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108塔简介(疏属山合龙山千狮桥)(1)

引言—名字由来

西魏废帝元年(552)置绥州,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设绥德州,1913年设县;据《绥德县志》:绥德为金州名,本后魏绥州,宋为绥德城,金升为州,因城旧名;取绥民以德之意。

绥德县今隶属于陕西省榆林市。

黄河图

黄河108塔简介(疏属山合龙山千狮桥)(2)

黄河自北向南沿东南县界流经绥德县,无定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

疏属山

疏属山文化旅游景区位于绥德县城,海拔893m,两河相拥山。疏属山的由来更早,有关它的最早文字记载,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类史书《山海经·海内西经》云:“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接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

黄河108塔简介(疏属山合龙山千狮桥)(3)

秦代,上郡为边塞防御匈奴的军事要地,故派秦皇子扶苏在此监军并设府于疏属山,扶苏含冤自刎后埋葬于此。山上有秦皇子扶苏墓及扶苏祠、汉画像石馆、绥德警备区司令部旧址,山脚下有李子洲故居、绥德地委旧址、子洲图书馆,四周散布着独具特色的窑洞四合院。

合龙山

绥德城西五公里处(五里湾村)的大理河西侧,有一座由西北向东南延伸的山,名曰合龙山。有龙伏欲腾,虎踞将扑之势。自古以来以上就有庙,相传庙约建于汉朝宣帝年间,供奉北极玄天上帝,时至明朝万历年间,村民大兴修建,称“接引寺”。

黄河108塔简介(疏属山合龙山千狮桥)(4)

山自下而上有石牌坊,五百台阶的石神磴、灵官庙、头天门(上有乐楼)、二天门(上有钟鼓楼)、关帝庙、观音庙、三天门、玄天大帝殿(正殿)、两旁有五祖殿、七真人殿、圣母殿、小殿、九级宝塔、佛庙、玉皇阁等,共计全寺庙堂十五座,神像九十七尊。合龙山古庙系绥德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有祖师庙、北极玄武庙、三圣母庙、释迦牟尼佛庙、关帝庙、天王庙等18座庙宇,还有明•万历年间修建的砖塔1座。除保留砖塔之外,其余古建筑多遭破坏,庙内壁画、雕塑尽毁。幸存明、清两代碑刻15通,尚可追溯该庙古建历史变迁。

黄河108塔简介(疏属山合龙山千狮桥)(5)

相传上古山上供奉颛顼。西汉宣帝梦见金木水火土五龙化成兄弟五人,镇守北方的万里疆域。他派人北巡千里,选中此山,修起五龙仙人祠,这山便成了五龙山。五龙山纳天地的灵气,采日月的精华,承雨露的滋润,祥云的缭绕,宋时山的灵根一伸展,灵气外溢,冒出一群活蹦乱跳的金马驹,每到傍晚,十里驰骋,十里嘶鸣,十里流光溢彩。几千里之外的南方异人跑来劈瓜开山,跳进山缝里捉金马驹。太白金星将瓜一合,轰隆一声,贪婪的南方异人魂葬山中,从此,五龙山成了合龙山。

天下名州石牌楼

石牌楼为五门六柱十九楼,双面单式结构,长36.9米,高16.9米,由一千一百六十八块雕石、六十六幅人物典故浮雕组成。号称“天下第一楼”。

黄河108塔简介(疏属山合龙山千狮桥)(6)

石牌楼的五门取意中兴之门,走向世界之门。六柱蕴含大顺之意。十九楼中,十其实是一,一元复始,气象万新;九为多多益善,欣欣向荣。石牌楼大楼小楼互帮互衬;左楼右楼比肩并列、映带;前楼后楼有呼有应,上楼下楼,下者基础沉稳,上者先领风光。整座石牌楼庄严肃穆、和谐统一。

千狮桥

民谣唱道“财东房上有兽头,楼门石狮大张口,官家挂匾栽旗杆,百姓狮子搁炕头”。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绥德的石狮就出现在农家的炕头上,谁家生小孩了,就打造一个,作为孩子的保护神,拴住孩子不要从炕上掉下来。石狮是吉祥的象征。

黄河108塔简介(疏属山合龙山千狮桥)(7)

绥德县城的无定河上有一座大桥,始建于1987年,长300米,宽14米,桥的两头各有两个凉亭、两对一人多高的石狮,还有雕刻精美的龙柱灯。最具特色的石桥上有1008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狮子,因而得名千狮桥。桥上的石狮子大到丈余,小到二三寸。重达三十吨,轻到百十克。桥上石狮子千姿百态,站、走、蹲、卧、爬、滚、腾、跃、吻、抱等无一雷同。石狮子不仅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它们的内心世界十分丰富,不仅有喜怒哀乐,还有贪玩的、警觉的、好斗的、驯服的、机敏的、贪婪的、虚怀若谷的。这里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石刻狮群,因而千狮桥成了绥德县一处标志性建筑。

民俗文化—拴娃狮

在绥德,卧室的窗台上或炕头上约10-20厘米的小石狮子,农家称之为“拴娃狮”,在绥德称为炕头石狮娃。

黄河108塔简介(疏属山合龙山千狮桥)(8)

妇女怀孕后,在炕头上放置一只石狮娃,并在石狮娃身上扎系上一根红绳。这样做既可把孕妇怀的胎儿的灵魂拴住,又能保佑母子平安。因为石狮在,屋子里就会充满阳刚之气,母子就不会受到阴气、邪气的侵扰。这种习俗带有很浓的迷信色彩,只能在精神上给人一种慰藉和寄托。但是,当婴儿长到自己会爬动的时候,这炕头上的石狮娃倒真的有了具体的用途了。大人用一条1米长的红布带子,一头拴在婴儿腰身上,另一头拴在小石狮上,这石狮既可以做玩具,还可以防止小孩乱爬乱动,从炕上滚下地来。因此,石狮娃又称“拴娃狮”,也叫“保锁”,这些“拴娃狮”具有稚气、娇憨、顽皮的神态,有的像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顽童;有的似体壮矫健的小武士,有的像正在妈妈怀里撒娇的调皮蛋;有的圆头圆脑像一只憨厚的小狗。在当地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些“拴娃狮”不是畜生,而是能驱邪避灾、纳福、吉祥的神兽、灵兽、瑞兽。这种民间艺术中的狮子形象寄托着人们的愿望。

地方美食—雪花饼

绥德雪花是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的特色小吃。雪花是糕点中的珍品,有“糕点之王”的称誉。雪花形似月饼,呈黄白色,皮酥而馅香。它的外表面洁白,薄且多层,人们食用时,掉下去的碎片,酷似天空中飞扬的雪片,纷纷落下,故名雪花。

黄河108塔简介(疏属山合龙山千狮桥)(9)

绥德制雪花的历史很长,据说在金代便开始制作,那时包的馅子是单一的糖,只在老乡家中自制自食。到清代,馅子中又加入芝麻,以后逐步充实和完善,发展为今日的雪花。解放前,城内只有李家巷王子英等两三家制售雪花。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制售雪花的逐步增多。圆圆的雪花,象征着团圆、幸福、和谐。中秋节傍晚,人们用雪花献月、祭月。届时,在院中放一张高桌,桌上摆着盛满雪花的大碟子,另外还摆着苹果、葡萄、梨、枣、西瓜等。在桌上要立一面圆镜,使月亮直接照射镜面,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使镜中也有一个月亮。这样,才算请到了月神,敬献才真实,才有意义。敬献仪式首先点香,接着全家人怀着虔诚的心情,按大小依次烧黄表和叩首。40分钟后,点着的香基本烧完,仪式结束,随后每人要吃献过的雪花,据说吃了,可受到月神的庇佑。特别是妇女,吃了可以长得像嫦娥一样肤色冰清玉洁,容貌俊俏靓丽。

后序

绥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仰绍文化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素有“上郡古邑”“秦汉名邦”“天下名州”等美誉。历史上秦长子扶苏含冤自刎于此,留下“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秦人恨李斯”的呜咽泉村。大将军蒙恬在此北筑长城、南修直道、西拓银川并与扶苏长眠于此,留下“生前造就千支笔,难写孤臣一片心”的造笔传说。“落雁”之貌的王昭君出塞时惊落飞雁于落雁砭村,千古才女蔡文姬于此归汉时留给韦庄《绥州作》里无尽的喟叹。这里传说是三国第一猛将吕布的诞生地,也是抗金名将韩世忠的故乡,故有享誉天下的“米脂的婆姨绥德汉”。

大美陕西、大美榆林、大美绥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