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敢于谏言纳策的大臣(清风典历召公谏厉王)(1)

【译文】

厉王治国残暴凶恶,为人奢侈傲慢,国内老百姓纷纷指责他。召公进谏他说:“百姓受不了你的政令了。”厉王恼怒了,找到卫国的一个巫师,让他去监视那些议论自己的人,卫巫只要来报告,就把那些人杀掉。议论朝政的人少了,诸侯们也不来朝拜了。厉王在位第三十四年,统治更加严厉,国内百姓再没有人发表意见,路上相见,只能用目光示意。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怨言了,人民不敢说话了。”召公说:“您这是阻碍他们啊。堵老百姓的口造成的祸害,比堵塞河流还要厉害。河流要是决开口子,伤人一定很多。堵老百姓的口也是这样。因此治理河流的人会打开口子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会开导他们把话说出来。”……召公进一步劝谏道:“百姓把心里话说出来,您考虑成熟后采纳推行。要是堵住人家的嘴巴,能长久吗?”厉王不听,国内再没人说话了。三年后,国人一起造反,厉王逃到彘这个地方了。

小识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这话今天听起来,依然字字千钧。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不让人说话,天可能真的会塌下来。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不是什么深刻的道理,可真正了然于心且见诸于行,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因为谁不爱吃可口的、爱听顺耳的呢?所以清代龚自珍感叹:“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厉王弭谤几年,西周百姓“乃相于畔”,最后落个离家去国,逃亡到彘了。这当然在于他当政“暴虐侈傲”,可难道与他沾沾自喜于“吾能弭谤矣”,搞出了一个“万马齐喑”的局面不息息相关吗?

爱之深,责之切。勿忘,勿忘。(玄承东)

历代敢于谏言纳策的大臣(清风典历召公谏厉王)(2)

皂角刺

皂角刺:为主刺及1~2次分枝的棘刺。易折断。气微,味淡。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痛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