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是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材第六单元第十七课。

本课由3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大意是: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大意是: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其中“回”是“回旋,回转”的意思,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此”是指天门山。诗歌后两句的大意是: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天门山好像在张开双臂欢迎从日边而来的孤帆,富有情趣。

四上第9课古诗三首教材解析(三上第十七课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材解析)(1)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前两句诗写景,大意是: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这两句诗写出了不同天气下西湖的景色。“激滟”“空蒙”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晴方好”“雨亦奇”写出了诗人对西湖不同美景的赞叹。后两句与前两句照应,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在作者的眼里,西湖就像西施-一样, 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不管是晴是雨,都神韵独特。“欲”是“如果”的意思。“总相宜”既写出了西施不管怎么打扮都是美的,也写出了西湖景色的美不胜收。

四上第9课古诗三首教材解析(三上第十七课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材解析)(2)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诗歌从一个“望” 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山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生动地勾画出了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前两句诗的大意是: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面尚未打磨的镜子。 后两句诗的大意是: 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四上第9课古诗三首教材解析(三上第十七课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材解析)(3)

课文插图简洁而富有意境,可作为学生理解诗句的参照。

(来自教师教学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