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得过就不得了吗(手足口病并不可怕)(1)

文by 虾米妈咪 2012年4月

手足口病并不可怕。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才能更有效预防控制疾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型)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的,以口、手、足、肛周发生疱疹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2008年5月,卫生部将其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手足口病的元凶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型)肠道病毒引起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肠道病毒都会引起手足口病,目前,全球所呈报的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的4、5、9、10、16型,B组的2、5、13型,以及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在非流行期时,以散发病例为主,各种(型)肠道病毒都可检出;当暴发流行时,常以一种病毒或少数几种病毒为主。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我国主要以CoxA16为主,EV71少见。

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

主要根据症状诊断。此外,实验室诊断标准:

1、病毒分离:从咽拭子或咽喉洗液、肛拭子或粪便、脑脊液或疱疹液,及其他组织标本中分离肠道病毒。

2、血清学检查: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中IgG抗体4倍以上升高。

3、核酸检查:咽拭子或咽喉洗液、肛拭子或粪便、脑脊液或疱疹液,及其他组织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感染肠道病毒后,一般有3~7天的潜伏期。这期间,患者不会有任何症状,但是体内病毒大量复制。

前驱期: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只是发烧、咳嗽、头痛、食欲不好等症状,无法与普通感冒相鉴别。

症状明显期:大部分手足口病的症状较为轻微,预后良好,仅表现为皮疹、口腔炎,有时伴发热,病程约1周左右后完全康复。在类似感冒的前驱症状后的当天或第二天即会出现皮疹。典型的皮疹主要散发在手心、足心、口腔黏膜、肛周,少数患儿可发生在四肢及臀部,躯干部极少见。皮疹为粟粒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玫瑰色斑疹或斑丘疹先发生于手指屈面及其掌面、脚趾和脚掌等部位,出现1天后,即有部分皮疹形成米粒或豆粒大小(直径约1~3mm)的清晰水疱,通常并无痛感,数量多加之汗液刺激会出现痒感,过度搔抓会导致继发感染。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类似咽峡炎的症状,硬软腭、舌尖、舌侧缘、两颊、唇齿黏膜可陆续出现散在的白色小水疱,水疱破溃成小溃疡后有疼痛感,会影响到进食(婴幼儿表现为流口水、拒食)。发热是主要伴随症状,但通常体温不高。

手足口病得过就不得了吗(手足口病并不可怕)(2)

约0.3%的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如果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挽回生命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如出现下列情况提示有危重症可能:若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高热不退(体温持续≥39℃,药物及物理降温效果不佳)、频繁呕吐、肢体震颤或无力、呼吸心率明显加快、身体出汗部位不对称等及3岁以下拒食的患儿应及时就医;若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皮肤出现大理石样花纹等需紧急就医。

转归期:体温下降,皮疹初若无继发感染,一般2-5天内水疱逐渐干燥,形成深褐色结痂,脱痂后不留瘢痕。

手足口病的治疗和护理

与其他病毒感染一样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疾病,抗病毒药物和干扰素可以缓解病情、减少合并症,但并没有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因此家庭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没有合并症的患儿可以在家治疗护理。

一般护理:休息,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对症护理:

针对发热的护理:使用物理和药物降温的方法,注意补水。请参考《婴幼儿发热的家庭护理细节》。

针对皮疹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棉制内衣,修剪指甲避免过度搔抓,以免造成皮肤损伤和感染,皮肤瘙痒处可局部外涂炉甘石洗剂,当疱疹破裂并伴皮肤继发感染时,可局部外用抗菌药膏(千万不要用含激素的药膏)。

针对口腔的护理:常用温凉开水或淡盐水漱口。针对口腔内水疱破溃后的小溃疡,可适当使用药物保护创面促进溃疡愈合。

饮食护理:患病期间,孩子的消化功能减弱,饮食上应给予易消化的营养食物。出疹期间,尤其在口腔内水疱破溃成小溃疡期间,可以多给予一些温的流质饮食。伴有口腔溃疡症状的患儿对维生素B2和维生素C需要量大,疾病期间的饮食中可以多配合此类含量丰富的新鲜蔬果。病愈后可及时补充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有文章,皆为原创,任何媒体使用,请务必私信联系新浪微博:@虾米妈咪的微博。没有取得授权而刊登的任何媒体,我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虾米妈咪】儿科医生,知名公益科普作者,著有《虾米妈咪育儿正典》。新浪微博上最受家长信赖的儿科医生妈妈(@虾米妈咪的微博),搜狐医疗类行业最佳自媒体人(儿科医生虾米妈咪),知名母婴类微信公众账号(儿科医生妈妈)创办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