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虽离开我们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但傅雷并没有淡出学人的视野,其做翻译、做研究、做学问的态度与精神,使当代学人愈发关注他在今天的意义,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傅雷思想品质?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傅雷思想品质(傅雷的治学态度与精神)

傅雷思想品质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虽离开我们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但傅雷并没有淡出学人的视野,其做翻译、做研究、做学问的态度与精神,使当代学人愈发关注他在今天的意义。

既要做自身领域的专家,又要做交叉领域的行家。傅雷卓越的翻译成就,与他超越了单纯的翻译家标签,集文学批评家、音乐评论家、美术鉴赏家等符号于一身,有莫大关联。在跨学科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越来越被当代学人接受的今天,在传统的固定学科朝着现代的学科融合方向发展的当今,傅雷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要想在各自领域、各自学科有更大建树,那就不仅要做各自领域、各自学科的专家,还要做交叉领域、交叉学科的行家。只有在相邻的门类中触类旁通,在更大的知识范围内进行思考,才能真正把握艺术之道,做出不凡成就。

既要有开放精神,又要保持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傅雷有着学者的眼光、学者的思想,他选译《艺术哲学》,一是因为“这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二是因为书中运用的实证主义,“正是我们现代的中国最需要的治学方法……中国学术之所以落后,之所以紊乱,也就因为我们一般祖先只知高唱其玄妙的神韵气味,而不知此神韵气味之由来。”傅雷在1929年和1959年写下的论点,在今天中国学术研究和学术发展中,依然见证了它的当下意义。另一方面,在译介西方的过程中,傅雷保持了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他虽把实证主义看作当时我们“补品中最有力的一剂”,但并没有把它吹得天花乱坠,盲目加以信奉,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丹纳全部学说的弱点,也就是实证主义的大缺陷”,“这种极端的科学精神”“只能解释艺术品之半面……只看到了‘人’的片面”。

既要怀抱世界,又要守护中国根。在傅雷看来,翻译不仅是传递西方优秀的文化,也是在创造人类的新文化。他要通过他的桥梁作用,把“东方的智慧、明哲、超脱”与“西方的活力、热情、大无畏的精神融合起来”,使“人类可能看到另一种新文化出现”。由于他具有大文化的胸襟,希望“能在世界文化中贡献出一星半点的力量”,他选译的作品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丰富了全人类的精神财宝”。另一方面,傅雷说:“真正的知识分子所独有的,就是对祖国文化的热爱”;“越研究西方文化,越感到中国文化之美”;“只有深切领会和热爱祖国文化的人才谈得上独立的人格,独创的艺术”。文化交流应该建立在我们的民族身份确认、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而不能像无根的浮萍、断线的风筝。傅雷的大师地位暗示了一个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的自我建构:首先把根扎在中华文化的土壤里,而后面向世界,敞开胸怀。只有这样,才能守护中华文化,光大中华文化,才能与异域他者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正如傅雷说过的:“唯真有中国人的灵魂,才谈得上融合中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