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朝阳日报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中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至2019年7月6日,共有55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3处,世界自然遗产14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4处。

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种类型,评定标准共6项,符合其中一项即可申报。牛河梁遗址属文化遗产遗址类,符合评定标准第3项: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评定标准第4项: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加强保护为最终目标,以揭示和宣传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为基本要求,力求发挥文化遗产在提升人与社会综合文明素质中的积极作用。申报项目所在地地方政府是申报工作的责任主体。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为群众办实事(朝阳牛河梁不忘初心)(1)

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综合馆

擦肩而过。1999年,国家文物局发函建议牛河梁遗址等9个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当时评估标准相对宽松,对缔约国每年申报项目的数量没有限制。按要求申报的项目都陆续成为世界遗产,但朝阳地方政府没有申报。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进行修改,限定一国一年只可申报一项文化遗产和一项自然遗产,“申遗”工作难度陡然增大。

失之交臂。2008年,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政府正式启动牛河梁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我市从“申遗”评估验收的考核点着手,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加强保护管理。2007年,成立朝阳市牛河梁遗址管理处,下设博物馆、巡逻队,承担遗址日常保护管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职能。2009年,市公安局组建牛河梁公安分局,负责打击破坏遗址及环境风貌的犯罪行为。

2005年,省政府公布实施《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保护规划》,对遗址保护区的文物本体保护、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社会经济发展等进行长远统筹规划。2010年,省人大审议通过实施《辽宁省牛河梁遗址保护条例》,对遗产保护区内从事文物保护、生产生活、经营服务、文化旅游等活动进行了明确规定。

市政府将保护区内历史遗留企业全部关停迁出,对废弃矿坑全部进行回填和植被恢复。对穿越保护区的101国道进行改移,彻底解决了车辆通行干扰遗址保护的问题。通过实施第一、第二地点保护展示馆,第二、三、五、十三、十六地点本体保护展示、16个编号遗址安防监控、围栏、护坡等文物保护工程,改善了保护条件,建立了人防与技防紧密结合的安全防范体系。

编制申报文本。委托清华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编制了《牛河梁遗址》世界文化遗产提名地申报文本,对牛河梁遗址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比较研究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在实现遗产、文化、生态、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划。文本于2011年完成第二轮修订,正式上报国家文物局。

推进学术研究。协调省考古研究机构于2010年完成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出版工作;于2011年邀请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司库、以色列世界遗产专家乔拉•索拉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先生到牛河梁遗址实地考察;与省考古研究机构共同举办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100多位来自大陆以及港台地区的专家和学者,围绕红山文化墓地类型、聚落形态、分区与分期、玉器的宗教功能与社会组织功能、社会性质以及在西辽河流域的文明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等课题进行研讨,并将研究成果汇编出版。

宣传遗产价值。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持续通过各级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牛河梁遗址的重要价值。在每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都通过各种形式,面向遗址保护区周边居民和游客,广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不断提高社会公众保护文化遗产意识和自觉性。2013年与省文化厅共同组织创作大型原创民族舞剧《红山女神》在省内各大剧院演出;2014年协助CCTV完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五千年文明见证•牛河梁揭秘》三集大型纪录片摄制工作,在CCTV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

进入第一梯队。2010年7月,当得知国家文物局领导在辽宁考察的消息时,省、市政府有关领导立即前往丹东,向国家文物局领导争取牛河梁遗址早日“申遗”。地方政府积极主动的态度再次感动了国家文物局领导,当即同意将牛河梁遗址与元上都遗址、哈尼梯田一同列为“申遗”第一梯队,给予优先申报。

2012年,其它两个项目先后申报成功后,正当牛河梁遗址准备申报时,国家文物局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进行第三次更新,将牛河梁遗址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合并为红山文化遗址申报项目,而赤峰市的“申遗”准备工作刚刚起步……

不忘初心。虽然失去两次机会,但地方政府没有停止“申遗”的步伐。2014年,朝阳、赤峰两市政府签署《联合“申遗”备忘录》,市政府历任有关领导多次到赤峰市沟通协调推进联合“申遗”工作。经过几年努力,赤峰市已陆续完成编制保护规划、地方专项立法、出版考古发掘报告等基础工作。

两市共同邀请国内外专家,多次在北京召开遗产价值论证会。2017年3月,邀请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考古遗产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席道格拉斯•科默、曾评估土司城遗址和大运河申报项目的印度考古学家莉玛•胡贾、澳大利亚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迈克尔•皮尔森、日本考古学家岩田安之,以及清华大学申报文本编制团队的专家到牛河梁遗址考察,并对牛河梁遗址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呈现的独特性和典型性给予一致肯定。

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是指罕见的、超越了国家界限的,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均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价值。2017年11月,清华大学完成两市三个遗产地申报文本初稿编制工作,目前已进入第二轮修改阶段。申报文本确定了红山文化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

标准Ⅲ:红山文化遗址为距今6000年-5000年之间新时器晚期中国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史前社会提供了特殊见证,展示出红山文化独特的生业状态、聚落形态、社会生活、精神崇拜、祭祀和墓葬习俗,揭示出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文化传统和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为中国文明起源阶段提供了独特的物质见证。

标准Ⅳ:牛河梁遗址是东亚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精神圣地的杰出范例。遗址形成时间久远,性质单纯,其恢弘的规模、巧妙规划的空间布局、复杂的墓葬形制、“坛、庙、冢”建筑丰富的随葬器物,鲜明地展现出红山文化祭祀和墓葬中心的最高形制。

因牛河梁遗址尚未发现大型聚落遗址,赤峰市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与牛河梁遗址又存在联系性证据不够丰富的问题,按照国内外专家和国家文物局有关领导意见,牛河梁遗址要进一步开展突出普遍价值研究工作。市文物部门协调省考古研究机构,于2016年启动大凌河中上游地区红山文化遗存考古调查工作,至2019年,新发现红山文化遗址57处,并在建平县境内距牛河梁遗址60公里处的马鞍桥山发现大型红山文化聚落遗址,这将为阐述红山文化遗址突出普遍价值和真实性、完整性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

为进一步扩大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社会影响力,2017年,市委、市政府联合中国邮票发行公司发行《红山文化玉器》特种邮票,并在牛河梁遗址举行邮票首发仪式。2019年,市文物部门协调辽宁省和赤峰市文物部门在沈阳举办“又见红山”大型专题文物展,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召开研讨会,进一步论证红山文化遗址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201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再次对《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进行修改,规定自2018年起,一国一年只限申报一项文化遗产或一项自然遗产,“申遗”工作难度进一步增大。

2018年5月,朝阳、赤峰两市政府在赤峰市召开联合“申遗”工作会议,并联合印发会议纪要,确定了加快完成申报文本编制工作,积极争取省(自治区)政府支持,推进监测体系、展示体系、档案数字化建设等基础工作,加强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研究和宣传,尽快向国家文物局正式申报的工作目标。

牛河梁遗址《保护规划》期限为2005年至2020年,为确保遗址保护管理和“申遗”工作连续性,市文物部门于2018年4月要求保护管理机构启动《保护规划》修编工作,把近年来保护区外围新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址纳入规划范围,对保护区边界进行相应调整、测绘和数字化定位,绘制专用地图。依法对未来20年保护区内可实施的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工程进行科学规划。

目前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内展陈文物大部分为复制品,严重影响宣传展示效果。为达到展示体系建设标准,市文物部门已与省考古研究机构达成共识,待保护管理机构完成博物馆安防升级工程后,将把牛河梁遗址出土文物移交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同时,市文物部门将指导保护管理机构继续申报监测预警项目,尽快达到监测体系建设标准。

近年来,国内许多遗产地的工作人员在“申遗”成功后都不约而同地感慨,甚至痛哭流涕地说:“这辈子再也不干‘申遗’了!”由此可见“申遗”任务之艰巨,过程之艰辛。因此,在牛河梁遗址“申遗”的道路上,还需社会各界形成共识,继续给予支持。相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坚定信念,一茬儿接着一茬儿干,牛河梁的“申遗梦”就一定会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