多的经验。给孩子亲身实践的机会,家长应丰富孩子周围的刺激,比如在超市时让孩子观察不同商品的分类、用途、摆放的规律等;在动物园时和孩子观察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分辨不同动物的声音等;在公园时观察不同植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孩子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成为实践家,既可以培养孩子爱观察的习惯,还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续编故事结尾
3-6岁的孩子对故事情有独钟,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拉着妈妈讲故事,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结尾,让孩子来编故事的结尾,这样能锻炼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同时可以给孩子一个思考的空间,促进幼儿的积极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在家里进行这个活动时尽量让孩子先编,否则会发现孩子的思路很容易受到前面人的影响。家庭成员要对孩子的编的故事给予具体的表扬,这样可以让孩子在下次游戏中更有自信。
创设问题解决情境
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很好地促进他们形象思维的发展。在孩子进行游戏时,家长可有意给孩子设置一些难题,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比如在和孩子玩七巧板时让孩子通过不同的方式摆出形状不同的鱼。孩子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时把他们需要搭城堡的积木拿走一部分,让孩子找其他的代替物品,比如把娃娃打针的针头拿走,孩子就可以寻找彩笔、小木棍之类的东西替代。
给孩子提出更多的开放性问题
3-6岁的孩子都喜欢让家长给他讲故事,但讲完故事就算完成任务的方式是不对的。对此我们尽量多问问孩子对故事的看法。首先,在讲完故事后再提问,家长所提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提问的范围尽量大,角度也要多样化。比如在讲故事“三只小猪”之前,家长可以问孩子,“你从故事的名字中猜猜讲的是谁的故事,他们会发生什么事情。”这就比问孩子“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好很多。又如在引导孩子看图片时,家长通常会问孩子:“图片上有谁?”如果提问改成:“你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这就要更好一些,尽管它们两者的含义一样,但后者提问的范围扩大了,孩子必须仔细观察图片,理解后才能回答,而且答案不会单一、雷同。特别是提一些孩子感兴趣又能增长知识的问题,效果就会更好。
让孩子也享有提问的权利
和孩子交流时不要总做被动者,只回答孩子的提问,尽量把单向的过程变成双向的过程。即家长提问,孩子回答;孩子提问,家长回答。这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而且能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因为提问比回答更难,如果讲完故事之后,让孩子提问,爸爸或妈妈回答,家长就更能了解孩子对故事的理解程度,教育就更有针对性。可以先给孩子一些提问的技巧,如提出细节的问题,关于任务、地点、时间类的问题;接下来可以过度到开放性问题,如你最喜欢哪个角色?为什么喜欢它?
【案例】:“今天给孩子讲了《小红帽》的故事,妈妈对孩子说:“宝宝现在是考官,向爸爸妈妈提出三个问题,看谁答得好就加分,好不好啊,孩子非常高兴,像是获得特权一样,不过开始时孩子就遇到了困难,因为她还不会提问,这时爸爸赶快来引导,给孩子一些提问的方法,我认为可以问:“小红帽去谁家啊?”孩子说:“去外婆加了”,孩子好像立刻明白了,她也提了问题:“小红帽在路上遇到谁了?”“小红帽最后被吃掉了吗”, 经过了这样的锻炼,孩子也逐渐掌握了提问题的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