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不怕不怕(故事不怕千招会)(1)

话说在解放前,村里刘家老爷子去世,享年八十七岁,那个年代人的寿命短,有人活七十古来稀之说,刘老爷子能活到这个岁数,可真是太少见了。

一晃丧礼到了第七天,这天是给刘老爷子出丧的日子。看,好不气派!灵棚面南背北搭在村里的主路上,中间用白布遮挡着,前放祭品后放棺,孝子贤孙在后面陪灵。

棺材前面挂着画有八仙的经,左右两排是村里、以及亲戚朋友们送的各式各样的花圈,上面写着挽联和送的人名字。

祭品放在前面灵堂正前方的大方桌上,顶灵祭是女儿、或者儿媳妇的娘家人献上的,当然也最贵重,其他人的祭品都放在两旁。

桌上有一个香炉,插着四根香,孝子贤孙还要经常去换香,不能让香断了。桌子下方放一盏油灯,也要经常添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传香火。

上午是各种拜祭,喊丧人大嗓门字正腔圆:“某某村的客,拜祭啦……”

由于刘老爷子年事已高,属喜丧,拜祭是最热闹的时候,也是围观群众最多的时候,拜祭有九拜、二十四拜、六十四拜、九九八十一拜等等不计其数。

“一起、两起,正拜、退拜、拜桌角……错了、错了。”围观群众起着哄,一会儿功夫这祭拜的人就蒙了,一时竟然忘记拜到那里了,引得人群是哈哈大笑。

拜祭的人和喊丧的人就像两个武林高手过招,何时撒酒,何时举香这里面都有讲究,提前准备在手里,不等拜祭的人索要,就递在面前,否则一处失手,就会让别人笑话这个村里的人不懂礼数,会让人笑话很久。

当然也有例外的,那就是外甥拜祭,因为外甥拜祭没讲究,会拜就拜,不会拜会趴着哭就行。哭不算毛病,要是只拜不哭,人们会说:这外甥白疼了。

故事不怕不怕(故事不怕千招会)(2)

这个亲戚拜完了,喊丧人扯着喊:“谢……咧……”

此时,趴在灵堂后面正在哭丧的孝子贤孙们就会磕头还礼,感谢拜祭的人前来对死者的拜祭。

喊丧的人提高嗓门,又冲着围的人山人海的人群中喊:“下一个,某某村的客祭拜……”

这时,一个穿着长袍马褂的人走了出来,今天大家来这围观的目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专门看他的。

那个时候穿长袍马褂可就讲究了,要么是教书先生,要么是富家子弟,因为庄稼人要是穿成这样,那就没法下地干活了。如果碰到自己家有红白大事,老百姓有时也会去别人家借一身长袍马褂,穿上应一下光景。

这个人叫韩老六,一辈子没有什么大本事,可他身材好,穿着一身长袍马褂是即体面又好看,他是专门在白事上替人拜祭的。若是谁家亲戚有人过世,需要拜祭而自己又借不到长袍马褂,或者自己不会拜,就会请他去拜祭。

此时,单看韩老六长袍垂地,袖口和腕齐,一副石头眼镜架在鼻梁上,撩起长袍,方口布鞋一抬,迈着四平八稳步子,挽袖口,似龙抬头,深鞠躬不缓不急,踢腿前迈,手扶膝盖,缓缓下拜,磕完头,若起身,还需要搀扶。

精彩的八八六十四拜拜完之后,引来围观人群一阵的叫好声。老话不是说: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绝。这韩老六就凭着一身长袍马褂替人拜祭,就落得远近闻名。替人拜完祭,主家自然少不了好酒、好菜,外加赏钱。

当所有人都拜祭完了,出丧的压轴戏就来了:八大金刚抬棺。当然,八大金刚就是八个人,农村丧葬差不多都是这样。不过,有一些地主,家里有权有势的人家,还有十二抬以及二十四抬,咱们也就不一一细说了。

故事不怕不怕(故事不怕千招会)(3)

棺材用绳子栓好,而后穿好杠子。喊丧人领着长子跪在棺材前面,把一个陶瓷盆摔的粉碎。据说捣乱的小鬼见了碎碗,就会抢着来对瓦岔花,自然就没机会在棺材进坟的时候捣乱。

之后喊丧的人站在棺材前面,让抬棺的人把杠子上肩。自己站在棺材前面喊:“前面有人没有?”

棺材前面的四个抬棺人齐声高喊:“有……”

“谁……啊?”喊丧人又高声问。

“福寿齐天!”前面的抬棺人高声应着。

“后面有人没?”喊丧人继续喊。

“有……”后面的四个抬棺人应声。

“谁啊?”喊丧人又继续问。

“子孙满堂……”后面的四个人也一起高声应着。

这里说明一下,喊丧人不是说没看见抬棺的八大金刚,其实这是一种吉利话,说的是出丧的人家里,老人前面福寿齐天,后面子孙满堂的意思。

“腰挺步缓啊……四平八稳咯……”喊丧人继续喊。

此时,孝子贤孙们齐哭,八大金刚腰力用劲,棺材稳稳当当的抬了起来,旁边的人赶紧把棺材下面担着的条凳抽出来,抗在肩上,跟在两旁。

喊丧人站在棺前伸手一指,大声喊道:“大头往东啊……轻挪碎移咯……”

此时,围观的人群赶紧闪出一条路,地上的孩子也被自家大人抱走。

八大金刚慢慢地挪动步伐,缓缓的调整棺材的方向,顺着人群闪开的路,抬着棺材平稳的向坟地走去。

长子身披麻,头戴孝,腰里系一条麻绳,一手打着幡,一手扶着棺,后面的孝子贤孙都是一样的打扮。

后面的女孝子们一个个哭的东倒西歪,悲痛欲绝,旁边的娘家人扶着她们走,一来防止她们摔倒,二来怕那高高的帽子掉下来出了丑。

队伍拖拖拉拉,时走时停,不时有看热闹的人从队伍中穿过,孩子们有的驻足观看,有的疾跑到最前面。

走出村口,大路中央,喊丧的人喊道:“前重后轻啊……凳子放平咯……”

旁边抗凳子的人赶紧把条凳放在棺材下面,用手扶稳。喊丧人又喊:“弯腿屈膝啊……稳落轻放咯……”

故事不怕不怕(故事不怕千招会)(4)

八大金刚缓缓的把棺材放在凳子上,后面的孝子呼啦啦跪倒一片。喊丧人走到顶灵祭前高喊:“请拜路祭的客咯……”

而后又是一番祭拜,如果说在灵堂拜祭是对死者的痛惜,这拜路祭就是一种思念,希望死者一路走好。

拜完路祭,棺材再次被抬起,一直走到坟地放进坟里,撤杠子,抽绳子,填土,最后将长子手里的幡插在坟头上,咱就不再细表了……

那时候,如果父亲过世,孝子还要戴孝三年,当然不是穿孝服三年,只是素服。如果是母亲过世要戴孝三年半,因为母亲还有生恩和乳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