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逍遥游中有这么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这两个问题在2000多年前问的是多么的美妙!

先解释下我理解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天之苍苍是说天是多么广大而蔚蓝,可见是庄子躺在草地上,面朝向蔚蓝的天空,心中有感而发问出了以下两个问题:

其正色邪?这天空淡淡的蓝是天的本来颜色吗?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还是因为天太遥远没法到达去看一看他真正的颜色?

庄子躺在草地上,嘴巴里嚼着一根草,他思索着,天有时是黑的,有时是白的,有时又是红的,那是因为有云彩的作用,可没有云彩后,天是蓝的。晚上看天空又是一个一个闪亮的星星,是不是星星的背后还是蓝色呢?他思索着天本来的颜色。

他的问题其实是反问句,他认为看到天是蓝的,是因为看得不够远,也就是无所至极。这是多么妙的思想啊!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没有火箭上天俯瞰过大地,但庄子的思想却已经做到了,他写鹏之大,写抟扶摇而上,也就是趁着龙卷风往上飞,然后再“其视下也”,这是多么美妙,他已经飞入高空俯瞰过地球了,所以他才觉得无所至极,那也是形容宇宙的广袤无垠啊。

人虽然在地上躺着,但思想却离开了肉体,进入了太虚,这不就是道家一直追寻的境界吗?这种超脱现实环境的思想,达到了与万物为一。庄子跟随者道,衣养万物,以无欲,将万物看小,自身也就变大了。圣人以无欲立本,看似小,实则物极必反,故能成大。

庄子的思想是没有被现实困住的,他观察天空,并怀疑天的本来颜色。天作为古时候的信仰,可谓天,道是一回事,如果天有了具体的颜色,那天就不能是天了。在道德经第六十七中说,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同样说道是没有具体的形状的,如果天能够同道一样,那天肯定是没有颜色的了。

如果天有颜色,那是因为人的目光短浅,看不透!看到的只有现实的折射。

不以境寂而色逊不因谷空而貌衰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