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屈原诗人的简介(屈原悲愤的诗人)(1)

屈原——悲愤的诗人

文\钟百超

翻开屈原的《离骚》,看到每一行的第一句,末尾都有一个“兮”字,便有一种不忍猝读的感觉。一个“兮”字,可谓道尽了屈原的无限痛苦和绝望。痛苦中带有怨恨,绝望中带有希冀,这便是屈原诗歌最让人纠结之处。

一个人,一旦有了家国情怀,国家的兴衰,百姓的忧乐,都在他的观照之中。能够与国家百姓一荣俱荣,一损具损的人,既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

年轻的屈原“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而得到楚怀王的信任,有过一段骄人的历史,“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可是,好景不长,“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为上官夺稿一事,而惨遭楚王疏远和流放。

人与人,一旦有了间隙,任何强力胶都无法黏合彼此之间的裂痕。在这种情形下,越是诉说,越是献殷勤,都只能增加更多的误会,甚至厌恶。

可是,屈原就是屈原,他的城府太浅了,他容不下别人对他的误会,他有口难言,唯有诉之于诗歌。“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令屈原感到痛心的是,楚怀王忠奸不分,是非不辨,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结果让邪恶的小人得志,而自己的忠诚和正直却受到猜忌,不为朝廷所容。于是,在无比忧愁苦闷之中,写下了《离骚》。“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反而被谗邪的小人离间了他与楚王的关系,这是他面对的最大困境了。一个人,如果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离骚》就是由怨恨造就的产物。

悲愤出诗人,屈原以自己的政治困局、心灵渴望和绝世才华,创作了不朽的诗篇,这确实是人类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葩。但是,把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变成一个悲愤诗人,却是我们人类的最大悲哀。

一个正直的人,首先是具有内美的人,然后是一个不断加强自我修养的人,屈原正好二者兼具。“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上天赋予了屈原一切美德,自己也不断加强学习、修养,获得了更多治国安邦的才能。“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加强自我修养,就是自觉地向古代圣贤们学习,继承和弘扬他们优秀的品德,即使世间的俗人不去学习,自己也要努力做一个纯洁的人。尽管身边的奸佞小人不容纳自己,也要遵循彭咸的遗教。“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屈原唯独爱好修饰自己,养成浩然之正气。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初衷,面对任何挑战,也无所畏惧。一个具有内美和坚持修能的人,便是一个谦谦君子,便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人的一生,应该为什么而活着?人的一生,应该有怎样的追求?“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屈原的人生追求是国家的强盛,奔走钻营,争权夺利,这是令屈原感到耻辱,也是他所摈弃的事情。唯独令他担心的是自己不能确立修洁的美名。“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屈原不追求个人利益,而是想趁自己还年轻,能够帮助楚王扬弃秽政,改变一些不合理的法度。他原意做一个改革的先行者,为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引导开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屈原希望楚王要像从前的三后那样,德行纯美高尚,把群贤聚集在身边。也要像唐尧虞舜那样,做光明正直的君主,沿着正道,登上坦途。“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屈原希望楚王,能够像商汤夏禹那样,谨慎、畏天、敬贤。也要向周文王学习,讲究治国正道。如果能够做到选拔贤者能人,遵循一定准则不会走样。那么,上天对一切都公正无私,见有德的人就给予扶持。能够像古代圣王那样,拥有高尚的德行,那么,才能够享有天下。“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屈原多么想替楚王效劳,希望他能够赶上先王的脚步。

尽管自己满怀激情,一心报国,可是,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屈原在现实面前,也不得不流泪,发出声声的长叹。也才真正意识到,人生道路多么艰难。虽然自己爱好修洁,严于责己,也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国家的忠言,可是往往不被采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国为民是屈原一生的追求,就是多次死亡也决不后悔,这就是屈原的人生理想和品质所在。

一个人,空负报国之志,竟无效命之门,确实令人沮丧。想爱国,希望国家强盛,但不是个人的一厢情愿。有人不让你爱国,不让你施展才华,这才是屈原最大的痛处。“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有些人,结党营私,苟安享乐。“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这些蝇营狗苟的人还拚命争着向上爬,利欲熏心,贪得无厌,猜疑别人,相互妒忌,勾心斗角。“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那些刁钻小人,本来就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改变政策。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道混浊,善恶不分,喜欢嫉妒别人,抹煞所长。“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世间混乱污浊嫉贤妒能,爱障蔽美德把恶事称道。“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美好的琼佩,有人却要掩盖它的光辉。这邦小人不讲信义,恐怕是出于嫉妒把它摧毁。这就是屈原不能施展才华,忠心报国的主要障碍。一个污浊的政治环境,即使有万般的爱国热情,也被这些奸佞小人所冷却。

屈原多么想楚王能够像古代的君王那样,任人唯贤,而自己也能够为国尽忠尽力。“汤、禹俨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汤禹为人严正虚心求贤,得到伊尹皋陶君臣协调。只要内心善良爱好修洁,又何必一定要媒人介绍?傅说拿祷杵在傅岩筑墙,武丁毫不犹豫用他为相。太公吕望曾经做过屠夫,他被任用是遇到周文王。宁戚喂牛敲着牛角歌唱,齐桓公听见后任为大夫。

可是,楚怀王毕竟不是古代的圣君,屈原把国家前途寄托在一代圣君的愿望最终落空了。“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屈原埋怨楚怀王不深入了解自己的忠心,反而听信谗言对他发怒。屈原早知道忠言直谏有祸,原想忍耐却又控制不住。“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

既然得不到信任,得不到理解,那怎么办呢?“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其实,即使看来很悲伤,屈原还是能够自我解脱的。没有人了解也就罢了,只要我的内心能够保持真正的馥郁芳柔就可以了。“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尽管忧愁烦闷,失意不安,孤独穷困,时日艰难,但是,屈原宁可选择马上死去,魂魄离散,也不去媚俗取巧。自古以来,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方和圆不可能互相配各,志向不同的人怎能彼此相安。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宁把斥责咒骂统统承担。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是古代圣贤坚守的,也是屈原所坚守的最后一块阵地。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既然没有人了解我,我又何必怀念故国旧居。既然不能实现理想政治,我将追随彭咸安排自己。彭咸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我们无从得知,但一定是理想的化身,也是屈原一生追求的目标。孟子云: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既然楚国不能为他提供实现政治理想的平台,那就只好修身见于世,追随彭咸,安排好自己的人生。

“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司马迁对屈原内心世界的理解超过我们任何一个人。一个普通人,只有在穷困绝望之际,才会呼天抢地,叫爹喊娘。屈原毕竟是一个诗人,他用了一个“兮”,呼唤出他内心的极大痛苦和绝望。一个“兮”字,演绎了一个千古绝唱;但是,这个绝唱能否终结一切“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不幸时代,使之不再重演,则是我们需要深思的话题。

关于屈原诗人的简介(屈原悲愤的诗人)(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