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辅成王那些事

周公辅成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著名的典故。明成祖朱棣攻占南京以后,召见方孝孺,方孝孺指责朱棣是叛逆谋反,朱棣说,我不是谋反,我是周公辅成王,我来南京来辅佐我侄子来的。方孝孺反问,那成王何在?朱棣说,宫殿烧了,他可能烧死了吧。

周公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早的摄政王。周武王推翻殷商不久。武王就生了病。这时,天下还没有完全统一,王室大臣非常担心,虔诚地进行占卜;周公斋戒沐浴,祷告上天,为武王消灾除邪,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去代替武王。武王病渐渐好转了。占卜祷告,在周朝那是非常正式的一件事,统治贵族遇到诸如战争,饥荒等情况,往往进行占卜祷告,对于占卜的结果也是非常尊重的执行,所以不要小看占卜在周朝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周公和成王的关系(周公辅成王那些事)(1)

殷亡第四年(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姬发驾崩。武王逝世了,太子诵继承了王位,他就是成王。一般认为武王死的时候,周成王姬诵当时是13岁。但是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强葆,说明这孩子还是个婴儿。总之,成王年纪小。周刚刚平定天下,周公担心诸侯背叛周朝,就代理成王管理政务,主持国事。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这里的践阼就是登机的意思,周公登基代替成王行使国家权力,这同后世的摄政王不同的是,周公行了登基之礼,后世的摄政王没有登基摄政的。周公之所以这样做,是“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西周天下初定,这时候开国之君死亡,四周的各种政治势力虎视眈眈,周公就是担心这些势力卷土重来与西周为敌,故而“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这个策略是对稳定局面有利的一面,同时也给西周内部的动乱埋下了伏笔。管叔、蔡叔等这些武王其他的兄弟,他们也是成王的叔叔。他们看到周公登基摄政,他们就不能理解周公的做法,不管他们故意曲解周公的意图,还是因为某种私心,反正他们怀疑周公要篡位。周公登基摄政这个行为真的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稳定了局面,一方面给自己招来的很多嫌疑,既然你不想篡位,你干吗要登基摄政呢?所以,也不能说,管叔、蔡叔这些人就是完全的叛乱,如果管叔、蔡叔他们胜利了,历史就会被改写,怎么写呢,就写,管叔、蔡叔勤王成功,推翻篡位者周公旦。所谓成王败寇。

管叔、蔡叔联合武庚发动叛乱,背叛周朝。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这三位主要叛将的背景。周本纪记载“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馀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周武王分封了殷纣王的儿子禄父,也就是武庚统治殷的民众,但是呢,毕竟是自己推翻了武庚父亲殷纣王的统治,周武王并不放心,所以派了自己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来辅助武庚治理殷,其实就是监视。再算上霍叔,史称“三监”。武王安排武庚治理殷的旧民,是为了统治上的便利,让前朝旧主统治殷地遗民,这样可以避免民变,殷地的百姓对于武庚是很接受的。所以从这一段话来看,管叔、蔡叔、武庚三个人是同事,谋划反叛三个人商量起来比较方便。管叔、蔡叔可能对周公不服,凭什么都是成王的叔叔,你来摄政,我们在地方?而武庚的出发点是显而易见的,出于复仇之心,复辟殷商。管叔、蔡叔不仅联合了武庚,还纳入了另外一股势力,东夷族。所谓“招诱夷狄”当时的东夷族也是很强大的,并没有归顺西周的统治。因此,这时周公所处的局势是十分严重的,既有兄弟管叔、蔡叔争夺王位的叛乱,又有殷贵族图谋复国的叛乱,更有东夷侵人中原的叛乱。作为三监的管叔、蔡叔足拥有相当实力的,原来的殷贵族又保持着很大势力,东夷族更是部族、方国众多而力量强大。这三股力量纠合在一起,同时向周公猛扑,对周公及其周围的人的威胁是很大的。这时周公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是退避呢,还是反攻呢?所有周公退避、出走之说,都是不足信的。这时周公采用的办法是,把所能团结的力量组织起来,然后对这三股敌对力量有计划地各个击破。

周公奉成王的命令,史记原文是“周公奉成王命”,既然是周公辅成王,此时的成王年纪尚幼,按照常理推断,成王是不可能做出这样的战略部署,实际上,平复叛乱的计划还是周公自己的谋略。最后周公经过三年的斗争,平复了叛乱,诛杀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让微子继承殷朝的后嗣,在宋地建国。微子是殷商帝乙的长子,殷商帝辛(纣王)的庶兄,所以呢,西周的开国政治家们是非常厚道的,并没有让殷商一脉断绝,宋国就是沿袭了殷商一脉,宋国为子姓。周公又收集了殷朝的全部遗民,封给武王的小弟弟封,让他做了卫康叔。

周公代行国政七年,成王长大成人,周公把政权交还给成王,自己又回到群臣的行列中去。

摄政王与幼主的关系向来是很微妙的,很难处理的,幼主往往担心强大的摄政王僭越。历史上比较成功,结局也很圆满的算是“周公辅成王”,周公旦殚精竭虑,忠心耿耿,即使这样也遭到幼主成王的怀疑。成王亲政以后,“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周公也不得不逃亡楚国。当然,后来还是消除了误会,叔侄和好如初。

史记记载,“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以祝於神曰:“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於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成王听了别的大臣的谗言,说周公早有谋反僭越之心,成王的态度在这几个字里是看不出来,但是应该是信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周公去楚国政治避难了。再后面的事情很清楚,成王去周公的家里,翻腾东西去了,可能是为了寻找周公僭越的罪证,但是,成王找到了一份祈祷文,这份祈祷文记载了成王小时候生病,周公祈祷上苍的事情。祈祷文上说,如果成王做了什么惹恼神明的事,那不是成王的错,成王是个小孩子,一切错全在我周公旦。就是这份充满温情的祈祷文救了周公,或者说消除了成王对周公的误会。成王感动的要哭,最后从楚国接回了自己的叔叔。(为什么此处用叔叔,不用周公?笔者也来次春秋笔法。)

周公和成王的关系(周公辅成王那些事)(2)

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