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席接话(过事与吃席)(1)

吃席接话(过事与吃席)(2)

吃席接话(过事与吃席)(3)

吃席接话(过事与吃席)(4)

吃席接话(过事与吃席)(5)

吃席接话(过事与吃席)(6)

吃席接话(过事与吃席)(7)

吃席接话(过事与吃席)(8)

吃席接话(过事与吃席)(9)

八十年代中期前,红白喜事都是从农村自己家里过的!

所谓的红白喜事,就是给儿子订婚、结婚、生下娃过满月和老了人的安葬以及过三周年,具有一定规模,需要请厨师,叫乐人,还要巷子里的人帮忙参与。至于其它的建房上梁,老人祝寿,烧周年纸,虽然也是红白喜事,但都算不上大事。因此,大多数都是居家自做小过。

过事,离不开大总管组织指挥;离不了相呼借东西,也离不开厨师做厨出席;更离不了礼房收钱和司礼。这些都属于“事芯子"的人,他们便两三天前提前参与在事中。

相呼是过事中的一个关健人物,人缘一定要好,不仅腿要勤,而且嘴要活。与谁家都能说上话,与大小人都能合的来,谁家的门他都能叫的开,到那里都能打的响!可谓八面玲珑的“活络客"。

按照席口的多少,相呼就开始忙他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事了。先借厨师急于的锅碗瓢,再借吃席坐席的桌椅凳。只见他提个笼,拿个本子,别个笔,东家子一出,西家子一入;伯一叫,娘一喊,跟着进卧室,忙着去厨房,帮着翻箱倒柜寻找出席用的餐具和用具。

我们巷中,原来老祖辈们手里留下了三四幅坐踏(桌椅)桌椅大气、端庄、精美、雅致。加上,巷中还有两三户人家同样美的桌椅,摆放在一起,别说吃席,光坐在那桌椅上,就是一种享受。在方圆几十里,绝对称的上一流。

后来,有些生产队为了方便群众过事,购买置办了过事的全套瓷器餐具。还有个别人也买了过事的餐具,向外乡邻租赁。从此相供不再为借东西犯难,也不为损坏了别人家的餐具多费口舌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普遍用上了流动餐车,虽然省人、省力,专业、方便,但缺乏人气,缺少过事的仪式感和浓浓的原汁原味的美味来!

厨师进了门,先盘全盘封炉子,支起案板,开始煮肉,蒸碗子、做席。过去的席,主要是以大肉蒜苗子,豆腐粉条子为主要食材,按照七碟子八碗的席面,凉菜用碟子,热菜、饭菜用盘子、品和碗。因席中的菜品用腥汤灌,汤水多,因此也叫水席。

过去的凉菜做法,不像今天的席面,肉是肉,菜是菜;不像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因受当时的经济条件所限和食材的匮乏,而主要是以拼为主,用不同的的鲜蔬与干菜相伴,然后在碟子上面用肥瘦肉,染色搭皮搧面,做成酒碟子,一半搧上6片肉,碟子顶部搧2片,一半菜裸露在外。

热菜,以大肉做成的大烧品、条子肉和红肉与蛋清分别蒸的瓤饸和烧吊子汤。一般为两品两盘子。饭席以四个“正柱子“,(肉碗子)盛于碗中,灌入腥汤,以及杂烩汤配齐,四边用小碟子配上四个青素菜,叫作挑角。

过事的席一般都设在大房下或在院中央,用蓬布搭起棚帐。靠墙边为上席,摆上两个大靠椅,(俗称上港子)下边放上两个小折椅,为首席。首席中的由一位主家的贵亲陪坐,既帮忙上菜摆放,又作为陪客,招呼客人用膳。两边为长凳,就不分坐次了!

棚下放着两两个盘架子,上边高处空格用于端盘人停放木盘,下边一层摆放着更换的茶具、酒具和醋汁。端盘人都是年壮力大的小伙子,右手三指举盘于高空,左手扶护着木盘。红事右肩膀披上红袱子,白事披上白袱子。一来作为来回行走的标志,二来也借助肩力,减轻胳膊的压力。同时,也防止把衣服弄脏。

坐席很有讲究,不仅男女有别,上下尊规,主首分明。而且先客后主,先远后近,很有礼节、礼貌。一般喜事用红筷子,以示吉庆;丧事用白筷子,以示哀悼。喜事上茶席,白事不上茶席。喜事可划拳行令,白事绝对不许。"文革’'中全面禁止。菜品上齐摆好,看客的人说:咱请,吃席人才方可下筷,按先中后边,先正后辅,有序地撤碟子,换盘子。以前,喜事待客为两顿饭,一顿为饭席,后来把迎客的饺子,送客的面加入席中的酒席后,吃完面食后,稍休片刻,紧接着吃饭席。饭席上馍用的是馍裹盘,专门用一双公筷子下馍或将筷子翻过来夹着下馍。不论是酒席的热凉和饭席的肉菜,每盘、品、碗中都是每人一片或一块肉,各人抄各人的,自己吃自己的,根本没有人先下手为强,抄别人的那一份。即使给娃捲个馍,也只能捲自己的那一片。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席不再是“换肚子“改善生活奢侈的大事了!席口也大大地超过了原来的几倍。加之,流动餐车的普及,方桌换成了圆桌。坐席,男女老少一齐坐,借着圆桌不分上下之说,甚至,有些小娃坐在了上席,不知失礼有愧,反而沾沾自喜!茶碟变成了一个大果盘,把原来的茶文化和民俗全部丢掉了。还没有等菜上齐摆好,有的就如秋风扫落叶,一扫而光,把吃席当成了吃"快餐“;有的拿着提前准备好的塑料袋,先下手为快,不停地缴获起席上的"战利品",实在有些不雅!酒足饭饱后,吃到底,还不知道吃了几个菜,品了几个汤,吃的什么席!

吃席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它不仅仅是一个"吃"字。虽然现在吃席不可能恢复到原来那样的情景,但也得有个好席规,有个好乡俗。要讲一点文明,司一些礼仪。一定要把宴席的美吃出来,把味品出来,形成一定的仪式感,才能吃出乡愁感,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饮食文明和餐饮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