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终究是一座文化包容的城市,胸襟宽、格局高的艺术家比比皆是。瓷都成就了慧子的艺术人生,慧子的陶艺扮靓了马鞍山的风景。

白瓷碗散文(美文美声慧子的瓷像店)(1)

慧子的瓷像店| 程冬久

慧子的瓷像店-彦磊朗读音频:00:00/20:10

白瓷碗散文(美文美声慧子的瓷像店)(2)

1

在景德镇,提起马鞍山,那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地方。它位于老城的繁华地带,东临老火车站,南接以制作仿古瓷闻名的樊家井,西通人民广场,因地形酷似马鞍而得名。这不,就连这里的路也叫马鞍山路。

在高铁站建成之前,马鞍山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在我的印象中,那里扎堆集聚的多是低矮的旅店、治痔疮的诊所、自行车行,以及卖陶瓷原料和毛笔的杂货铺。当然,记忆最深刻的当属十字路口的瓷像店,一家紧挨着一家,大概有七八家之多。谁家有老人过世了,儿女们就拿着老人的照片去马鞍山,请店家给老人画幅瓷像。这大概是瓷都特有的习俗,城乡皆如此。30多年前,我奶奶的瓷像便是由我父亲专程跑到马鞍山找人画的。瓷像通常悬挂于中堂,早晚得见老人的音容笑貌。

几十年来,我曾经无数次路过马鞍山,行走,骑自行车,或乘坐公交,偶尔会朝瓷像店投去不经意的一瞥。老式的店铺,门窄窗宽,玻璃窗上挂满了瓷像,除了慈祥的老人,还有各国政要、开国元帅等人物肖像。至于画师,似乎都是上了年纪的男人,戴着眼镜,一丝不苟,伏案作画,夏天常穿着背心,冬天则裹着棉袄。我猜想,他们大抵是陶瓷世家出身的艺人吧。

但是,前不久的一次邂逅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

那是10月下旬,2021景德镇陶瓷博览会进行中的第四天。冲着对陶瓷的热情,我在不到一周之内再度光顾瓷博会。A馆二楼有个《永远跟党走》主题陶艺展,展柜上陈列着瓷瓶、雕塑、镶器,墙壁上则挂满了瓷板画,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这是一次红色题材陶艺的检阅,其中有许多是我熟悉的艺术家,比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孙燕明等。就在我走马观花,准备转身离开之际,最里间挂着的一块瓷板画吸引了我。这是一幅名为《东北女孩》的瓷板画,乍一看,以为是一幅油画。画面中,一个女孩戴着毛绒的帽子,身上裹着肥大的粗布棉袄,清澈如水的目光,纯洁无瑕的神情,小脸被冻得皲裂。让我惊叹的是,女孩的眉毛,帽子和棉袄上的毛绒,线条与色泽,清晰可见,触手可及,一个活泼可爱的东北女孩活脱脱地呈现在我的面前。看着这幅瓷板画,我立即联想到冷军的系列人物油画,二者创作材质虽大相径庭,但有异曲同工之效。

我反复端详着,并拍了照片。这时,一个女人的话音从我的身后轻轻传来:这是我用油画手法画的。话音似喃喃自语,又像在告诉我。

我侧过身来,发现旁边站着一位中年女性,纤细的身材,穿着黑色的大衣,中等个头,眼光深邃,但因为她始终戴着口罩,我看不清她的真容。她自我介绍:我叫孙慧,慧子是我的艺名。她随后向我介绍墙上的瓷板画,语速依旧缓慢,轻言细语。

片刻交谈中,几乎都是我主动提问,她话不多,也许彼此陌生的缘故吧。直觉告诉我,她是有故事的女人。我向她打听工作室的位置,她欣然告诉我,她的工作室就在马鞍山。马鞍山?她的话音刚落,我的脑海里立即闪过马鞍山那排瓷像店。不,应该不是,她的作品那么好,应该有单独的工作室。我心里这么想着。因是初次见面,即便访谈也不便多问,尤其对女士。我们互相加了微信,留了电话。

白瓷碗散文(美文美声慧子的瓷像店)(3)

2

几天之后,一个温暖的周末。我在家中闲坐,忽然想到《东北女孩》瓷板画,想起那位始终未见真容的慧子。不妨联系一下,去看个究竟,便拨通了电话。慧子说:我在店里呢。她很快发来定位。

我赶到了马鞍山,在那排熟悉的瓷像店前停下车,然后凭着猜测,向前走,或朝对面张望,只见对面坡上有一条通往后面的小巷。我径自走到小巷口,看到里面有几栋老屋。我想,说不定就在这里。于是打电话问慧子:您的工作室叫什么名字?是不是在小巷里?

慧子却说:不是啊,就在路边呀。

我环顾四周,一眼发现那排瓷像店里走出来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慧子。她的店就在那排低矮的瓷像店之间,而我的车不偏不倚,正停在她的店前。我的判断如此偏颇,多少有点尴尬吧。

她的店的确很小,大概不足15平方米。逼仄的空间里,堆满了瓷板画、瓷瓶以及半成品,墙角摆着一张中式茶桌、几把椅子,墙边留有一线空间,勉强可以过人,以至于看起来有些凌乱。但,大大出乎我意料的是,室内不仅挂着各种人物瓷像,也挂着多种题材的陶瓷作品。尤其当我目睹几幅陶瓷书法作品后,我震憾了。两幅《般若菠萝多心经》瓷板画,规格三尺六以上,皆用工整的楷书书写而成,因为加了“玻璃白”颜料,字迹显得立体端庄;而用草书写的古诗词,洋洋洒洒,挥斥方遒。一看落款——孙慧敬书,便知是她本人的作品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心怀好奇地说:孙老师,想不到,您的作品竟然如此丰富,更想不到您的书法也非同一般。是否都是您画的?

此时,慧子已经烧好了水,她一边与一位小伙子聊天,一边不时接过我的话。她说,这些作品当然都是她的,只有一幅画了一半的老虎粉彩瓷板是例外,那是她儿子的习作。

我问她:您是哪里人?什么时候到的景德镇?

慧子略微思酌,说:我是南昌市新建县的,1995年来到景德镇学艺,至今26年了。

我接着问她:您小时候学过绘画吗?或者说有什么绘画基础?

慧子不假思索地说:我从小酷爱丹青,也爱好笔翰,兴趣浓得很。

我继续追问:是什么动机促使您来到景德镇呢?按照您刚才说的年龄,您来到景德镇时应该有27岁左右,从绘画角度来说,似乎过了拜师学艺的黄金年龄吧。

慧子沉默了片刻,然后接过我的话:不瞒您说,我几乎是逃难式地来到景德镇,我的前半生苦不堪言……但我有一个强大的内心……

我注视着她,此刻沉默的是我。她的眸子,深邃中似乎有了些许的忧伤,又透着些许的坚毅。这些年来,我只在读董竹君的传记《我的一个世纪》和黄慕兰的《黄慕兰自传》中,深深感受到两位命运多桀女人的坚韧,却从来没有听到女人这么当面向我作自我的表达。慧子的艺术人生已经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我看来,慧子在芸芸众生的女陶艺家中既是出类拔萃的,也是颇有代表性的。

我们的访谈就这么漫不经心地进行着,没有刻意准备的访谈提纲,随机且随意。我非媒体记者,亦非商业的宣传,因而我们得交谈轻松且愉快。她当然没有沿着我的话题继续谈往事,我更无意触动她内心深处的伤疤。

当我得知小伙子是上门与慧子谈合作,意欲在电商平台销售她陶瓷作品的时候,我决定中止谈话。我知道,她是以画瓷器谋生的职业艺术家,时间和客户对她而言都是极其宝贵的。临行前,惠子把她的作品以美篇方式发给了我。不久之后,我多次光临了瓷像店,但只有趁着她接待客户的空隙才能聊上一会。通过多种方式的接触,慧子的形象连同她的作品走进了我的写作视野。

白瓷碗散文(美文美声慧子的瓷像店)(4)

3

1995年,南昌。生活窘迫的慧子,咬了咬牙,想换一个工作与生活的环境,到外地闯荡一下。然而,去哪里?做什么事?一时难以决断,因为自己年龄、学历、经济等条件都明摆着。刚开始,她决定在南昌学着别人画瓷像,以解决生计问题。虽然自己学历不高,也未经过科班学习,但自己从小酷爱绘画,相信只要勤奋,就能学个一技之长。画瓷像,当然得先买颜料,而景德镇是瓷都,买陶瓷绘画颜料最好的去处无疑属景德镇了。

慧子抱着买颜料的初衷来到了景德镇。走出嘈杂的火车站,慧子慕名来到马鞍山。满街的陶瓷颜料店,毛笔店,瓷像店,陌生的环境,似懂非懂的方言,慧子却有种特别的亲切感。不如就在景德镇学艺吧,慧子打定了主意。画瓷器,当地传统说法叫“画红”,这在当时是许多城乡女孩不错的择业途径。

慧子别无所求,心无旁骛,拜师学艺。当时,拜师学艺的学费在200元至300元之间,这是一笔不菲的费用,大致相当于一个大学毕业生3个月的工资。可是,师傅非但没有手把手地传授过技艺,也从不解答慧子的疑问。慧子说,画好的瓷盘经过窑炉一烧,颜料就崩了,向师傅请教,师傅总是答非所问。不得已陆续拜了几位师傅,都是如此,这让慧子好生苦闷。看来,只能靠自己了。细心的慧子找到卖颜料的店家咨询,再对获取的信息加以揣摩,反复磨料,反复练习,反复试烧。功夫不负有心人。2年后,终于水到渠成,基本过了颜料关,掌握了陶瓷绘画的基本诀窍。1998年,慧子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时刻——瓷像店在马鞍山开业。

白瓷碗散文(美文美声慧子的瓷像店)(5)

时日渐近,慧子的瓷像店也渐入佳境。她深知,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卧虎藏龙,自己只不过是一个艺人,要想站稳站高,必须补课,充电。工作之余,她参加了景德镇高专(现景德镇学院)美术专业的函授学习。天道酬勤。几年过去,她不仅熟练地掌握了陶瓷绘画的技巧,而且在素描、油画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画的瓷像越来越受客户的青睐。90年代末,画一块人物肖像差不多要花费一周的时间,虽然只收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但维持生计绰绰有余。慧子每天早早地来到店里,接待客户,谈生意,画瓷器,虽然忙碌和辛苦,但感到充实和幸福。

瓷上作画,画功是关键,一笔一画,功到自然成;画好之后,得题名落款,这就离不开书法了。解放前,写毛笔字是私塾和学堂的必修课,是一门傍身之技。我们不妨看看珠山八友的陶瓷作品,哪一件不是字与画的完美结合?有些作品还有艺术家自己的题诗,体现了较高的文学素养。由于时代的变迁,写毛笔字的人越来越少,不少陶艺家瓷器画得不错,但书法这一关难以逾越。

慧子在日复一日的绘画中,逐步认识到书法的重要性。2005年新春刚过,慧子开始正式学习书法,先临帖,并不时在瓷板上练习。楷书练到一定时候,再接着练草书、隶书。白天闲下来时在店里练,晚上回到家中,做完家务再继续练。兴趣、悟性、勤奋、毅力,久久为功。几年过去,慧子的书法大有长进,如今已达到如火纯青的地步了。书法讲究笔锋中的“收与放”,所谓“决谓牵制”。慧子深谙其中道理。看她的草书,比如手书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如此潇洒飘逸,气势磅礴,观众根本不会把貌似纤弱的慧子与作者联系起来。

瓷都终究是一座文化包容的城市,胸襟宽、格局高的艺术家比比皆是。瓷都成就了慧子的艺术人生,慧子的陶艺扮靓了马鞍山的风景。

白瓷碗散文(美文美声慧子的瓷像店)(6)

4

打开慧子的陶艺美篇。第一幅照片是慧子的摄影特写,镜头里的她,目光微微向上,若有所思,凝视着前方。我从她的眼神中读到的不仅有淡淡的忧伤,更有经过风霜雪雨后的深沉、坚毅与自信,有去除岁月浮华之后的淡泊明志。正如她自己写的配文:“漂泊昌南计罔然,逍遥自在赛神仙。文学艺术平生愿,不负青春二十年。”

如果说,慧子画瓷器仅仅是为了谋生的话,那么她早就可以应付自如,游刃有余了。2007年至2011年,她应邀担任了景德镇老年大学陶瓷绘画课的老师,负责教授陶瓷书法。她说,虽然当年自己拜师学艺碰了一鼻子灰,但她站上讲台倍感神圣,毫不保留地把自己艺术实践的经验体会和盘托出。即便如此,她本人在2012年至2013年还参加了鲁迅美院油画系的深造,师从宫立龙、牟达器,进一步加深了对油画理论与美学思想的理解。

今天,慧子身上笼罩着不少的光环。按当下的时髦用语,她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她现在是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新的社会阶层联谊会理事、景德镇市女书法家协会理事、景德镇美协会员、景德镇市陶瓷商会副秘书长。2012年荣获景德镇市“五一劳动奖章”。她的陶瓷作品多次获得省内外大奖,并被江西省博物馆等展馆收藏。

慧子,是我几个月来写的“做瓷器的女人”系列之七。访谈她的时候,我每每被她们的故事打动着。亲爱的读者朋友,如果您有空路过马鞍山,不妨到慧子的瓷像店稍作停留,那低矮的斑驳的店铺里,有着无限的艺术风光。

白瓷碗散文(美文美声慧子的瓷像店)(7)

作者简介:程冬久

白瓷碗散文(美文美声慧子的瓷像店)(8)

程冬久,1987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江西直升机公司,社会科学研究员,兼景德镇市作协顾问,发表各类文学作品超百篇,著有散文集《弯弯的山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