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仲夏○[唐][賈嵩]《夏日可畏賦》:“赫爾陽精,當朱仲兮,厥狀難明杲杲而威稜四序,炎炎而火烈群生”,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中仲要千岁木香是治疗什么疾病的?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仲要千岁木香是治疗什么疾病的(中仲076)

中仲要千岁木香是治疗什么疾病的

朱仲,◆仲夏。○[唐][賈嵩]《夏日可畏賦》:“赫爾陽精,當朱仲兮,厥狀難明。杲杲而威稜四序,炎炎而火烈群生。”

仲子,◆1.對兄弟中排行為第二者的尊稱。○《詩‧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踰我里。”○[高亨]注:“仲,兄弟行列在第二的稱仲。”◆2.猶次子。○[宋][王安石]《示平甫弟》詩:“萬檣如山屹不動,嗟我仲子行亦止。”○[明][沈德符]《野獲編‧年伯》:“[嘉靖]辛丑榜[王]大司馬[思質],督[薊][遼]……[後王]仲子[麟洲],分藩[江][右],與[鄢]絕不往還。”○《明史‧劉鉉傳》:“﹝[鉉]﹞仲子[瀚]以進士使南方。”

仲雲(仲云),◆古代部族名。○[五代][高居誨]《于闐記》:“東南十里[三危山],云[三苗]之所竄也。其西渡[都鄉河]曰[陽關],[沙州]西曰仲雲族,其牙帳居[胡盧磧]。”○[五代][高居誨]《于闐記》:“[匡鄴]等西行入[仲雲]界,至[大屯城]。○[仲雲]遣宰相四人、都督三十七人,候[晉]使者,[匡鄴]等以詔書慰諭之,皆東向拜。”

仲月,◆指每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二、五、八、十一月。因處每季之中,故稱。○[唐][錢起]《過鳴皋隱者》詩:“仲月霽春雨,香風生藥田。”○《新唐書‧禮樂志四》:“禮不祭墓,[唐家]之制,春、秋仲月以使具鹵簿衣冠巡陵。”○[宋][陸游]《舍北搖落景物殊佳偶作》詩:“今年冬候晚,仲月始微霜。”○[明][何景明]《甘露頌》:“皇嗣元載,仲月維冬。”○《清史稿‧高宗本紀》:“丙午,舉行經筵。自是每季仲月舉行一次,歲以為常。”

仲豫,◆[漢]末政論家、史學家[荀悅]的字。○《後漢書‧荀悅傳》:“[悅]字[仲豫],[儉]之子也。○[儉]早卒。○[悅]年十二能說《春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平子]恐其迷學,奏令禁絕;[仲豫]惜其雜真,未許煨燔。”○[唐][劉知幾]《史通‧論贊》:“[仲豫]義理雖長,失在繁富。”

仲由,◆[春秋][魯][卞](今[山東][泗水])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的學生,性爽直勇敢。○《左傳‧定公十二年》:“[仲由]為[季氏]宰。”○[杜預]注:“[仲由],[子路]。”○《史記‧衛康叔世家》:“[欒甯]將飲酒,炙未熟,聞亂,使告[仲由]。”○[裴駰]集解引[服虔]曰:“[季路]為[孔氏]邑宰,故告之。”○《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仲由],[弁]人,字[子路]。有勇力才藝,以政事著名。”○[宋][司馬光]《又和游吳氏園》之一:“臨風高詠足為樂,有勇方知笑[仲由]。”○[清][戴名世]《贈王雲衢之任新津序》:“糞壤之中豈復有[西子],眾鬥之內豈復有[仲由]。”

仲陽(仲阳),◆即仲春。○《初學記》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二月仲春,亦曰仲陽。”

仲衍,◆相傳是[皋陶]子[伯翳]之後,人頭鳥身。○[漢][王符]《潛夫論‧志氏姓》:“後嗣有[皋陶]事[舜]……其子[伯翳],能議百姓,以佐[舜][禹],擾馴鳥獸,[舜]賜姓[羸],後有[仲衍],鳥體人元,為[夏帝][大戊]御。”人元,一本作“人言”。

仲宣樓(仲宣楼),◆即[當陽縣]城樓,在今[湖北省]。○[漢][王粲](字[仲宣])於此樓作《登樓賦》,故稱。後遂用為典故,借指詩人登臨抒懷之處。○[唐][杜甫]《短歌行贈王郎司直》:“[仲宣樓]頭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仇兆鰲]注:“[朱鶴齡]注引《荊州記》:‘[當陽縣]城樓,[王仲宣]登之而作賦。’《一統志》:‘[仲宣]樓,在[荊州],即[當陽縣]城樓。’”[宋][陸游]《秋思》詩:“霜露初侵[季子]裘,山川空賦[仲宣]樓。”○[康有為]《京破後獄囚皆放聞徐子靜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淚下》詩:“苦憶哀歌[宋玉]宅,何時把酒[仲宣]樓。”參見“仲宣”。

仲宣,◆[漢]末文學家[王粲]的字,為“建安七子”之一。博學多識,文思敏捷,善詩賦,尤以《登樓賦》著稱。○[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仲宣]獨步於[漢]南,[孔璋]鷹揚於[河]朔。”○[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兼善則[子建][仲宣],偏美則[太沖][公幹]。”○[唐][高適]《信安王幕府詩》:“作賦同[元淑],能詩匪[仲宣]。”○[清][袁于令]《西樓記‧虛訃》:“可惜那[于叔夜]國士才,祗為相思鬱未解,怎把他肺腑調和,怎奈他心病難猜,欠些[仲宣]登樓債。”

仲熊,◆相傳為[高辛氏]八個有才德的人之一。○《左傳‧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漢][焦贛]《易林‧坤之姤》:“[舜]舉八元八愷,有[伯虎]、[仲熊]。”○[漢][焦贛]《易林‧泰之隨》:“[伯虎]、[仲熊],德義淵閎,使布五穀,陰陽順敘。”參見“八元”。

仲雄,◆即[仲熊]。○[漢][王符]《潛夫論‧五德志》:“世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雄]、[叔豹]、[季狸],忠肅恭懿,宣慈惠和,天下之人,謂之八元。”

仲兄,◆次兄、二哥。○[胡懷琛]有《與仲兄夜話》詩。

仲夏,◆夏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五月。因處夏季之中,故稱。○《書‧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北齊書‧方伎傳‧宋景業》:“還至[并],[顯祖]令[景業]筮,遇《乾》之《鼎》。○[景業]曰:‘《乾》為君,天也。○《易》曰:“時乘六龍以御天。”○《鼎》,五月卦也。宜以仲夏吉辰御天受禪。’”[清][洪昇]《長生殿‧聞樂》:“呀,時當仲夏,為何這般寒冷。”○[王西彥]《鄉下朋友》:“於一個仲夏的早晨,坐上一輛駛往數百里外的小城鎮的長途汽車。”

仲孫(仲孙),◆複姓。○[春秋][齊]有[仲孫湫]。見《左傳‧閔公元年》。

仲思棗(仲思枣),◆棗的一種,又名仙棗。相傳[北齊]時仙人[仲思]得此棗種之,故名。○《太平御覽》卷九六五引[唐][杜寶]《大業拾遺錄》:“二年八月,[信都]獻仲思棗四百枚,棗長四寸,五寸圍,紫色細文,文縐核肥,有味,勝於青州棗。○[北齊]時有仙人[仲思]得此棗種之,亦名仙棗。”○[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一‧仲思棗》﹝釋名﹞:“仙棗”。○[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一‧仲思棗》﹝集解﹞引[宋][馬志]曰:“仲思棗形如大棗。長一二寸,正紫色,細文小核,味甘。”

仲舒,◆[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家[董仲舒]。專治《春秋公羊傳》,強調“天人之際,合而為一”之說。○[三國][魏][應璩]《與侍郎曹長思書》:“才劣[仲舒],無下帷之思;家貧[孟公],無置酒之樂。”○[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才略》:“[仲舒]專儒,[子長]純史。”○[唐][張說]《酬崔光祿冬日述懷贈答》詩:“才雄[子雲]筆,學廣[仲舒]帷。”舊題[明][王世貞]《鳴鳳記‧秋夜女工》:“不用[仲舒]謀,權回[范蠡]舟,舊江山都是新愁。”

仲叔,◆1.指兄弟中排行第二者。○《書‧呂刑》:“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孫,皆聽朕言,庶有格命。”◆2.泛指兄弟、弟弟。○[清][陳確]《祭祝子開美文》:“細書格言,精楷端淑,並師手札,彙藏一櫝,不遺諸子,不授仲叔。”◆3.猶伯仲。評論人的才能時,比喻不相上下。○《三國志‧蜀志‧龐統法正傳評》:“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4.複姓。○[春秋][衛]有[仲叔于奚]。見《左傳‧成公二年》。

仲氏,◆1.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弟。○《詩‧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鄭玄]箋:“伯仲,喻兄弟也。”○[高亨]注:“仲氏,二弟。”◆2.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妹。○《詩‧邶風‧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淵。”○[高亨]注:“仲氏,古代長子長女稱伯稱孟,中子中女稱仲,幼子幼女稱叔稱季。”一說指[春秋][衛][戴媯]。參閱《詩經》毛傳。3.[漢]末[袁術]占有[長江][淮河]下游地區,自稱為帝,號[仲氏]。又稱[仲家]。○《三國志‧魏志‧袁術傳》“用[河內][張炯]之符命,遂僭號”[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典略》:“[術]以[袁]姓出[陳],[陳],[舜]之後,以土承火,得應運之次。又見讖文云:‘代[漢]者,當塗高也。’自以名字當之,乃建號稱[仲氏]。”◆4.指[漢]末[仲長統]。○《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嗚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載誰賞?”[李善]注引《後漢書》:“[仲長統],字[公理],[山陽]人也。性俶儻,默語無常,每州郡命召,輒稱疾不就。”

仲商,◆即仲秋。○《初學記》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八月仲秋,亦曰仲商。”

仲山,◆1.指[仲山甫]。○[周宣王]時著名的大臣。見《詩‧大雅‧烝民》。○[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呂望]銘功於[昆吾],[仲山]鏤績於庸器,計功之義也。”○[唐][張九齡]《祭張燕公文》:“故能羽翼[聖后],丹青元化,陳[皋陶]之謨謀,盡[仲山]之夙夜。”○[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上:“[丁晉公]之南遷也,行過[潭州],自作《齋僧疏》云:‘補[仲山]之袞,雖曲盡於巧心;和[傅說]之羹,實難調於眾口。’”◆2.山名。在[陝西省][涇陽縣]西北。傳說[漢高祖]兄[劉仲]葬其地。○[唐][唐彥謙]有《仲山》詩。○[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陝西二‧西安府上‧涇陽縣》:“[中山]……[漢][元鼎]初,獲寶鼎於[汾陰],薦之[甘泉],鼎至[中山],氤氳有黃氣蓋焉,俗訛為[仲山],云[漢高祖]兄[仲]居此。”

仲容,◆1.古代相傳[高陽氏]八個有才德的人之一。○《左傳‧文公十八年》:“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南朝][梁][劉峻]《辯命論》:“是使[渾敦]、[檮杌],踵武於[雲臺]之上;[仲容]、[庭堅],耕耘於巖石之下。”參見“八愷”。2.[晉][阮咸]的字。“竹林七賢”之一。○[南朝][宋][顏延之]《五君詠‧阮始平》:“[仲容]青雲器,實稟生民秀。”○[唐][杜甫]《示侄佐》詩:“[嗣宗]諸子姪,早覺[仲容]賢。”○[仇兆鰲]注引《晉書》:“[阮咸],字[仲容],[籍]之姪。”○[明][何景明]《送范以載之南京》詩:“曾陪竹林醉,今識[仲容]才。”

仲秋,◆秋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八月。因處秋季之中,故稱。○《書‧堯典》:“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晉][陶潛]《歸去來兮辭序》:“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初學記》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八月仲秋,亦曰仲商。”○《舊唐書‧歸崇敬傳》:“時皇太子欲以仲秋之月,於國學行齒胄之禮。”○《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這日公子別了[華忠]上路,那時正是將近仲秋天氣,金風颯颯,玉露泠泠。”○《文匯報》1982.9.25:“仲秋時節,著名的萊陽梨飽含着梨鄉人民的盛情,源源不斷地進入各地市場。”

仲橋(仲桥),◆橋名。在[陝西省][醴泉縣]東北。○《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和四年》:“[趙][南陽王][胤]帥眾數萬自[上邽]趨[長安]……諸郡[戎][夏]皆起兵應之,[胤]軍於[仲橋]。”○[胡三省]注:“[鄭國渠]逕[仲山],渠上有橋,謂之[仲橋],在[九嵕山]之東。”

仲起,◆相傳[伏羲氏]的六佐之一。○[晉][陶潛]《集聖賢群輔錄》上:“[金提]主化俗,[鳥明]主建福,[視默]主災惡,[紀通]為中職,[仲起]為海陸,[陽侯]為江海。”○[李公煥]箋注引[宋均]曰:“主平地兼統海也。”○[宋][李石]《續博物志》卷四:“[伏犧]六佐……[仲起]為海陸,[陽侯]為江海。”

仲年,◆次年,第二年。○[王國維]《觀堂集林‧唐寫本燉煌縣戶籍跋》:“《唐六典》:‘戶部尚書職:每一歲一造計帳,三年一造戶籍,凡定戶以仲年,造籍以季年。’”

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名[丘],[春秋][魯國]人。○《莊子‧人間世》:“[顏回]見[仲尼],請行。”○《史記‧孔子世家》:“[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周公]慎言於金人,[仲尼]革容於欹器。”○[唐][張說]《大唐祀封禪頌》:“[仲尼]敘帝王之書。”○[明][顧絳]《述古》詩:“[仲尼]貴多聞,[漢]人猶近古。”○[魯迅]《兩地書‧致許廣平四》:“掉了一頂帽子,又有何妨呢,卻看得這麼嚴重,實在是上了[仲尼先生]的當了。”

仲能,◆鼠名。○[晉][葛洪]《抱朴子‧對俗》:“鼠壽三百歲,滿百歲則色白,善憑人而卜,名曰仲能,如一年中吉凶及千里外事。”○《事物異名錄‧獸畜‧鼠》引[晉][干寶]《搜神記》:“百歲鼠色白,善憑人而卜,名曰仲能,能知一年中吉凶。”

仲明,◆鮪魚的別名。○《詩‧衛‧碩人》“鱣鮪發發”[唐][孔穎達]疏:“鮪一名鮥,肉色白,味不如鱣也。今[東萊][遼東]人謂之尉魚,或謂之仲明。仲明者,[樂浪]尉也,溺死海中,化為此魚。”

仲買人(仲买人),◆舊社會替人介紹買賣,從中賺取金錢的人。○[朱自清]《蹤跡‧溫州的蹤跡》:“人販子只是‘仲買人’,他們還得取給於‘廠家’,便是出賣孩子們的人家。”

仲梁氏,◆見“仲良氏”。

仲梁,◆複姓。○[春秋][魯]有[仲梁懷]。見《左傳‧定公五年》。

仲良氏,◆亦作“仲梁氏”。◆[孔子]以後儒家內部的八個流派之一。○《韓非子‧顯學》:“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氏]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晉][陶潛]《集聖賢群輔錄》下:“八儒:二子沒後,散於天下,設於[中國],成百氏之源……[漆雕氏]傳《禮》為道,為恭儉莊敬之儒;[仲梁氏]傳《樂》為道,以和陰陽,為移風易俗之儒。”參見“八儒”。

仲連(仲连),◆[戰國]時[齊]人[魯仲連]。喜為人排難解紛,高蹈不仕。○[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劉生]之辯,未若[田氏],今之[仲連],求之不難。”○《文選‧謝靈運<述祖德詩>之一》:“[弘高]犒[晉]師,[仲連]卻[秦]軍。”○[李善]注引《史記》:“[魯仲連],[齊]人也。○[趙][孝成王]時,[秦]使[白起]圍[趙],[魏王]使將軍[新垣衍]說[趙],尊[秦昭王]為帝,[仲連]責而歸之。○[新垣衍]起,再拜請出,[秦]將聞之,為卻十五里。”○[南朝][宋][王僧達]《答顏延年》詩:“[長卿]冠[華陽],[仲連]擅海陰。”

仲理,◆[漢][楊倫]的字。○《後漢書‧儒林傳‧楊倫》:“[楊倫]字[仲理],[陳留][東昏]人也……為郡文學掾。更歷數將,志乖於時,以不能人閒事,遂去職,不復應州郡命。講授於大澤中,弟子至千餘人。”○[晉][陶潛]《飲酒》詩之十二:“[仲理]歸大澤,高風始在茲。”

仲堪,◆古代相傳[高辛氏]八個有才德的人之一。○《左傳‧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參見“八元”。

仲景,◆[漢]末著名醫學家[張機]的字。○[唐][劉知幾]《史通‧人物》:“若[元則][仲景]時才重於[許][洛],[何禎][許詢]文雅高於[揚][豫]。”○《中國近代文論選‧讀新小說法》:“不解此理,則求金雞那於《本草》,比[庫雷唉]以[仲景],盲探瞎索,無有是處。”

仲家,◆1.[漢]末[袁術]佔有[長江][淮河]下游地區,自稱為帝,號[仲家]。又稱[仲氏]。○《後漢書‧袁術傳》:“[建安]二年,因[河內][張炯]符命,遂果僭號,自稱[仲家]。”◆2.布依族和[雲南省]部分壯族的舊稱。○[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在這四億五千萬人口中,十分之九以上為漢人。此外,還有[蒙]人、[回]人、[藏]人、[維吾爾]人、[苗]人、[彝]人、[僮]人、[仲家]人、[朝鮮]人等,共有數十種少數民族,雖然文化發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長久的歷史。”

仲忽,◆相傳[周]代“八士”之一。○《論語‧微子》:“[周]有八士:[伯達]、[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一說指“八虞”之一。為掌管山澤的官員。參閱《國語‧晉語四》[韋昭]注引[賈逵]、[唐固]之說。參見“八士”、“八虞”。

仲弓,◆[春秋][魯][冉雍]的字,也稱[子弓]。○[孔子]的學生,以德行著稱。○《論語‧雍也》:“[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以[仲弓]為有德行,曰:‘[雍]也可使南面。’”○《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冉雍]字[仲弓],[伯牛]之宗族,生於不肖之父,以德行著名。”○[宋][孫弈]《履齋示兒編‧雜記‧姓名同》:“[冉雍]與[漢][陳寔]同字[仲弓]。”○[宋][孫弈]《履齋示兒編‧字說‧字异而義同》:“又[仲弓],《荀子》作[子弓]。”○[清][焦循]《憶書》二:“他人有憂,其心忡忡。仁而不佞,德類[仲弓]。”

仲父,◆1.古代稱父親的大弟。○《釋名‧釋親屬》:“父之弟曰仲父……仲父之弟曰叔父。”◆2.[春秋]時[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荀子‧仲尼》:“﹝[齊桓公]﹞倓然見[管仲]之能足以託國也……遂立以為仲父。”○[楊倞]注:“[仲]者,[夷吾]之字;父者,事之如父。”後因用以稱[管仲]。○[三國][魏][曹操]《善哉行》:“[齊桓]之霸,賴得[仲父]。”○[晉][陶潛]《讀山海經》詩之十三:“[仲父]獻誠言,[姜公]乃見猜。”○[逯欽立]校注:“[仲父],[管仲]。”○[清][錢謙益]《光祿大夫贈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謚文通鐵山王公墓志銘》:“昔者,[伊生]五就,拜幣聘於[有莘];[仲父]一匡,謝溝瀆於[堂阜]。”◆3.用於帝王對宰相重臣的尊稱。○《史記‧呂不韋列傳》:“[莊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張守節]正義:“仲,中也,次父也。蓋效[齊桓公]以[管仲]為仲父。”○[漢][劉向]《說苑‧正諫》:“﹝[秦始皇]﹞乃立[焦]([茅焦])為仲父,爵之為上卿。”○《晉書‧王導傳》:“時[荊][揚]晏安,戶口殷實,[導]為政務在清靜,每勸帝克己勵節,匡主寧邦。於是尤見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傾心,號為‘仲父’。”◆4.指[孔丘]。○[丘]字[仲尼],故稱。○《文選‧吳質<答東阿王書>》:“鑽[仲父]之遺訓,覽[老氏]之要言。”○[李善]注:“[仲父],[仲尼]也。”

仲都,◆方士[王仲都],相傳為[漢元帝]時[漢中]道士,能忍寒暑。○《水經注‧渭水》引[漢][桓譚]《新論》:“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載駟馬,於[上林][昆明池]上環冰而馳。御者厚衣狐裘寒戰,而[仲都]獨無變色,臥於池臺上,曛然自若。夏大暑日,使曝坐,環以十爐火,不言熱,又身不汗。”後用以為典故。○[三國][魏][嵇康]《答難養生論》:“[仲都]冬裸而體溫,夏裘而身涼,[桓譚]謂偶耐寒暑。”○《宋書‧后妃傳‧孝武文穆王皇后》:“[王偃]無[仲都]之質,而裸露於北階;[何瑀]闕龍工之姿,而投軀於深井。”

仲冬,◆冬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十一月。處冬季之中,故稱。○《書‧堯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後漢書‧宦者傳序》:“《月令》:‘仲冬命閹尹審門閭,謹房室。’”[宋][葉夢得]《懷西山》詩:“仲冬景氣肅,碧草猶萋萋。”○《水滸傳》第一○三回:“此時是仲冬將近,葉落草枯,星光下看得出路徑。”

仲弟,◆二弟。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前言》:“[義慶]是[劉裕]仲弟[長沙王道憐]的兒子,出嗣給[臨川烈王][道規],襲封[臨川王]。”

仲達(仲达),◆[三國][魏][司馬懿]的字。多謀略,善權變,為[魏]重臣,後專國政。其孫[炎]篡[魏]建[晉],追尊[懿]為[宣帝]。○《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天下奇才也”[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漢晉春秋》:“[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冷眼觀》第十六回:“若[袁]某為人,鷹視狼顧,多詐多疑,至有‘[仲達]第二’之號。”○[袁翼]《詠史》詩:“巾幗徒聞羞[仲達],艨艟已惜走[孫恩]。”

仲春,◆春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二月。因處春季之中,故稱。○《書‧堯典》:“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晉][陶潛]《擬古》詩之三:“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初學記》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二月仲春,亦曰仲陽。”○《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這首詞說仲春景致,原來不如[黃夫人]做着《季春詞》又好。”○《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匆匆的忙過正月,到了仲春,春晝初長。”○[周克芹]《勿忘草》三:“仲春時節,山花爛漫。”

仲長(仲长),◆1.[漢]末[仲長統]的省稱。○《文選‧任昉<竟陵文宣王行狀>》:“良田廣宅,符[仲長]之言。”○[李善]注引《後漢書》:“[仲長統],字[公理],[山陽]人也。少好學,博涉書記。每州郡召命,輒稱疾不就,欲卜居清曠,以樂其志,嘗論之曰:‘使居有良田廣宅,背山臨流,溝池環匝,竹木周布,足以息四體之役。’”◆2.複姓。○[漢]有[仲長統]。見《後漢書‧仲長統傳》。

仲裁,◆雙方爭執不決時,由第三者居中調解,也叫公斷。○[李大釗]《新紀元》:“雖然也曾組織過什麼平和會議,什麼仲裁裁判,但在那裏邊,仍舊去規定殺人滅國的事情。”○[劉少奇]《關於白區職工運動的提綱》:“在原則上我們當然反對國民黨的強迫仲裁,但是,為着爭取群眾鬥爭的勝利,對於國民黨的‘調解’與‘仲裁’,在事實上我們不應該完全拒絕。”○[范文瀾]《中國近代史》第三章第一節:“《巴黎和約》之後,[拿破侖三世]成為當時[歐洲]最高的‘仲裁者’。”

張仲師,◆古代传说中的矮人。○《梁书·文学传下·刘杳》:“約(沈約)又云:○‘何承天《纂文》奇博,其書載張仲師及長頸王事,此何出?’杳曰:‘仲師長尺二寸,唯出《論衡》。’”○《太平御览》卷三七八引《纂文·短中国人》:“潁川張仲師長二尺二寸。”■按,语又见今本《论衡·齐世》。

原仲,◆複姓。○[戰國][楚]有[原仲蔑]。見《通志‧氏族四》。

於陵子仲(于陵子仲),◆[戰國]時隱逸之士。或謂即[陳仲子]。○《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於陵子仲]辭三公為人灌園。”○[裴駰]集解:“《列士傳》曰:[楚][於陵子仲],[楚王]欲以為相,而不許,為人灌園。”○[司馬貞]索隱:“《孟子》云[陳仲子],[齊][陳氏]之族,兄為[齊]卿,[仲子]以為不義,乃適[楚],居于[於陵],自謂[於陵子仲]。○[楚王]聘以為相,[子仲]遂夫妻相與逃,為人灌園。○《列士傳》云字[子終]。”

一時伯仲(一时伯仲),◆謂兩人水准才能難分高下。伯仲,指兄弟。○[清][吳蘭馨]《絳蘅秋‧秋社》:“看這[怡蕉客]所作諸詩,可的是一時伯仲呢!”

野仲,◆傳說中的惡鬼。

相伯仲,◆不相上下。○[梁啟超]《新史學》五:“吾見夫今日舉國之官吏士民,其見識與彼一二人者,相伯仲也。”

賢仲(贤仲),◆賢弟。對他人兄弟的敬稱。○[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阿英》:“女曰:‘狼疾之人,不能操箕帚矣。當別為賢仲圖之。’”

翁仲,◆傳說[秦始皇]初兼天下,有長人見於[臨洮],其長五丈,足跡六尺,仿寫其形,鑄金人以像之,稱為“翁仲”。見《淮南子‧氾論訓》[高誘]注。後遂稱銅像或石像為“翁仲”。○《三國志‧魏志‧明帝紀》“[景初]元年十二月”[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大發銅,鑄銅人二,號曰翁仲,列坐於司馬門外。”○[唐][柳宗元]《衡陽贈別夢得》詩:“[伏波]故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中。”○[宋][陳師道]《送杜侍御純陝西轉運》詩:“向來此地幾送迎,草間翁仲口不瘖。”○[清][錢泳]《履園叢話‧陵墓‧武肅王墓》:“華表一對,石馬石羊石虎俱全,石翁仲兩對,石將軍一對,享堂五楹。”○[鄭振鐸]《取火者的逮捕》:“她並不變動她的深思的姿態,也一聲兒不響,活像一尊無感情無知覺的墓前的翁仲。”

四仲,◆1.農曆四季中每季的第二個月的合稱。即仲春(二月)、仲夏(五月)、仲秋(八月)、仲冬(十一月)。○《史記‧封禪書》:“五月嘗駒,及四仲之月祠。”○《漢書‧李尋傳》:“辰星主正四時,當效於四仲;四時失序,則辰星作異。”◆2.古代天文學名詞。指十二辰的卯、酉、子、午。○《淮南子‧天文訓》:“太陰在四仲,則歲星行三宿。”○[高誘]注:“仲,中也。四中,謂太陰在卯、酉、子、午四面之中也。”○[劉文典]集解:“[陶方琦]云:《占經》二十三引[許]注:‘太陰,謂太歲也;四仲,子、午、卯、酉也。’”參見“十二辰”。

死諸葛走生仲達,◆同“死諸葛能走生仲達-死諸葛能走生仲達”。○宋陆游《宏智禅师真赞》:“死諸葛走生仲達,死姚崇賣生張説。看渠臨了一著子,諸方倒退三十里。”■按,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

死諸葛能走生仲達(死诸葛能走生仲达),◆[三國]時[蜀]軍主帥[諸葛亮]病死軍中。○[蜀]將[姜維]等遵[亮]遺命,秘不發喪,緩緩退軍。○[魏]軍主帥[司馬懿]([仲達])率軍追擊,卻見[蜀]軍帥旗飄揚,[孔明]綸巾羽扇,端坐車中(實乃木人)。○[懿]恐中計,勒馬逃回。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能走生[仲達]。”見《三國演義》第一○四回。後用以指人雖死,餘威猶在。○[傅尃]《題自書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橫卷》詩:“君不聞‘死[諸葛]能走生[仲達]’,千古奇事真堪詫。”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死諸葛嚇走生仲達,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同“死諸葛能走生仲達”。

思仲,◆杜仲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杜仲》。

叔仲,◆複姓。○[春秋]時有[叔仲惠伯]。見《國語‧魯語下》。

石翁仲,◆古代帝王或大臣陵墓前石雕的人像。○[明][葉盛]《水東日記‧豐文慶復清敏故園》:“既而先墓前石翁仲等皆以漸而復,今家焉。”○[明][王稚登]《客越志》卷上:“行三里,至[大慈],過[史丞相]墓……石將軍二,石翁仲二,雕刻如絲,皆非今制可及。”參見“翁仲”。

求仲,◆[漢]代隱士。後用以為隱士的代稱。○[唐][錢起]《歲初歸舊山》詩:“[求仲]應難見,殘陽且掩關。”

平仲,◆銀杏的別名。○《文選‧左思<吳都賦>》:“平仲桾櫏,松梓古度。”○[劉逵]注引[劉成]曰:“平仲之木,實白如銀。”○[明][王錂]《春蕪記‧感嘆》:“紅雨亂春叢,清陰掩平仲。”

昆仲,◆稱人兄弟。長曰兄,次曰仲。○[唐][黃滔]《<潁川陳先生集>序》:“父諱[贄],通經及第。娶[江夏][黃夫人],賢而生先生,無昆仲姊妹。”○[宋][文瑩]《玉壺清話》卷七:“上遣[太宗]與[俶]敘齒為昆仲,[俶]循走,叩頭泣謝。”○《鏡花緣》第十一回:“[唐敖]問起[吳]氏昆仲事業,原來都是閒散進士。”○[郁達夫]《自述詩》之三:“[王筠]昆仲皆良璞,久矣名揚[浙水]濱。”

管仲隨馬(管仲随马),◆《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後以“管仲隨馬”謂尊重前人的經驗。

公仲,◆複姓。○[戰國]時[韓國]有[公仲侈]。見《史記‧韓世家》。

二仲,◆指[漢][羊仲]、[裘仲]。○《初學記》卷十八引[漢][趙岐]《三輔決錄》:“[蔣詡]字[元卿],舍中三逕,唯[羊仲][裘仲]從之遊。二[仲]皆推廉逃名。”後用以泛指廉潔隱退之士。○[晉][陶潛]《與子儼等疏》:“但恨鄰靡二[仲],室無[萊]婦,抱茲苦心,良獨內愧。”○[唐][耿湋]《春日即事》詩:“室與千峰對,門唯二[仲]過。”○[明][何景明]《十一月五日雨中邀沈清溪趙雪舟》詩:“三徑已拌留二[仲],相過此地莫遲迴。”○[伍崇學]《夏日感懷》詩:“安得二[仲]鄰,相對話殷勤。”

杜仲,◆落葉喬木。葉互生,長橢圓狀卵形。春季開花,果實長橢圓狀。樹皮、葉子和果實可提取具有絕緣性的杜仲膠,樹皮可入藥。又名思仲、思仙、木棉等。○[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杜仲》:“杜仲色紫而潤,味甘微辛,其氣溫平。”

春仲,◆仲春。夏曆二月。○[南朝][宋][謝惠連]《西陵遇風獻康樂》詩:“我行指孟春,春仲尚未發。”

伯仲之間(伯仲之间),◆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難分優劣高低。○[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唐][杜甫]《詠懷古跡》詩之五:“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宋][劉克莊]《念奴嬌‧菊》詞:“嘗試詮次群芳,梅花差可,伯仲之間耳。”○[魯迅]《兩地書‧致許廣平三四》:“報言[章士釘]將辭,[屈映光]繼之,此即[浙江]有名之‘兄弟素不吃飯’人物也,與[士釘]蓋伯仲之間,或且不及。”亦省作“伯仲間”。○[宋][陸游]《書憤》書:“《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金史‧文藝傳下‧趙渢》:“[渢]之正書體兼[顏][蘇],行書備諸家體,其超放又似[楊凝式],當處[蘇][黃]伯仲間。”○[清][戴名世]《自訂時文全集序》:“兩人皆奇余曰:‘此文章風氣之所繫,其在[韓公]伯仲間乎!’”

伯仲叔季,◆1.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古時常用於表字或對人的敬稱。○《儀禮‧士冠禮》:“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鄭玄]注:“伯仲叔季,長幼之稱。”○[漢][班固]《白虎通‧姓名》:“以時長幼,號曰伯仲叔季也。伯者,子最長,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2.借指事物排列的次序。○[唐][李邕]《隴關游奕使任令則碑》:“《禮》《樂》《詩》《書》,伯仲叔季。”參見“伯仲”。3.泛指各國諸侯。○《左傳‧昭公二十六年》:“王不立愛,公卿無私,古之制也。○[穆后]及[大子壽]早夭即世,[單][劉]贊私立少,以間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圖之!”[杜預]注:“伯仲叔季,總謂諸侯。”

伯仲間(伯仲间),◆見“伯仲之間”。

伯仲,◆1.指兄弟的次第。亦代稱兄弟。○《詩‧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漢][鄭玄]箋:“伯仲,喻兄弟也。”○[唐][元稹]《祭翰林白學士太夫人文》:“嗚呼!分同伯仲,古則拜親。”○《太平廣記》卷一九三引[前蜀][杜光庭]《虯髯傳》:“問其姓。曰:‘[張]。’問伯仲之次。曰:‘最長。’”舊題[宋][尤袤]《全唐詩話‧盧渥》:“軒冕之盛,近代無比,伯仲四人,咸居顯列。”○[清][鈕琇]《觚賸‧佞佛》:“[魏里][丁清][惠公]之後,有伯仲二人,績學工文。”◆2.借指關係密切的人或事物。○[清][孔尚任]《桃花扇‧罵筵》:“[東林]伯仲,俺青樓皆知敬重。”○[王季思]等注:“伯仲,本指兄弟,這裏意指朋黨。”○[清][曹寅]《秋飲》詩:“且看大小《雅》,伯仲本同系。”◆3.古代對年長的男子,不稱名字而稱排行,表示尊敬。○《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漢][班固]《白虎通‧姓名》:“五十乃稱伯仲者,五十知天命,思慮定也,能順四時長幼之序,故以伯仲號之。”◆4.比喻事物不相上下。○[晉][王羲之]《與謝安書》:“[蜀]中山水,如[峨眉山],夏含霜雹,碑板之所聞,[崑崙]之伯仲也。”○[宋][秦觀]《代賀王左丞啟》:“學窮[游][夏]之淵源,文列[班][楊]之伯仲。”○[明][蔣一葵]《長安客話‧碧雲寺》:“大抵[西山]蘭若,[碧雲]、[香山]相伯仲。”○[孫中山]《行易知難》第四章:“[中國]更有一浩大工程,可與長城相伯仲者,運河是也。”參見“伯仲之間”。

奔車之上無仲尼(奔车之上无仲尼),◆謂聖賢不處危險之地。○《韓非子‧安危》:“奔車之上無[仲尼],覆舟之下無[伯夷]。”○[陳奇猷]集釋:“[陶鴻慶]曰:‘奔與賁同,讀為僨;僨,亦覆也。’蓋謂[仲尼]、[伯夷]不處險之地,愛其身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