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临到,气候寒凉,你会不会这样:,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祛除体内湿寒的偏方?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祛除体内湿寒的偏方(寒湿缠身哪哪都痛)

祛除体内湿寒的偏方

霜降临到,气候寒凉,你会不会这样:

即使把自己裹得厚厚的,不停地喝热水,依然感觉手脚冰凉;

坐在办公室,后背、臀部也凉嗖嗖的,总感觉有风;

一觉睡醒,脚底依旧冰冰凉。

俗话说,“女人是水做的”,难道一到秋冬天,就变成“冰”做的了?

//

皆因寒湿作祟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极怕湿邪。

湿是极易渗透的,且从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与寒在一起就成了“寒湿”,与热在一起成了“湿热”,与风在一起就是“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

因此秋冬寒冷,寒湿极易形成。寒湿是一种疾病,中医认为寒湿包括外感寒湿和内生寒湿两个方面。

外感湿寒:

外感寒湿邪气,气血运行受阻。通常会导致关节、筋骨疼痛。严重情况会生成风湿、关节炎。

内生寒湿:

寒湿内困而损伤脾阳,或脾肾阳虚而寒湿内停。容易畏寒肢冷,肚痛泄泻,身体浮肿。

快看看你有没有以下寒湿症状

1、头晕头痛,困乏,疲倦

2、流清鼻涕,咳嗽时痰稀白

3、经常肚子痛、腹泻、流凉汗

4、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

5、手、脚长年冰冷,脚踝浮肿

6、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

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代表体内可能有寒。颜色越是发暗,就代表寒湿越重。疼痛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寒湿”是万病之源,我们日常一定要注意排寒湿。

当体內'寒湿气'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身体“凝”的现象。

“凝”会导致循环慢和代谢慢;易引“淤”,“淤”则会导致淤堵,“淤”的时间长了易出现阻塞,身体易酸痛,麻木,胀痛,浑身不舒服。

所以,避免寒湿、排寒祛湿非常重要,请在日常生活中护住这4大穴位

//

寒湿易从这4处入侵人体

①肩颈部的大椎穴

从“大椎穴”进入人体的寒湿,容易引起我们肩颈酸痛、肩周炎、颈椎问题等,从而导致睡不好、多梦、总是头晕脑胀没力气。

②肚脐部位的神阙穴

从“神阙穴”进入人体的寒湿,容易存积在人体的盆腔、小腹等,男性多表现为排便不畅、小腹冷痛;

女性则更为严重,容易引起各种妇科问题,比如,月经不调、经血不畅、痛经、血块、多囊卵巢等。

③腰部的命门穴

从“命门穴”进入人体的寒湿,容易引起我们腰酸背痛、腰膝酸软、肾虚阳气弱、性功能下降等问题。

④脚底的涌泉穴

从“涌泉穴”进入人体的寒湿,容易顺着经脉往上进行流动,从而引起膝关节酸痛、风湿关节炎等问题。

//

艾灸祛寒、温经络

对于寒湿引起的痛经、风湿、肌肉酸痛等病症,中医开展的穴位敷贴、艾灸、针灸等都有良好的疗效。

《黄帝内经》记载“善治者治皮毛——“皮毛”就是人体的体表。在湿邪侵犯人的体表的时候,可通过作用于体表的办法调理。

《医学入门》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有其独特的疗效。

对身体穴位进行艾灸,借助艾草灼烧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可达到防病及治病。

​I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甘草学园公众号、作者姓名。

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