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人寻根瓦屑坝(十寻根圣地之江西瓦屑坝)(1)

湖北麻城孝感乡

如果你问四川人,他的祖辈从何处来?他们多会回答是从湖广麻城县或麻城孝感乡而来。此说可征诸县志。如民国《南溪县志》称:“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孝感乡。” 又如民国《荣县志》曰:“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动称是年由麻城孝感乡入川,人人言然。” 又可见之家谱记载。如内江《周氏族谱》:“洪武出治,我圣祖仁皇帝遂下诏旨令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填实四川。我祖奉命襁负其子,入川于红合乡落业。” 又如隆昌《刘氏族谱》:“吾家起自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明初入蜀。” 由此可见,麻城县曾有过孝感乡,其地名并非虚构。然而查检当今麻城市行政区划或乡镇名录,是找不到孝感乡这一建置和地名的,使得许多寻根者断然否定曾经有过孝感乡的历史存在。在当今麻城市版图上找不到孝感乡,并不意味着古麻城县没有孝感乡。光绪《麻城县志前编》之“疆域•乡镇” 载:麻城县在“明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成化间并为九十四里,并孝感入仙居为三乡。嘉靖间析太、仙二乡二十里入黄安,止七十四里。”(注:此处之“里” 为里甲,110户为里,里分10甲)孝感乡在明初即见记载,至成化八年裁撤并入仙居乡,作为建置和地名在明代虽只存在百余年,然其影响却延绵数百年。

湖北人寻根瓦屑坝(十寻根圣地之江西瓦屑坝)(2)

江苏苏州阊门外

苏州阊门是苏北民众心目中的移民圣地。据史籍、方志和族谱记载,苏州阊门移民集中于元末明初,当时群雄并起,割据称王,张士诚据苏州与朱元璋争衡天下。及张士诚兵败被俘,朱元璋遂“驱逐苏民实淮阳二州”。苏州阊门遂成了移民的出发、集散之地。于是扬州、江都、泰州、淮安、泗阳、高邮、宝应、盐城、阜宁、东海以至于连云港等地,都有了苏州阊门移民的后裔。如宝应县之刘氏、乔氏、王氏,兴化市之顾氏、张氏、来氏、周氏、姚氏、扬氏,泰县之葛氏、徐氏等,即是此次移民后裔。大名鼎鼎的《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等文人名士,其祖籍均来自苏州。

山东兖州枣林庄

山东枣林庄是中国移民史专家葛剑雄、曹树基先生近年来实地调查考证中新发现的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在当今山东兖州县城北七里之遥的安邱王府村,据明代石碑所载,该村原名枣林庄,明鲁王裔孙安邱王分封于此,始称安邱王府庄。该村位于兖州东部丘陵山区,地处兖州府城郊,正当济南各州县南下的交通要道,元末明初,未受战乱波及,人口较为稠密,具备了集中移民的基本要素。虽然在官方文献中未曾发现有关移民的记述,但在安徽濉溪县志中却发现了在明洪武年间和清初由山东迁民本县的记载,并标明占本县人口80%以上的“周、吴、郑、王、李、丁、梁七姓”均为山东移民。

湖北人寻根瓦屑坝(十寻根圣地之江西瓦屑坝)(3)

江西鄱阳瓦屑坝

江西瓦屑坝也是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是当今安徽安庆一带众多姓氏所公认的始迁祖籍。元朝末年,群雄并起,烽火连天,地处南北要冲的安庆府即成为群雄逐鹿的必争之地。徐寿辉、陈友谅、朱元璋你来我往,征伐攻杀,致使安庆一带战乱不已,屡次易帜,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相形之下,江西饶州路之鄱阳、万年、乐平、景德镇则较少受战乱波及,人口稠密。明政府为鼓励向人口稀少的地区移民,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饶州路贫民纷纷北迁到安庆所属各县,形成一股移民浪潮。此次移民,虽然史无明文记载,但在方志族谱中却有大量资料足以证明。如安庆市图书馆所藏36种族谱中,迁自瓦屑坝和鄱阳县的姓氏即达18个,迁自饶州和江西的达26个,占72%以上。因此,安庆民众多把江西瓦屑坝视为自己的始迁祖地。由于历史的变迁,江西瓦屑坝的确切地址已难以确考。据移民史专家葛剑雄等调查考证,今江西鄱阳县之瓦燮岭即为当年瓦屑坝故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