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而育之(教而不育谓之术,教而育之谓之道!聊身边教育,分享育人之道)

干得越好,任务越重,这叫“鞭打快牛”!

可能在很多单位都存在“鞭打快牛”现象,但是以教学为主业的学校,“鞭打快牛”现象真的不应该存在。在基层学校,“优秀教师”往往逃不出这三个“怪圈”。

教师的成绩却越来越差:教学成绩越好工作越繁重(1)

一、“鞭打快牛”现象普遍存在

每一学年开学之初,学校在课程分担时,总存在“鞭打快牛”的现象。

某老师原来教数学课,教学成绩非常差,学生和家长意见很大,第二年分课的时候,改成了生物课,后来生物成绩也不行,最后被安排到政教处查卫生,没有一点教学任务了。反而是一些老师教学成绩好,班级管理工作突出,他们的工作领导放心、家长满意,这部分教师想减轻工作量,根本不可能。

本来现在学校大小领导就多,他们分课时任务相对少一点,再加上一些“有关系”、“有能量”的老师难免被照顾,还有一些临近退休、身体状况不好和孕期内的老师,学校安排教学任务的时候,也会适当照顾。到最后,教学成绩越优秀,教学任务也会越来越重。

教师的成绩却越来越差:教学成绩越好工作越繁重(2)

在很多学校,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能干事的人天天有干不完的事,不干事的人天天看着干事的人,还总能发现干事的人干错的事,不干事的人向领导汇报干事的人没有干成的事,于是领导发现干事的人总是干错事,不干事的人却得到领导的重用,结果造成干事的人伤心了,最后无人想干事!

学校领导在安排工作的时候,让“优秀教师”承担更多的工作量,美其名曰“能者多劳”,看似没有错,但是老师们为了少干点活,会不会争相“摆烂”?反正教学成绩越差,工作会越轻松。

二、能者多劳,多劳不一定多得

能者多劳,解释为能干的人做事多、劳累也多。这原本是一个褒义词,是对那些能干事、善干事的表扬,但是不知是何时开始,“能者多劳”成为了一些人偷懒的“挡箭牌”,还以这样的“高帽子”让干事者苦不堪言。

如果让“多劳者多得”,教学成绩好的老师在绩效工资分配、评先评优、职称晋升时得到照顾,真正实现“多劳多得”,“鞭打快牛”现象还是能在单位持续下去的。现实是一些老师工作量不小,教学成绩也优秀,绩效工资分配时,还不如在各个处室工作的非教学人员,更别说评先评优和晋升职称了!

可以容许“能者多劳”,但是如果做不到“多劳多得”,这个单位就必定走向滑坡。

教师的成绩却越来越差:教学成绩越好工作越繁重(3)

对于教学成绩优秀的老师而言,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安慰,他们还需要对他们的工作能力在肯定之外给予他们更多实质性的奖励,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获得感,才能更有凝聚力,在工作上更用心。

对于教学成绩落后的老师,既要对他们“敲打敲打”,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整个学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要鼓励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更能够“知耻而后勇”,激发他们干事的热情和积极性。

所以说,对于“能者多劳”,既要避免“能者过劳”,还要让“能者多得”,让“平者多进”,这才能营造学校可持续的发展氛围。

教师的成绩却越来越差:教学成绩越好工作越繁重(4)

三、外出培训学习,与“优秀教师”无关

学期中间的外出培训学习,基本上与“优秀教师”无关。

在寒暑假期间,如果有外出学习的机会,这些教学成绩优秀的老师还是会被派出去学习的,在学期中间,这些教学成绩优秀的老师大概率不会被派出来,原因只有一个——耽误学校正常工作。

学期中间,某学校有外出学习任务,非参加不可的那一种学习,学校的现状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无人可派,最后学校领导派电工去顶替学习了半个月。

学期中间的外出学习,即便学校领导让这些优秀教师参加,他们还真不一定会去,因为学习回来说不定还得重新补课,当然一般情况下学校领导是根本不会考虑这些老师。

写在最后

教学成绩越优秀,工作就越繁重,多劳还不一定多得,外出学习基本与自己无关。你所在的学校是否存在这三种“怪圈”?

我是教而育之,感谢您的阅读,也感谢您的转发、关注、评论、收藏、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