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婚俗文化源远流长,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催生了异彩纷呈的地方民俗。在古老的关中大地上,从岁月长河中繁衍而生的婚俗,它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见证,也是婚姻约定俗成的礼仪。常言说,十里风俗不同,在关中,一桩婚事,从提说到走进婚姻殿堂,它融汇了八百里秦川的婚俗文化。在这里,记录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关中风情。

关中婚俗大全(陕西关中农村婚俗)(1)

(一)背见

中国有句古话:无媒不成婚。在关中,谁家女子长得心疼,谁家小伙长得灵性,在各村媒婆的心里都有数。 虽然我们当地有句俗语“金花配银花,西葫芦配南瓜”,但也有“好女没好夫,好男没好妻”一说。

在旧社会,婚事是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上,只有婚后才能知道对方是光脸还是麻脸,即使不乐意,也拗不过父母,只有认命。进入新社会,旧的思想被推翻,婚姻实行自主,若男女双方不满意,即使媒婆有将喜鹊说下树的本领,也是白搭。在这种情况下,乡间婚事就有了先见面后良缘的“背见”。

背见,顾名思义,就是背过人见面,让男女双方先了解了解。

哪家女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逃不过媒婆那双眼。

哎,她三婶,咱女子多大咧,有主儿(婆家)咧么?

么呢,翻过年就十八咧,等着你这个能行她妈给咱娃寻个主儿呢!

么嘛哒!

要是哪村的媒婆媒说的好,前来相求的人能把她家的门槛踩烂。看见有人找媒婆,邻居大声打趣,嘴放快,脚放勤,是媒不是媒,先咥两三回。媒婆听后哈哈笑道,嘴皮磨得起了泡,脚磨小了好几圈,成人之美,皆大欢喜!

说话间,媒婆按照对方的家庭情况和女子长相,与自己知根知底的几家小伙子配对。在心里掂量一番,感觉这女子和邻村的一家小伙般配,然后将女人悄悄拉到一边耳语,邻村有个象,家庭条件不错,一家子都是过日子的人,小伙子也长得体面,我看,跟咱女子般配着呢!

既然般配,那你她大妈赶紧给咱娃提说!

女人兴高采烈回到家,问当家的要主意。毕竟婚姻不是儿戏。男人和女人商量稳妥后,就托七大姑八大姨打听那家的情况。几路消息汇聚一起,那家人若是过日子的庄稼人,祖上几代身体健康,在村里的乡行不错,小伙子又聪明能干,那这婚事就有门。帮女子把好第一关,向女子开口就是当妈的事了。

热媒热媒,趁热打铁。几乎同时,经过媒婆提说,男方也开始打听对方。等到两家都没意见,就选个地方让男女双方见见。只所以称为背见,这见面的地方不在男方家,也不在女方家。经过商量,选择一方的亲戚或者一方知己,有时候,为了方便,直接去媒婆家见面。

背见,双方都有陪人,以便把关。这陪人可以是双方的父母,也可以是亲朋好友。毕竟关系着娃们一辈子的幸福,双方都很慎重。

小伙在家人的陪同下早早赶到媒婆家,坐在炕沿上,接过茶水,眼睛时不时飘向门外,耳朵捕捉着屋外的一切动静。大人们说啥他都会笑着应。媒婆总忘不了叮咛小伙,见了人家女子要大方,要微笑,说话要有分寸,不能因为紧张而结结巴巴。

说话间,门外一声,嫂子,在屋么?媒婆听到喊声,赶紧起身给紧张得不知所措的小伙使了个眼色,然后一脸堆笑着迎了出去,在呢,在呢,今啥日子啊,咋能不在屋呢?!

女子在家人陪伴下,低着头羞答答地进了屋,看到媒婆身后的小伙,脸更红了。

背见的房子在后檐,媒婆一番介绍之后退了出去,两朵红云又飞上女子的脸颊,她害羞地靠在炕沿上,低着头自顾自地卷着衣角。对方不言语,自己也不好意思开口,屋里静得都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忍不住用余光偷偷打量几步之外的小伙,没想到,他也在偷偷瞄她,目光相遇,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快速躲开,女子红着脸赶紧扭过头,不知所措地用手指拨弄着发梢,心跳得更快了。

如果双方没有好感,三言两语就结束背见。若是两个人瞅着对方顺眼,就有了下文。一番沉默之后,小伙子主动开腔,把组织了好多遍的词语,再掂量一番,确定万无一失才开口。交谈从一问一答开始,话题从家在哪儿到各自的爱好,慢慢的,女子脸上的红云渐渐散去,小伙的目光也少了躲躲闪闪。话越说越投缘,气氛也越来越融洽。

太阳一点一点下去,两人还没出屋,屋外的大人虽心知肚明,但心里还不踏实,眼瞅着天色已晚,忙催促媒婆前去打探消息。听到屋外有脚步声,小伙和女子忙抽回目光,断了话题。媒婆从门帘外探进头笑问,谈的咋样了?女子低头不语,羞答答地瞅着自己的脚尖。小伙微笑着迎着媒婆的眼睛,把满意写在整张脸上。

背见成功,只等着媒婆传话,和两家大人定一好日子,男方带着礼物在长辈的陪同下去女方走婚前第一个流程――大见面。

关中婚俗大全(陕西关中农村婚俗)(2)

(二)大见面

背见成功,大见面的日子提上议程。每当想起未来的新女婿即将登门,女子不由得笑意浮上嘴角。吃饭时,那个人的影子在碗里,洗衣时;那个人的影子在盆里,她对着那个人笑,那个人也对着她笑。想起他说话的语气,他的眼神,还有那憨憨的笑容,女子对着水中的影子撇了撇嘴,翘起食指去点那额头,刚一触水,那笑容便没了踪影。

眼看着大见面的日子越来越近。女子为那一天该穿啥而犯愁。解开包袱,取出几件还算过的去的衣服,一上身,对着镜子前前后后照个遍,觉得都不顺眼。想扯几尺布,可这不年不节的,犹豫了几天,终于向母亲张开口。毕竟是女子一辈子的大事,当妈的怎能不爽快。接过钱,女子一溜烟跑出家门,约上几个小姐妹上集,把铺柜台里的每一样花布审阅一遍,这个颜色浅了,那个花色深了,这个显肤色白,那个显肤色暗……和小姐妹一番比较后,扯了几尺花的良,第一次进了裁缝店。

妈,那天我穿啥呀?!一向不注重穿着的小伙问道。

包袱里还有你表哥给你那身黄军装,挺新的。

穿军装见面?我又不是当兵的!

能省就省着点吧,见了面接下来就要套亲,光这礼钱都让人愁着呢,还不算小四色和几身衣服,亲戚也得请上两三桌,这里里外外加起来不少钱呢!你不是还有一身红卫服?

母亲一声轻叹将小伙的喜悦浇灭了一半。想着父母省吃俭用为了一家老小,也不容易,能省就省着吧。好女不在嫁妆,好儿不在家当。毕竟只是见面,成不成还说不准,若她不嫌贫爱富,看上的是他这个人,只要勤快,只要两人一条心,以后还愁过不上好日子?

自从定了见面的日子,女方的父母就忙活开了。当爸的又是擦门又是擦玻璃,旮旯犄角都不放过。当妈洗洗涮涮,回头一瞅被子咋看咋不顺眼,取来引锥,挑起一角,三下五除二就拆了。

哎呀,三姐儿,这不年不节的,咋把屋收拾的这么整齐呢?!来串门的王大妈故意问道。

哈哈,馋猫鼻子尖,我刚把臊子爛到锅,你就闻到了!他大妈啊,赶紧坐,赶紧坐,我还说今个儿黑寻你去呢,咱女子明儿大见面呢,有些礼节我们不懂,还要请教你这十二能呢,你这来的正好,等会儿肉熟了,臊子加蒸馍,先款待款待你!

在期盼和喜悦中,两家人终于迎来了这一天。吃完早饭,小伙取出压在枕头下的衣服,女人围着儿子前前后后看个遍,又是撴衣角又是撴裤脚。虽说不是新衣服,但儿子穿啥都精神,当妈的越看越喜欢。

哎,你出出进进都忙啥呢?东西都收拾好了?赶紧再检查一遍,省得遗鞋掉帽子,让人家笑话!咱哥咋还么来,赶紧,叫娃叫去!当家的攥着烟锅站在屋中间叮咛着女人。

一切收拾停当,爷俩在众人的目送下出了门,站在门口的女人突然加紧脚步撵了上去,将该注意的礼节又对儿子叮咛了一番。看着婆婆妈妈的女人,男人一脸不耐烦:你再木攮(耽搁)一下,就晌午端了!

他叔,穿这么阔的,这么干啥去呀?!站在门口谝闲传的几个女人,看到爷俩推着自行车走过来,扯着嗓子打趣。

你说还能干啥,跟你们见面呀!

哎呀,把你个老不正经的,娃在跟前呢,你也放的稳稳的! 女人们不依不饶。

谁让你几个老骚情故意逗火!哈哈哈……

听到笑声,还没进屋的女人转身快步走到门楼下,对着巷子里的婆娘们笑道,今晌午我打搅团,谁吃都来啊!

关中婚俗大全(陕西关中农村婚俗)(3)

哎吆吆,这么大的喜事,一顿搅团就想把我们打发了,吝啬!赶紧割肉去,我们要吃臊子面!

看着门楼下一脸喜气的女人,婆娘们七嘴八舌地围攻起来。

毕竟是人家娃第一次登门,虽然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但女人依然不放心。天没亮就起来,泡了黄花泡木耳,扇碟子的肉切了,菜也择了洗了,取出攒了几天的鸡蛋摆在案头……还缺啥呢,女人费劲地想了半天之后,才拿起笤帚,扫了前院扫后院,犄角旮旯都不放过。男人也早早起来,刮了胡子剪了指甲,擦桌子抹板凳,边取茶叶香烟,边吩咐女人赶紧做饭。

关中婚俗大全(陕西关中农村婚俗)(4)

几乎一晚没睡,满脑子都是他的影子。女子起个大早,叠被子换床单,把房间收拾的干净整齐。穿上新衣,拿起镜子,前前后后照个遍。今天,用红头绳扎辫子?不行,不行,太扎眼了!那就梳个麻花辫,用那条花手帕扎个蝴蝶结。

一早上,木木攮攮出不了帘子,你这是揍啥呢,你大姑都来咧!当妈的隔着门帘喊道。

好咧,好咧!女子边梳辫子边应着。 放下梳子,却想起忘了抹雪花膏,忙拧开瓶盖,美美地剜了一块抹在脸上。

灶房内,姑嫂俩忙的团团转。男人蹴在房檐下吧嗒吧嗒地抽着烟锅,一会儿在灶房看看,一会儿又到大门口瞅瞅。隔着窗户,小姑子调侃:大哥,心别急,新女婿一会儿就来了!

远远地看到那爷俩的身影。男人急忙在鞋底上掸灭了烟锅,笑盈盈地迎了过去。

巷子里,又有声音从谝闲传的人堆中传出来――

哎呀,奏说呢,这老东西今个咋经布呢,出出进进地站在门口望啥呢,原来是有新女婿呢!这下多了一个叫大的!

平日里喜欢开玩笑的男人今儿没了调皮话,抢过小伙他伯手中的自行车,笑着指着人群:都少涨,等明儿再收拾你们这些哈怂(坏蛋)!

一听到有新女婿,大姑娘拉着小媳妇急匆匆撵了过来,老婆婆怀抱着哭闹的小孙孙三步并作两步走了出来,边走边拍着孙子:额娃亲额娃乖,额娃不乖猫咬来。看,看,你姑姑的新女婿来了!

听到门口有动静,女子对着镜中的自己红了脸。

红儿,赶紧出来,你女婿来咧!哥哥在外面逗乐。掀开门帘,女子狠狠地白了他哥一眼,将粉拳雨点般落在他哥的背上。

叔,姨,我们来了!小伙提着笼子进门。 听到喊声,女人赶紧从灶房出来,一边在围腰上擦着手一边迎接。

过了今儿,就要改口呢!娃他姑打趣。

那还用说?!小伙的大伯爽朗地笑着。

一番客套,众人落座,男人为客人点上烟,女子羞答答地端上茶水。

三姐儿,有面引子么?隔壁他婶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三妈,把你担笼借一哈。对门小媳妇喜滋滋地来了。

三婶,额娃想吃你家的臊子面呢!

看到众人一溜带串地进门。女人满眼含笑地从灶房出来:你们今儿这是咋滴咧,想看我娃念传!

啧啧啧,丈母娘见新女婿,轻得像只老母鸡,人家娃还么改口呢,看把你涨的!

哈哈哈,赶紧屋里坐,等会捞一碗臊子面把你们这些利嘴堵住!

第一次坐在心上人的闺房里,两只手都不知放哪儿,站起身,又唯恐有人进来赶紧坐下,环视了房间一圈,目光落在墙上那面镜子上,起身还没走过去,听到门外有脚步声,慌忙转身一个箭步又回到原位,还没坐下,门帘被挑起,女子端着茶进来了,看到面前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的那个人,她低下头强忍着笑把茶杯放在桌上,转过身吃吃地笑着。小伙被笑得一脸通红,突然想起母亲的叮咛,忙从贴身口袋取出崭新的五元钱递了过去。女子不敢直视那双眼睛,掏出叠的四四方方的手帕(关中婚俗,若女方愿意,送手帕做定情物),将手伸向对方,一脸娇羞地扭过头。看到手帕,小伙喜上眉梢,抽走手帕放下钱,不慎碰了她的手指,两人像触电似地相互躲开。窗户纸上,几个小脑袋挤在一起叽叽咕咕,房间里,两个人抿嘴偷笑。

午饭后,媒人喜笑颜开地向双方提起套亲(订婚)。 听到屋外谈论的话题,女子又红了脸。

红儿,端鸡蛋来!灶房内未来的丈母娘为新女婿做的荷包蛋,不老不嫩,火候刚刚好。

(三)套亲

关中人把订婚叫套亲,也叫过礼。“套”,有连络、笼络的意思,表明套亲之后就是亲戚了。

一眨眼,儿子到了问媳妇的年龄,背见了几次,都不满意。看着和儿子从小耍到大的同伴们一个个娶妻生子,张三老两口愁的寝食难安。费尽周折,儿子终于有了钟意的对象,两口子又为套亲而犯愁了。关中有句俗话,问媳妇,夸不尽的荣华;娶媳妇,道不完的艰难。钱是硬撑东西,为了给娃套亲,张三跑遍亲朋,眼瞅着套亲的日子越来越近,钱还没凑够,面对登门询问的媒婆,大嗓门的张三,说话的声音也比平时小了很多。

嫂子,今年收成不好,后院几头猪年底才能出槽,给娃现在套亲,家里确实有点紧张,麻烦嫂子过去给我亲家说说,套亲的四身衣服,能不能先给娃扯上两身?张三手里攥着烟锅蹴在房门口,向盘着腿坐在炕沿上的媒婆哀求道。张家女人满脸堆笑接过话茬,一脸讨好地说:嫂子是咱这十村八堡的能行人,我们知道,这事难不倒我老嫂子。说罢,将手中的糖水递了过去。

哎吆吆,又给你老嫂子贴凉眼药,为了你们两家结亲,你老嫂子把腿都能跑断!为了啥,还不是为了咱娃能娶个好媳妇,给你们老张家撑门脸。人家老李家也是堡子有名望的人,又不是卖女子,再说,人家也没要出圈,衣服穿在娃身上,好歹都是咱的面子,再不要小气了。牛都过去了,虱子过去时可要撴腿,真是的!不愧是媒婆,说话像扫机关枪,容不得向他们插嘴。

老嫂子,是这,四身衣服一身都不会少,但眼下真的很难。这该借的亲戚朋友都借遍了,你现在让我去啊哒(哪儿)借呢?等年底咱把猪卖了,给娃补上,嫂子放心,你兄弟不会让你下不了台!张三站起身,拍着胸脯说道。

就是,就是!女人一边应和,一边打开柜子,取出一条崭新的头巾塞在媒婆的手里。

哎呀呀,妹子,你这是干啥呢?!与人说媒,与己消灾,这八字还没一撇,这头巾我不能收!媒婆嘴上说着,但眼睛始终没离开那条头巾。

嫂子,别客气了,赶紧拿上,又不是啥值钱的东西,为了娃的事,让嫂子费心了。女人说着,随手拽过搭在椅背上的围腰。

他婶,别忙活了,这两天我抽空过去和人家坐坐!媒婆笑眯眯地溜下炕,把手中的头巾折好别在裤腰上,撴了撴衣襟,脚下生风地出了院门。望着媒婆远去的身影,老两口长吁了一口气。

哎,他叔他婶,在屋么,我混饭来咧?媒婆人没来,声先进了屋。

在呢,在呢!他刘妈,想吃啥念传!李家女人听到声音,从灶房笑盈盈地迎了出来,边走边在围腰上擦着水淋淋的双手。

哎,为了你俩家的事,把我的腿都能跑细了,哎,你当家呢?媒婆进门一屁股坐在门口的板凳上问道。

他大,赶紧过来,咱嫂子来咧!女人边倒水边向着后院喊道。

来咧,来咧!听到女人的喊声,在后院菜地里忙活的李老四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儿,顾不得跺掉脚上的粘泥。

他叔,一天活不离手,赶紧坐下歇一歇。看着满裤腿都是泥点子的男主人,媒婆啧啧称赞。

寒暄了几句,媒婆言归正传。刚说明张家的意思,男人就火了:嫂子,娃这四身衣服么要出圈吧,先买两身?他这是瞧不起人啊,打发要饭的?

吆吆吆,我说他叔,看你憎的,话可不能那么说,张家又不是昧了这两身衣服,只是当时下手头不宽裕,再说了,只要咱娃找个好女婿,以后还缺啥?!媒婆谄媚地拍着李老四的肩膀。

嫂子,不是我们唠叨(多事),咱在村里也是爱面子的人。人常说,钱越捎越少,话越捎越多。四身衣服只给两身,知道的人说咱仁义,不知道的还以为咱女子给不出去,这唾沫星会淹死人呢!女人说着,眼里闪过一丝不安。

就是的,就是的!李老四听到女人这话,一边点烟锅一边应和。

你两口子这一唱一和,像唱虎口缘呢,人家张三也是说一不二的人,老兄弟,你就放一百二十条心,你老嫂子说了这几十年的媒了,啥人么见过?要是张三的人品不行,能把咱亲蛋蛋娃的话都说出去。

我们知道嫂子是为了咱女子有个好婆家,不是不给嫂子面子,咱人老几辈在村里走的端行的正,从没给人丢个话把把,要是因为这事,让我在村中抬不起头,我女子又不是争胳膊少腿给不出去。是这,嫂子过去给张家把话带到,咱都是通情达理的人家,既然俩娃愿意,咱不能棒打鸳鸯,但这豇豆一行,茄子一行,想套亲,四身衣服一身都不能少!要是不行,啥时候有钱了啥时候再说!男人握着烟锅愤愤地说着,全然不顾女人悄悄给他使眼色。

唉,好我的兄弟呢,热媒热媒,要是放一段时间就凉了,先把亲一套,给咱娃占个好女婿,衣服回头一定补上!

不行,坚决不行!

男人的倔脾气犯了,女人一脸无奈,媒婆端着水杯的手僵在空中。 看来今黑的饭,老嫂子是混不成了!媒婆放下水杯起身,讪讪地说道。

嫂子,你和你兄弟坐,让我给咱做饭去!为了打破僵局,女人讨好地笑着。

哎呀,他婶,你瞧我这记性,今黑还要蒸馍呢,是这,四身衣服给咱娃先买三身,各退一步,你两口再合计合计,若能成,给我带个话儿,嫂子给咱跑去,咱说媒的,凭的就是这双腿!看着闷头抽烟锅的李老四,媒婆哈哈笑着打圆场。

挽着媒婆的胳膊将她送到大门口,女人一脸歉意:你兄弟啥都好,就是脾气犟的很,老嫂子,你别给心里去,那倔驴要是转过弯儿,要袜子连鞋子都给呢!

没事,没事,妹子是明事理的人,这事全凭你的枕边风呢,哈哈……女人被媒婆戏谑得红了脸, 哎呀呀,赶紧回去蒸馍去,老了老了,拐话还多的很!媒婆走了几步,扭头看着女人的背影撇了撇嘴,长叹了口气。

妈,你们这是咋了,不就是两身衣服么,人家说了年后补上,又不是昧了,现在都啥社会了,谁爱说啥让他们说去,各过各的日子!刚进门的女子听到这消息,气呼呼地对着正做饭的女人说道。

这八字没见一撇,胳膊肘就朝外拐,还由了你了,我是你大,我说了算!你不怕唾沫星,我怕!大不了坏了这门亲,比屁淡!好人家好小伙多的是!还没结婚就这样,要是嫁过去,以后有你的好果子吃!李老四涨红了脸厉声道。

大,你得是想卖你女子?!

一句话惹怒了李老四,他怒目圆睁,将手中的烟锅狠狠地摔了出去。

唉,唉,唉,你爷俩别吵了,他大,娃刚进门,让娃喝口水再说。女人闻声从灶房跑了出来。

女子委屈的满脸是泪,她抹掉泪水,丢下一句“大,你女子非他不嫁!”然后哭着跑进自己的房间。

男人被他女子这一闹,火气更大了。

张三和李老四是远近闻名的倔脾气,双方各有说辞,两家大人为了两身衣裳打开了肚皮官司,谁也不肯让步。媒婆劝说无果,一气之下撂了挑子:咱羞了先人了,想说媒了,照这样下去,媒没说成,把人先气死了!给,把你这头巾收回去,我不落这膻气!说罢,一脸愠怒地从兜里取出头巾,放在女人的炕头上。

唉,好我的老嫂子呢,你这是干啥呢,你整天为咱娃这事跑来跑去,娃他大钻牛角儿尖,为难嫂子了!女人红着眼圈无奈地说道。

这一幕被刚进门的小伙看到了,他叫来沉着脸的父亲,从口袋取出一沓捋得平整的零钱递给母亲,回头拉住媒婆的手说,刘妈,这段时间也难为您了,为了我们的套亲,您跑前跑后,辛苦了。她是个好女子,你侄子非她不娶,我知道家里紧张,在粮站扛了一月的麦包,买四身衣服的钱攒够了,这媒,您非说不可!妈,赶紧做饭,我刘妈吃完饭,腿就有劲了!

这碎挨刀滴,就是会说话,看看,我娃一回来,这一河水都开咧!他婶,小四色,礼钱啥滴,都准备好咧么?!媒婆喜滋滋地问道。

好咧,好咧,早都准备好咧!女人喜上眉梢。

门外,一阵脚步声,女子支好自行车,一脸羞涩地走了进来:刘妈,叔,婶,我爸想通了……

关中婚俗大全(陕西关中农村婚俗)(5)

(四)不来回

改革开放之前,在关中,男女双方结为儿女亲家,受传统思想影响,婚前就不再走动,守着一纸婚约直到结婚。

互不走动的原因,是双方不够法定婚龄。在那个贫困的年代,订个媳妇,大多数家庭都是举债累累。在不来回的几年里,对没有感情基础的男女双方来说,也可以通过七大姑八大姨再深了解一番,毕竟婚姻并非儿戏,为了早早把媳妇娶进门,男方一家人,勒紧裤带攒钱。

要是一见钟情的青年男女,套了亲,就是有了心上人,但在那个传统的年代,要想大大方方见一面,就是伤风败俗。偶尔赶集,即使双方打个照面,眼睛都不敢正视对方,心里砰砰乱跳,也要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虽然订了婚,但要是被熟人看到,会成为村里茶余饭后的笑料。若没被心上人发现,小伙会故意在未婚妻的面前晃来晃去,直到她看见为止。大姑娘毕竟脸皮薄,没被未婚夫看见,心里既兴奋又失落。兴奋的是,终于碰见自己的女婿了,失落的是,那个木头咋就不回头。心里暗暗嗔怪着对方,再抬头时,那人已不在视线内。女子像丢了魂似的在人群中东张西望,想拨开人群找寻那个身影,但没那个勇气。

若是彼此看到对方,激动惊喜,小伙的目光直勾勾地落在未来的媳妇身上,避开那火辣辣的两道闪电,姑娘瞬间羞红了脸,低下头,偷偷地瞅对方一眼,然后装作若无其事地与他擦肩而过。没走几步,忍不住回头,两束目光再次相遇,又像触电似的赶紧逃离。那一眼,每每想起,依然心跳不止。

每逢过会过年,总盼着对方的村子能演电影、唱大戏、耍社火,才有理由去那个朝思暮想的堡子。听说丈人家的堡子有热闹,小伙取出压在箱底的衣服换上,出了门,定会惹来几句调侃:哎吆吆,收拾这么精神的,得是去你丈人家混荷包蛋呀!小伙子脸皮厚,笑着回应,奏是的,咋咧?!

这不嫌羞的,脸皮还比城墙厚!

猜到心上人肯定会来村里看热闹,姑娘起个大早,把房前屋后清扫的干干净净。 匆匆吃完早饭,一边梳头,一边设想着每一个见面的场景,全然不顾同伴地催促。心里想着他,对着镜中的自己伸出食指刮了刮脸,掩饰不住的喜悦与娇羞飞上眉梢。同伴等得不耐烦了,一把掀开门帘揪住她的袖头往门外拽,边拽边狡黠地笑道:出个门,像出社火!你的心思我还不懂?!女子被囧得一脸绯红,佯装生气地剜了她一眼。

虽说互不走动,但一纸婚约还是将两颗心紧紧地拴在一起。小伙每逢逛集,平时很少进的供销社,他成了常客。一对花卡子,一方手帕,或者时兴的布料,都会让他流连忘返。攥着几毛钱,手像被粘在裤兜里一样,徘徊了很久,鼓足勇气挤到柜台问了价格,几毛钱在裤兜里被攥除了小河。心里有了目标,再苦再累的活他都抢着干,说啥也要攒够买礼物的钱。

在南方,阿妹送阿哥的是荷包。在北方,姑娘送给心上人的是鞋垫。鞋垫上绣鸳鸯,绣喜鹊,绣上吉祥如意,绣上百年好合。女子取出婆家套亲赠送的四色线,寻思着给心中那个他纳几双鞋垫。见面套亲,匆匆几面,他脚的尺寸,早已在心。一双鞋垫,千针万线蕴含着情意绵绵。为了万无一失,女子鼓足勇气向母亲表明心意,再由媒婆捎话过去。

常言说的好,新女婿的活心上搁。尺寸打听好,女子就迫不及待地邀上闺蜜去赶集,在布匹柜台前挑最好最白的的确良。他个大脚大,这没有鞋样子咋办?说好的婚前不来回,要是为了这鞋样子登他家的门,会让别人在背后说三道四。这可咋办呀! 看着女子在房里对着针线箩发呆,当妈的最懂女子的心。走东家串西家,给女子带回了鞋样,又是帮着剪,又是帮着搭配颜色,一双鞋垫,代表着天长地久。只要娃们幸福,当妈的怎样都值得。

为了能早早见到朝思暮想的那个人,女子起早贪黑,每天的心思都在鞋垫上。每次不小心扎破手指,她都会在心里暗暗责怪一声那个人,鞋垫纳好了,手指不知扎破了多少次,那个人也被她一针一线纳进了心底。望着纳好的鞋垫,女子犯愁了,怎样才能见到他?几次赶集,都悄悄带上鞋垫,渴望在集上能遇见他。有心让媒婆把鞋垫捎过去,但自己的一颗心,能捎过去?

盼星星盼月亮,机会终于来了。麦收后,镇上为了庆丰收,连演两晚露天电影。那晚,在皎洁的月光下,两个相爱的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终于“”碰见”了,又唯恐别人看到,都装着互不认识。电影已演了过半,小伙忍不住了,在人群中转悠着,找寻着,平时爱看电影的女子,那晚的心思却不在银幕上,借着月光,左顾右盼。费尽心思,小伙终于让姑娘看到自己了。不用说话,一个眼神,两人就悄悄溜出电影场。月亮下,田埂上,小伙掏出带着余温的花卡子,女子羞答答地递上鞋垫,四目相对,含情脉脉。

(五)娶亲

收了秋,冬小麦进了地,就到了庄稼人娶媳妇嫁女子的季节。媒发了,结婚证也领了,一切顺顺当当,男方定了吉日,让媒婆传话给亲家,若没有意见,两家人就各自为儿女的婚事忙开了。

关中人把嫁女叫启发女子,顾名思义开启新的人生,走向新的生活。每每有女子出嫁,乡党们都会带着礼物去送路,寓意一路平安幸福。为女子置办嫁妆,当娘的既高兴又伤感,高兴的是女子找了个好女婿,伤感的是,女大不中留,养女一场空。每每巷子有女子出嫁,女人都会用衣襟揣着几个鸡蛋去送路,在嫁妆前一边啧啧夸着,一边将陪嫁的东西,一件件记在心里。等到自己启发女子,该备的物件已在脑海里。一对木箱,一个木梳匣子,两双十乐鞋,洗脸盆架子,甩子刷子……人家女子有的东西她女子也得有。大嫂和小姑子都是儿女双全的人,缝被子不能少了她俩,再请巷子里有福气的几个女人来搭把手,隔壁嫂子虽说和自己关系好,但肚子不争气!没办法,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被子就用她婆家给的那棉花,要是太薄,家里还有两捆花,唉,要女子,就是赔钱!但女子是娘的心头肉,不能因为嫁妆寒酸,而让娃在婆家抬不起头。

从套亲到发媒,男方倾其所有只为了给娃娶个好媳妇。正如媒婆所说,给女方的礼钱衣物,到头来,吆着马车连人带嫁妆都娶回家了。虽说这几年为了给娃娶媳妇,一家人都受了艰难,但一想到来年还会添丁添口,老两口就喜上眉梢。每天的话题离不开婚事,大厨请手艺最好的,席面八凉八热,亲戚朋友乡党,掐算了一遍又一遍,该备多少席,心里也有了数,请执事谢乡党这也是大事,不能因为粗心大意而让人耻笑。娶媳妇,这前院后院该修修补补了。新房用白土刷了好几遍,顶吊了,炕盘了,窗花剪好了,柜子打好了,请帖也糊好了,一切收拾停当,只等着那一天。

下了书(请帖),婚礼进入倒计时。晚上请执事,主人家备了烟茶,整个生产队的男人们都请来了,谁端茶谁跑腿,谁能写谁能画,大总管心有都有数。第二天吃过早饭,男人们各执其事,搭喜棚,写喜联,借桌子借板凳……大厨进了门,女人们也来了,摘菜切肉,烧火蒸馍,爛臊子走油锅,整条巷子叮叮当当,香气飘荡。香味引来猫儿狗儿,也引来一帮小馋猫,他们扒着门框咽着口水,女人们从臊子锅里捞起几块肉骨头,没等走过去,就被馋猫们包围了。男人们围坐在火炉前,喝着茶听着秦腔,抽着烟锅谝着闲传。天还没黑,大红灯笼已经亮了,两个草人头顶着小孩穿的虎头抱裙靠在喜棚前,像秦琼敬德一样守卫着大门。喜棚外,生产队用来拉土的大马车被洗刷的干干净净,几根竹竿,撑起一块芦席,铺上麦秸挂上门帘,就是娶媳妇的轿车。几个娃娃也来凑热闹,一个刚爬上车尾巴,就被大人撵了下来。

虽说过事有大总管安排,有数十执事帮忙,一整天,男人也不知自己都忙啥了,头一挨枕头,睡意就来了,没眯瞪一会,突然想起第二天的事,一个激灵又醒了。吩咐女人再检查一遍娶媳妇的礼物,莲菜公鸡用红绸扎了?莲花盘子提货笼子放的下?盒酒的米酒盛了吗……

女人仔细清点好礼物,里里外外收拾完,看着红灯笼,眼里满是喜悦。夜深了,依然没有睡意,男人靠在炕头吧嗒吧嗒抽着烟锅,一声猫叫,女人突然想起了上头包子(放在新房里的一种小馒头,用筷头蘸着红染料在顶部按上小红点,喜庆吉祥,婚宴结束后,男方用红包袱把这些馒头连同盘子包裹好,带回家去),赶紧溜下了炕。

男方那边忙的不亦乐乎,女方这边也闲不住。吃过早饭,摆好嫁妆,就陆陆续续有乡亲送路来了。淳朴的民风,一把木梳一个镜子,一对枕巾,几个鸡蛋就是礼物。黄豆先天晚上已煮好,切几个胡萝卜,炒上一锅咸豆,就是主家招待客人的小菜。女人们围着嫁妆说着笑着,娃娃们闻讯也来了,拽着大人的衣襟,混一把咸豆,手心里的油脂也不放过。看把人都能羞死!主家一边笑着,一边用报纸裹上一些咸豆,塞进娃娃的手中。傍晚时分,送完最后一波人,终于消停了。新娘在长辈精细的打扮下,脸开了眉细了,比平时也好看多了。新衣服新鞋子都放在炕头,只等着婆家的轿车来。

没等太阳出来,新媳妇就被娶进门,据说,早早娶回的媳妇勤快孝顺。这婚俗在关中农村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末。要是一个村子,在同一天有两家娶媳妇,就需早早做好准备,只等着凌晨一过,娶亲人各执其事,担上盒酒,捧着礼菜,提上莲花盘子,带上烟酒,带着一吊猪肉煮熟的公鸡,浩浩荡荡的娶亲队伍就在路上了。要是路遇娶亲队伍,双方都会停车打招呼,然后互换车头的大红花。

一夜难眠,刚打个盹儿,女方家人被门外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惊醒,一时间,女人们张罗着做饭,男人点燃了香案前的蜡烛,磕头行礼,开门迎客。趁着婆家人吃饭寒暄的功夫,新娘已打扮一新,顶着红盖头,手里攥着买路钱(新娘多大年龄,婆家就准备同样多的硬币,从娘家一路抛到婆家),在爸妈的叮嘱下,在众人的簇拥下,上了轿车。这一去,归来就成了亲戚。想到这,新娘不由得热泪盈眶。轿车外,父亲表情凝重,母亲红了眼圈。

娶亲的急着赶路,喜棚下早已人头攒动,后院的臊子锅煮的翻浪,炉膛下的犁铧被烧的通红,新郎穿戴整齐,紧张的坐立不安。村口望风的顶着一头雾凇回来,马蹄声越来越近,众人的笑脸也飞出了喜棚。

轿车挺稳,赶车人牵走枣红马,鞭炮在寂静的夜空炸响了,各家各户的门开了,男女老少围在轿车旁,打醋坛的人一手用火钳夹着犁铧,一手拿着醋壶,在众人的嬉闹声中,围着轿车左三圈右三圈转着,醋淋在通红的犁铧上,呲呲作响,鼻翼间满是浓郁的醋香味儿。新媳妇被迎下车,麦麸皮(寓意福气)掺杂着核桃枣,铺天盖地洒落在新娘身上,顺着果子落地的声响,顽童们跟在新娘的身后哄抢着,嬉笑着。女人们说着客套话,围堵着送亲的两位女宾客,旁边的男女老少笑着去抢两个送亲小孩手中的红包袱,女宾客顾不得回礼,弯下腰把孩子连同包袱紧紧护着,小孩从没见过这样的场面,吓得紧紧抱住大人的腿。喜棚下,人潮涌动,阵阵笑声冲出小巷,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拜了堂,新郎进了洞房,踩了四角,新娘吃了臊子面,整理好嫁妆,天还没亮。

关中婚俗大全(陕西关中农村婚俗)(6)

(六)三天不论大小

新婚三天内,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岁顽童,都可以和新人开玩笑,关中人把这婚俗叫做“耍女婿,耍媳妇”。耍的人越多,说明他们的人缘好。

结婚当天,一对新人拜了堂,喝了汤,就到了回门的时间。俗话说,好女不出村。除了特殊情况,关中人男婚女嫁,大多在方圆二十里之内。为了不耽误举行婚礼,新郎会在一位亲人的陪同下,推着崭新的自行车,带着礼物,携同新娘,带着礼物匆忙赶到丈人家。女方家人早已摆好阵势,刚一进门,就被新娘的亲友包围住,脱鞋的脱鞋,卸帽的卸帽,吵闹声,嬉笑声,惹得左邻右舍前来观看。寡不敌众,新郎被一帮人按住,抢走了鞋帽。为了早早回家,新郎只有赤脚掏出红包去赎。僧多粥少,哪能分配的均?房间里又炸开了锅。

讨闹间,已近午时,陪同的堂哥坐不住了,请来新娘的长辈前去说情,好话说了一箩筐,耍女婿的人依然不依不饶。还是老丈人料事如神,把早就准备的红包暗暗塞给快婿,丈母娘更是见风使舵,马上做好了荷包蛋(关中婚俗,从套亲到结婚,新女婿在丈人家,准备回家时,丈母娘会给新女婿做一碗荷包蛋,为讨吉利都是双数,荷包蛋越多,说明丈母娘钟意新女婿,结婚当天,也是新郎最后一次享受这待遇),让儿子赶紧端过去,众人一看压轴戏来了,起哄声更大了。

额滴天,六个鸡蛋,丈母娘这么心疼女婿!

哎呀,六个鸡蛋,六六大顺,新郎官,赶紧吃,吃完带着你的新娘子拜堂去,不能误了良辰!

他小舅子,今天给你姐夫的荷包蛋里放了多少糖?!人群中有人坏笑着。

美美三大勺!小舅子呵呵笑道。

新郎从贴身口袋中取出早已备好的红包,明知有诈,还是彬彬有礼送上红包,房间里小舅子高喊着“姐夫,请吃鸡蛋”。新女婿被逼无奈,经不起众人的喝彩起哄,只好端起碗,刚夹起一个荷包蛋,就被身旁蓄谋已久的几个人大笑着强行喂进嘴里,又酸又咸让新郎苦不堪言。看着皱着眉头还不忘赔笑的新女婿,众人乐翻了天。

关中婚俗大全(陕西关中农村婚俗)(7)

关中婚俗大全(陕西关中农村婚俗)(8)

结婚当天,新郎新娘属于“敌我双方”。新郎在丈人家的“惨遇”,回到家,自有一帮哥们为他出气。在哥们面前,新郎信誓旦旦地说着“此仇不报非君子”,但只要看到刚娶进门的俊俏媳妇,又唯恐哥们把他的话当真。

举行婚礼仪式前,有一道礼节叫拜厨子。为了答谢大厨,新娘在女性长辈的陪同下来到后厨,大总管扯开嗓子招呼着,他叔,赶紧滴,娃给你行礼来咧!大厨忙停下手中的活,取下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把汗调侃道,为娶你,叔这两天只差把自己放锅里炸了,躬得鞠深点,让叔用袄撩撩(衣襟)接着!话音落地,众人哈哈大笑,新娘也被逗乐了,但众目睽睽之下,只有忍住笑。

娃他叔,看你焉焉滴,没想到,你还是个老不正经,这真是红萝卜调辣子,吃出看不出!

哈哈,这新婚三天,不论大小!大厨朗笑着反驳。

时间不容耽搁,大总管忙出来打圆场: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不管是她爷还是她婆,她叔还是她婶,不管是烧火的还是打炭的,摘菜的还是捣蒜的,洗碗的还是胡转的,大家都辛苦了!不管大家到与不到,在这通通三鞠躬,大家都看着,娃给你们行礼咧!

觥筹交错,婚礼结束。夜幕降临,婆婆怕闹洞房的人为难儿媳妇,早早把她藏在自己房中,这哪能挡的住村里心急火燎的年轻人?他们从各个巷道涌向新郎的家,那心情不亚于看社火。新房里,新被褥被卷到炕角,来的早的顾不得脱鞋就上了炕,来迟的只有站在炕底下被挤的东倒西歪。洞房里,主演没来,观众们早火了,七嘴八舌地叫嚷开了。

看到这阵势,当妈的只好让儿子带着儿媳去应付,临出门又不放心,拉住儿媳,对她又叮咛了一番。 看到新郎新娘来了,口哨声,哄闹声又响起来。新郎掏出香烟,陪着笑脸挨个发着。今黑,你就是发金条,也不顶用!人群中有人抗议。 “戏台下”的一帮人早就把新郎新娘架了起来。来来来,斗一个,斗一个!又一次疯狂,台上台下都笑得涕泪直下,新郎新娘被折腾得涨红了脸,掌声口哨声飞出窗外。娃娃们听到笑声纷纷溜下炕,趿着鞋子直奔新郎家。跑得快的扒在门框上,顾不得擦掉鼻涕,踮起脚尖仰着头注视着戏台上的一举一动,当看到新郎新娘被众人强扭着搂抱在一起时,有的羞得赶紧低下头,有的不甘心的捂住眼睛从指缝中偷窥着;跑的慢的只有爬在窗户外,侧耳倾听着房内的一切声响,不管听清没听清,房内传出笑声,他们也会跟着大笑。

夜越来越深,娃娃们被大人一个个撴回了家,洞房里的“戏”还在继续。当婆婆的坐不住了,忙在厨房收拾了几个凉菜,连带一瓶龙窝酒端了过去,众人这才心满意足,吃饱喝美,挤眉弄眼地散去。洞房内,红烛下,一片狼藉,四目相对,柔情蜜意。等相拥入榻,却发现新棉被里被恶作剧地塞进了一把瓜子皮。

在儿时的记忆里,婚礼最热闹的莫过于闹洞房。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文化生活贫乏,除了过年过会,乡村平静的生活如同一潭水。到了冬季,村里娶媳妇启发女子的多了,闹洞房,无疑成为年轻人最开心的一种娱乐方式。

关中婚俗,它是农耕文化的产物,自古到今是关中人的一道精神大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到了二十世纪末,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西方文化的交融,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改变,娶媳妇再也不会黑天半夜,婚车越来越气派,嫁妆越来越精美,新郎穿上了西装,新娘披上了婚纱……虽然婚礼比过去简约了许多,但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婚俗依然保留着——上头包子,莲花盘子,担盒酒,打醋坛,踩四角……这种文化在关中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如一条潺潺小溪,浸透了八百里秦川的每一个角落……

关中婚俗大全(陕西关中农村婚俗)(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