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青春片之于女人,类似于av之于男人,百试不爽。当然这里的男人和女人没有这么限定。开玩笑,哪个女生没有在男(好)同(奇)学(心)的怂恿下看过av,并回家反复研习。
回到这几天议论度很高的电影《我的少女时代》,豆瓣评论普遍是:“老土到丧心病狂,感动到一塌糊涂”。以及诸如某女生带着男票去看电影,男票哭成傻逼,这样的反常现象。所以为什么当时泪点突然这么低,一定要弄清楚。
老实说,选择青春片,大致已经成功一半了,配以高颜值,成功了99%,票房已经没有什么压力了。因为看到这样的剧照,并不需要什么剧情,就已经很诱人了。
即便是最后被认定为烂片的剧本,在海报看来也是鲜嫩多汁
但是与诸如《小时代》这样裘皮晚宴风的海报产生青春代入感的亲们,还是不在一个星球。
当然在99%成功因素之外,是1%的剧情逻辑,在堕胎和车祸现场轮番轰炸之后,青春片已经被赋予了和韩剧一样带有某种偏见的类型电影。只能说明1%的剧本,可以完爆前面99%。开玩笑,你以为《夏洛特的烦恼》真的是靠颜值取胜的吗?!
所以回到为什么《我的少女时代》让我们泪点突然变这么低。
没有BGM,可能会略显肉麻,所以也许可以来点音乐。
所以今夜,我们都是少女心。
▽
一、为了所有的口是心非
“长大之后才知道,砸水球比赛第一个所砸的人,
不是因为你讨厌他,而是因为你眼里只有他。”
口是心非也许是每个人年少时期爱用的伎俩,假借掀裙子、往女生桌子里放奇奇怪怪的虫子,引起对方的注意。
还记得上学时候,有男生玩大了把女生拉到了男厕所,把女生弄哭了。
这些小事,现在想来一定又愚蠢又怀念。
要知道能不厌其烦地说几十次你长得好丑,一定是盯着照片或者背影YY过更多遍。
▽
二、为了所有简单粗暴的付出
“我一直以为,我爱上的,是17岁的她;
现在,才知道,我爱上的,是17岁的自己。”
所以像男女主角一样两个人一杯可乐在麦当劳温习一整天,只为了拿橡皮擦的时候不小心手碰到手像被电击到的一两秒,这样的耐心只属于当时的自己。
为了一次似是而非的约会,打扮折腾了一整天,这样的紧张,只属于当时的自己。
有朋友为了追女生,每天会给女生课桌里放一个削好皮的苹果,等女生打开课桌,已经是氧化成难看黄色,要有多大勇气才能咬的下去。这样愚蠢简单的表达方式,也只属于当时的自己了。
是因为换做现在,再也不会简单粗暴得爱一个人,年纪越大,恋爱就越来越只关乎好感,而无关激情了。
这都不怪人心易变,就像那时候打游戏,连续3次通关之后,自然也没有了第一次的欣喜若狂。
▽
三、为了所有没来得及说的“不”
“有的事如果你不做,长大了一定会后悔。”
撇开爱情,少年时候老师和家长就是所有是非的判定者,然而数一数谁小时候谁没经历过几个渣渣老师,受过奇奇怪怪的规矩约束,所以选择妥协的大多数一定后悔,当时没有勇敢表达自己,于是电影里全体学生对抗训导主任的戏码,满足了所有对于热血的幻想,如果当时我也勇敢说不,现在的自己应该会很不一样。
▽
四、为了所有的差一点点
“与你相遇,好幸运,
但我已失去为你泪流满面的权利。”
最后,那个留给你以上回忆的人,往往已经不在了。然而,没有他,你也不会成为现在的自己。数着青涩恋情里从对方身上学到的所有美好事情,暂时允许泪点低这一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