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文明风德令哈,一座身处瀚海戈壁,海拔近3千米的城市,在推动自身向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化城市迈进的过程中,塑造出精神文明的强大内核,在物质文明成为精神文明的有效支撑和载体的同时,精神文明释放出的希望之光,照亮了这座城市的前行道路,富裕文明的画卷在这里舒展开来,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让每一个角落都折射文明之美?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让每一个角落都折射文明之美
高原文明风
德令哈,一座身处瀚海戈壁,海拔近3千米的城市,在推动自身向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化城市迈进的过程中,塑造出精神文明的强大内核,在物质文明成为精神文明的有效支撑和载体的同时,精神文明释放出的希望之光,照亮了这座城市的前行道路,富裕文明的画卷在这里舒展开来。
一直以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便是德令哈不变的追求。这些年,德令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开始发生变化……想要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更发达的经济环境、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就成了城市继续发展的必然追求。
硬件 文化,惠及城乡百姓
一座座文化场馆先后落成,一场场精彩演出在喝彩声中落幕。文化广场上音乐阵阵、歌舞翩跹,健身的人们娴熟地使用健身器材,文化活动中心里人流如织,图书馆内书籍、报刊琳琅满目……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塑造了城市的骨血与神韵。曾经,在自己的家门口看一部刚刚上映的大片,只是一种梦想。现在,到3D影院感受一场大气磅礴的影片,与友人共赏一部全国首映的电影,带孩子一起观看童话——海西州电影院实现了市民的期望。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德令哈,市民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过去晚上吃完饭,除了和家人看电视,也没地方可去。”随着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开展,德令哈市不断完善文化设施,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活跃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现在吃完饭歇一歇,就来广场上活动活动,或者到河边散散步,锻炼了身体,心情也舒畅,感觉自己年轻了不少。”问市民,几乎都这样坦言。
乡村文化建设基础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农村赌博之风盛行也是农村文化基础薄弱的恶果之一。为此,德令哈市所有乡镇(街道)都建成了综合文化站,均可提供图书、电子阅览、科普教育等文化服务;同时,打造15分钟文化惠民服务圈,使全市农村电影全部实现数字化放映,达到了“每月每村放映1场公益电影”的目标,不仅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遏制不正之风的盛行,同时满足了农民“充电”学习的需求。
公共文化的均等性和便利性,已经成为德令哈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百姓生活的变迁,展现了德令哈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也展示了城市文明的发展。
百姓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在一座城市里生活的到底幸福不幸福,这不仅包括了这座城市的交通状况、医疗条件、教育质量、天气状况、人均收入、物价指数等这些客观指标,同时也包含城市人情味这些主观意味较浓的指标。
小区街道旁的路灯不亮了,政府工作人员的脸色难看了,办事不知道找哪个部门了……和12345民情通服务热线的话务员说一说、问一问。“12345,有事找政府”为越来越多的百姓提供了方便和实惠。打开三维服务网,大到国家政策,小到社区活动都能查得到。在群众享受便利的背后,是德令哈市三维数字中心不断更新的大数据库和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如今,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正让这个高原上的小城市变得越来越智慧,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居民越来越幸福。
城市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不仅打造了城市文化的软实力,更凝聚起这座城市实现飞跃的不竭动力。百姓生活越来越幸福这背后,是一步步扎实的民生努力,是致力于将经济发展成果普惠到百姓身上的不懈坚持。随着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农牧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等人数的不断攀升。同时城市棚户区改造开工、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农牧区被动式太阳能暖房建设等工程进展顺利,德令哈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市民住房、养老、就业、教育、医疗等指数在持续提高,文化欣赏方面的精神追求也得到了极大满足。
“这些年,伴随德令哈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舒适度也提升了不少。”政府一丝不苟地规划,一砖一瓦的建设,终究换来百姓的幸福和满意。城市的公交车不断地提质更新,干净整齐的街道,错落有致的建筑,城区街道果皮箱的更新换代和增多,巴音河及沿岸的清理、整治,农贸市场的改造升级等,这些正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效益,展现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这份文明既能让我们充满了力量,也能让外界对德令哈发展充满信心。”
观念转变期待更美城市
曾经,与狭窄拥挤的街道和低矮陈旧的建筑一样,在街头乱扔垃圾、乱闯红绿灯等不遵守社会公德和规范的现象也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如今,随着城市在变美,市民的观念也在发生转变:红绿灯路口,大多数市民愿意静静等待绿色信号灯亮起;社区里,有了更多积极参加义务活动的身影……
随着城市的发展,文明也在不断进步,然而仍存在许多不协调的地方——市政设施被盗、被毁现象偶有发生,城市绿地经常被践踏、损毁,乱倒垃圾、车辆乱停乱放、牛皮癣广告随处可见等。“以前,很多人没有责任意识,觉得城区街道反正有人打扫,垃圾常常是随手一扔。每天,我们都要不停地来回在街道上捡垃圾,不然,一会儿街上就堆起了垃圾。”环卫工人张永福说,这些年,大家都开始注意了,基本上都是找到垃圾桶才扔掉手里的垃圾,“有时在街上打扫卫生,还会听到有大人教育孩子,‘你看人家环卫工人多辛苦,不能随地乱扔垃圾,要爱护环境。’每每看到、听到这些,心里总会觉得很温暖。”
城市的发展进程影响了人,人们的变化也影响着城市前进的方向,作为变化的主角,一个个的普通市民提升自己素质和修养的行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了城市变奏曲里最动听的音符。
城市是人们休养生息的地方,承载着生命的历程,直接体现人们的生活品位。好的城市人文居住环境,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能愉悦情怀,延续生命。一座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没有文化、文明底蕴的城市,就像人没有灵魂一样,是没有生命力的。在发展城市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营造好城市的名片,为城市的美丽增光添彩。
心声:一座城市的另类“颜值”
刘法营
在近年来对德令哈市地细细品味中,越来越感觉这座身处戈壁大漠之上,海拔近3千米的城市,有着与众多高楼林立、车流穿梭、繁华喧嚣不同的城市颜值。以自己的沉静、开阔、包容、和谐塑造出独特气韵的同时,对精神文明的一路追逐,成就了德令哈的厚重之美、内涵之美。
思想是文明变革的先导,文化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之源。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富脑袋”与“富口袋”一起抓,推动富裕繁荣和精神建设协调并进,德令哈才得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提升社会文明之路上孕育新希望、产生新活力。
这座城市颜值的提升,得益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培育了满园芬芳的精神家园。德令哈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拉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中枢与核心力量,让“海西好人”、“最美柴达木人”道德模范的示范效应,浸润德令哈城乡的每一寸土地,在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时代新风中,随着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变迁,社会文明在百姓的生活中,在群众的思想情感里扎根、开花、结果。文明城市、文明乡村、文明行业等,也伴随着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造活动日益深入,由点及面辐射开来,汇聚成良好广泛的社会效益。
立足一个精神高地,这种颜值更显珍贵。德令哈市始终没有忘记作为“州府”的引领和示范责任,在充分弘扬“两路”精神、农垦精神和海西人引以自傲的“柴达木精神”的丰厚思想基础上,融合全州在应对经济下行和严峻挑战实践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攻坚克难、负重前行、戮力同心的时代精神品质,以“创新卓越、包容大气、担当奉献、感恩图报”的海西精神,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奋力推动德令哈向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化城市迈进,让群众拥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种源于信念和心灵的精神力量,在现实中体现的巨大能量,在当下和未来就更具恒久和深远。这种精神的“颜值”也就愈久弥新、愈久弥香。
荣誉榜:这个家,痛并快乐着······
丁玉梅
15年来,喂饭、喂药、擦洗身子······晁世峰像照顾孩子一样呵护着妻子。
15年来,他用爱心唤起妻子生活的信心,晁世峰用自己宽厚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
15年来,就是五千多个日日夜夜,晁世峰照顾瘫痪的妻子,不离不弃不悔心。
2001年以前,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金滩村晁世峰一家人,妻子鲍玉秀在家操持家务,而晁世峰在家务农,到农闲时出去打点零工,儿子9岁、女儿10岁,孩子顽皮可爱,夫妻间互敬互爱,家里虽不富裕,但一家人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了希望。
然而,不幸就这样降临了。晁世峰的妻子,在2001年11月份突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导致全身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看着卧病在床的妻子,和年幼懵懂的孩子,他感觉眼前一片茫然。
今年53岁的晁世峰戴着一副近视镜,看起来像一名老教师。我们进到他的家里,鲍玉秀身穿着暗红色的棉袄,深蓝色的裤子,一身衣服看不出一点脏乱,坐在轮椅里,脸色红润。他把家里收拾的干净整洁,靠墙边放着几盆开着花儿的天竺葵,在这个看不见一丝绿色的冬日里,显得很有生气。
晁世峰动作娴熟地将轮椅推过门槛,把鲍玉秀推进屋内,他蹲下身子,边整理着鲍玉秀的衣服边说道:“虽然,她瘫了,不能干家务干农活,但是这个家需要她,孩子们更需要一个妈,有了她我们家才像个家,才有温暖和笑声。”15年来,这个信念支撑着他勇敢地担起了家庭的一切重担。
茶机上放着一个大茶杯,旁边放着一根红色的塑料吸管。“用其他杯子喝水,会洒出来,用这个吸管吸吮就好多了。”鲍玉秀的身边时刻都需要人照顾,晁世峰不能出去打工,这就意味着他一家只能靠十几亩薄田来维持生活。但是两个孩子要上学,鲍玉秀要住院吃药,每件事都需要花钱,这让他十分揪心。因此,他勤俭持家,家里的鸡蛋,一家人都舍不得吃,全都拿出去换钱。
晁世峰的家是村里的低保户。为了鲍玉秀,为了孩子们,等孩子们放假后,让孩子们照顾鲍玉秀,而他自己便拿起工具,跑到山上挖冬虫夏草。年复一年,即使比别人辛苦万分,他也从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
看到晁世峰又苦又累,好心人同情地问他,有没有怨言,而他却说:“她是我的爱人,是我和孩子生命的一部分,照顾她是我一生的责任。虽然,我的家庭和我过的比别的家庭、别的人苦一点、累一点,但从没后悔过、埋怨过!”。
鲍玉秀因为病,她说话的能力也受到了影响。她说话的时候,晁世峰就在一边一字一句的翻译。“不知道是哪辈子修来的福分,让我得到这样一位好丈夫。如果没有他的照顾,我早就殁了。”采访时,鲍玉秀给我们不断重复着这一句话。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晁世峰用自己的行动驳斥了这句谬论。15年来,在他的细心照顾下,鲍玉秀如今已经能够坐上轮椅了,部分实现了自理,他的两个孩子也大学毕业,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一家人的生活终于充满了希望。
身边的感动:用生命诠释对这片土地的爱
张多钧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付成龙常吟诵著名诗人艾青的这首诗,也是在他短暂的生命历程中,用诗意如此深刻地诠释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年6月6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开始了,就在这一天,一个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杂多县师生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他们最敬爱的老师付成龙,永远的走了,噩耗就像一闪惊雷,响彻在杂多苍茫的雪域高原小城。
“ 2016.6.6,爱你一路,留留······”。这是杂多县人民的的深情呼唤和悲怆怀念,情弥长空,泪洒草原……
7年前的夏天,生长于河北唐山,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的付成龙毅然决然地来到了海拔4000米的澜沧江源头杂多县,成为辛勤培育知识花朵的一名园丁。
7年间,付成龙一直担任班主任和英语教研组组长,曾多次荣获县级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7年间,付成龙培养出近200名藏族孩子,毕业的学生中,近120名学生步入高中,50名学生考上了大学,学生们都亲切地叫付成龙“阿爸”。
2015年初中升学考试中,付成龙担任班主任的初三年级,全班57名学中有48名学生考入高中,这数字教育教学质量落后的杂多县来说是个奇迹。
学生中考完毕,经过紧张的三年教学生活应该放松休息了,付成龙为了更快更好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放弃原定的休息计划承担起了2016届初三两个班的英语教学。长期高寒缺氧的生活,让来自于低海拔地区的他很难适应,而夜以继日的教学生活更让他的身体雪上加霜,刚30岁出头的他已是骨瘦如柴。
2016年3月,从河北唐山返岗的付成龙老师刚到西宁就因气候原因感冒引起肺部感染,在西宁经过简单的治疗,病情稍有好转之后他便坐上开往杂多的班车。西宁治疗期间,他的同事曾多次劝他把病医治好后再回杂多。他却说:“治病的时间可以往后拖,但是这些孩子再过三个月就要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抉择,他们的时间拖延不起。”
来到杂多县一个月后,付成龙咳嗽加重,付成龙咬着牙在坚持。到了5月,他病情没有好转的迹象,但他还是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利用课余时间到医院吃药输点滴。一个月的时间里,氧气瓶、抗高原反应药物和消炎药物一直陪伴着他。其间校领导一直劝付成龙到西宁看病治疗,他深知孩子们在中考前是多么的需要自己,因此一再坚持要等孩子们毕业再检查治疗。
杂多县第一民族中学的学生永远不会忘付成龙带着氧气袋和餐巾纸,强忍着病痛给他们上最后一节课时的情景,此时他已经到了极限,咳嗽咳出来的血,加上高原反应,当时就晕倒在教室里,随后紧急送到西宁,送到北京,因为病情的延误,一个年轻的生命永远的离开了他热爱的这片土地。
今年8月底,记者随杂多县委和教育局的同志到付成龙的家中看望他的家人,他的家在唐山市遵化市铁厂镇铁厂村,沿着一条崎岖的山间小道,来到了他的家,他的母亲张淑香坐在家门口,两鬓斑白,脸色憔悴。
付成龙是家中的老大,还有一个妹妹叫付成伟,已经嫁人,哥哥去世后,妹妹回到娘家照顾母亲。妹妹说,母亲每天都会在门口坐着,他说龙龙要回来,每天晚上都是以泪洗面。
付成龙家是一个小庭院,庭院里有一排新房,这是他2011年用自己攒的工资给家里建的四间房子,张淑香带我们来到其中一间,里面放着他的遗像,床上放着崭新的大红色被褥,怕灰尘洒落用塑料盖起来了。他的母亲说,这个房子是付成龙的新房,这些东西是给付成龙结婚准备的。说话间,张淑香哽咽了……
房子里还有一个行李箱,里面放着付成龙的所有照片和荣誉证书。付成伟说,母亲每天都会到这个房子里来打扫,还会打开箱子,挨个翻一遍,看完后又会小心翼翼的放回去,每次看完都会流泪。
付成龙,放下年迈的父母,离开故土到高原从教,不是绝情,而是“大孝”;不是冲动,而是无悔的抉择。他用生命谱写对教育的挚爱。他的英魂已化作一朵格桑花,永远绽放在雪域高原这片神奇的沃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