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记者余书福 见习记者彭婧 通讯员黄梅芳,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十首励志诗词不负韶华?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十首励志诗词不负韶华(且看稻菽千重浪)

十首励志诗词不负韶华

来源:【赣南日报】

□记者余书福 见习记者彭婧 通讯员黄梅芳

时下正是晚稻收割季节。漫步宁都田间,阡陌纵横、金灿灿的稻浪随风摆动,收割机“轰隆隆”地在田间穿梭,种粮户们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

作为“赣南粮仓”的宁都,主动肩负起粮食生产大县的担当和责任,坚持政策帮扶、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耕地流传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开展农业科技服务,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巩固提升,切实守住粮食安全生产底线,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藏粮于政,政策激发种粮热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随着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越来越好,我们种粮户越来越有赚头,今年比去年收益还要多。”10月30日,长胜镇长胜村种粮大户黄江手势麻利地打包着稻谷满脸笑意,“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谈起今年的收益,黄江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去年他承包的350亩稻田,亩产高达600公斤,除去一切成本,净赚了35万余元,今年他已扩大种植面积到500亩。

近年来,宁都紧紧围绕稳定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大力推进“单改双”“治撂荒”工作,挖掘增产潜力,激发群众种粮积极性。

为进一步转变广大农民的种粮理念,激励他们积极种好粮,该县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头等大事来抓,出台了相关文件,在增强粮食安全底线意识、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压实粮食生产属地责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们还加大惠农政策引导,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和文件要求,重点抓了稻谷生产者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保护支持补贴等政策的落实落地。”宁都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铭说,今年,宁都县种植粮食作物100多万亩,其中水稻82万亩,其他旱类粮食作物26.8万亩。

藏粮于地,新农田迸发新活力

眼下正是晚稻收获季,在长胜镇法沙村,村民赖湖南却不在田里忙碌。

曾经,家里的土地成了赖湖南一家的“鸡肋”,辛苦一年换不回几个钱,外出务工又舍不得土地撂荒。如今,他把土地流转给了村里的种粮大户,自己则在县城工业园务工,月收入2000多元。

相比赖湖南一家的“清闲”,种粮大户赖明生却忙得不可开交。他与村民签订了租赁合同,在本村租下500多亩农田种植优质稻,眼下正忙着收割。

保护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该县严格落实“藏粮于地”理念,大力整治耕地抛荒现象,乡村两级组织发挥耕地流转的主导作用,采取代耕代种、大田托管、集中流转等形式开展粮食生产。

此外,为提高粮食产量,该县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田产能,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这块地,以前我也种稻子,但每亩最多能收三四百公斤。如今,路通了、渠修了、田肥了,亩产超600公斤。”正利用晴好天气忙着收割稻子的青塘镇谢村村的谢先保说起高标准农田项目改造带来的实惠,满脸喜悦。他家种的10多亩水稻全部位于河边,以前,灌溉沟渠年久失修,排水不畅,旱涝严重。去年,县里统一规划为高标准农田,将田里的水、林、路、渠进行综合治理,昔日的“望天丘”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吨粮田”。

截至目前,该县土地流转面积超过33.8万亩,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3.9万亩。

藏粮于技,机械化助粮满仓

东山坝镇小源村110多亩稻田里,金黄的稻穗低着头、弯着腰,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喜人。数台水稻收割机穿梭在金色的田野上,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一根根稻穗被“吃进”收割机,随后“吐出”颗颗饱满的稻谷。该村种粮户曾爱华看着自家优质水稻喜获丰收,难掩兴奋。

“机器收割就是快,一亩五分田不到30分钟就收完了。要不是机械化,我种不了这么多田。”曾爱华说,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机械进出十分方便,全程机械化,不仅省时省力、效率高,秸秆还田还能有效改良土壤。

拖拉机翻耕田地,智能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无人机喷洒农药,机器收割……如今,宁都县农业生产环节处处透着浓浓的“科技范”。

粮食生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不仅要向土地要粮,更要向科技要粮。宁都县坚持藏粮于技,聚焦提升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效益,通过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先进技术、提升装备水平,为粮食生产插上了科技翅膀。据悉,该县现有农机服务类专业合作社52家,各种农机具8.7万台套。2021年,该县机耕率达100%,机插率48%。

从传统的“铲锄镰犁”到农业的“智能机械化”,科技这根“金扁担”正逐步让宁都农民越挑越稳、越挑越好。

本文来自【赣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