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的信仰拉祜族的宗教信仰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拉祜族民间形成了以祖先崇拜为核心,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为一体的传统信仰各种祭祀、巫术、占卜、禁忌是其常见的信仰活动拥有特殊技能与素质的“磨八”是信仰活动的中心人物18世纪初,大乘佛教由大理传入拉祜族地区,并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等地形成了五个政教合一的佛教中心点到了20世纪初,基督教、天主教又先后传入耿马、沧源、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等地的某些拉祜族地区佛教和基督教在拉祜族地区的广泛传播,使得拉祜族开始放弃固有的原始宗教拉祜族民间信仰的传承与流布极大地影响着拉祜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制约着其他诸多的民俗事象,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关于拉祜族由来的传说 拉祜族的信仰?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拉祜族由来的传说 拉祜族的信仰
拉祜族的信仰
拉祜族的宗教信仰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拉祜族民间形成了以祖先崇拜为核心,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为一体的传统信仰。各种祭祀、巫术、占卜、禁忌是其常见的信仰活动。拥有特殊技能与素质的“磨八”是信仰活动的中心人物。18世纪初,大乘佛教由大理传入拉祜族地区,并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等地形成了五个政教合一的佛教中心点。到了20世纪初,基督教、天主教又先后传入耿马、沧源、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等地的某些拉祜族地区。佛教和基督教在拉祜族地区的广泛传播,使得拉祜族开始放弃固有的原始宗教。拉祜族民间信仰的传承与流布极大地影响着拉祜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制约着其他诸多的民俗事象。
一、原始崇拜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拉祜族普遍信仰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原始信仰。至现在拉祜族还普遍供奉天神厄萨为村寨守护神。据说天神厄萨是创造宇宙人类,主宰万事万物,执掌人间吉凶祸福的大神。厄萨被供奉在村寨住地后方的禁区中,那里丛生着未经砍伐的原始林木,或栽种着数百株高达八九公尺的大芭蕉树。天神厄萨的妻子是地神密娜玛,她主宰大地上一切生物的繁殖。司报神厄萨次雅,雷神姆页铁则被认为是代厄萨天神俯察人间和惩治行恶者的神灵。此外,还有许多专司一职的神灵,以及寄寓于特定物体或处所的使人发生某种病害的精灵。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区巴卡乃乡的拉祜族,还保留有在本民族原始信仰中最具代表性的供奉设置。在那里的村落广场和各个角落,都丛立着各种形式的标竿,上面刻有或用黑色染料涂着具有警戒气息的几何图纹。
相传,5000多年前,有两个拉祜族兄弟,哥哥叫帕召米代,弟弟叫帕召戈德玛。哥哥帕召米代上西天求学,人们日夜思念他,盼望他早日学成归来,于是都剃光了头,等待他修成归来。可是人们等啊等,等了5000年,仍不见帕召米代归来。又传他还未来得及给人们还愿便仙逝了。因此,至今拉祜族男女仍有剃光头的习俗。
帕召米代升天后,变成了一个天神,拉祜语称之为厄萨。在拉祜族的原始信仰中,厄萨是一个具有伟大力量的神祇,它主宰着世间万事万物,执掌着人们的吉凶祸福,因而被祀奉为拉祜族村寨最大的守护神。在拉祜族村寨住地的最上方,都建有一幢专门供奉厄萨神灵的寺庙,拉祜语称之为“贺页”。在寺庙的每个角落及墙边都插有极为神圣庄严的类似刀矛状的长形标竿,寺庙周围的花草树木均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灵物。

原始崇拜图腾柱
拉祜族的寨庙是一个长、宽2~3丈的低矮茅草建筑物,简陋狭窄,既没有供奉的菩萨偶像,也没有画像,只有由四根柱子构成的梯形灵台,共分上中下三层。第一层叫“颠的”,放有供死者饮水用的两个滴水壶。第二层称“依玛必哈目西”,放有四张小篾桌,其上供有若干蜡条或竹片,是赕给女鬼享用的祭品。第三层是“帕萨”的位置,尖端有塔状木柱一根,直耸屋顶,表示极为尊贵高尚之意。据说人死后抬出埋葬时,眼睛仍看到这里,即灵魂要依附于此柱之意。在这灵台的右侧,放有一对细竹捆成的担架,插于沙堆上,是指示死人归入阴间的道路,俗称指路桩。在灵台的前方有一木桌,称为“刻兜苦”,放有五个盛满了水的木钵,意为供死者洗脸之用。在这木桌前方,还搭有一横长木板,作为祭祀时点蜡条之用。木桌两边各立一根木桩,表示男左女右。在桌子下面,又置有两个水钵或就地挖有两个水潭,供死者洗脚之用。灵台的前后左右各置木台一个,拉祜语称为“吾赕格”,上面放置有各户赕来的米饭和竹片或蜡条。前面两个木台的赕品是供给女祖先享用的,后面两个木台的赕品则是供给男祖先享用的。最后面放有两对木马,一对雌,一对雄。灵台前方,悬挂有各色玻璃圆珠及小圆镜等物,据说是为死者照妖用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有装饰的性质。庙宇的四壁牵有蛛网似的白线团,房屋四角也各有一个水钵,梁柱上贴满了过年过节时各户送来的经幡,大多是由手工剪成的龙、凤、花、草、虫、鸟、鱼之类的图案。
为了供老年人守夜,在寨庙下方盖有一间草房。放置有铓锣、铜钹及象脚鼓等物。过新年和新米节时,村寨老人都要到寨庙熬夜守岁2~4夜,以求神灵托福。平时除每天每户来献饭一次,滴水两次之外,一般不住人。寨庙由群众选出的“安占”来管理,负责洗换水钵,打扫庙内卫生,并主持宗教祭祀活动。通常由“安占”计算时日,凡每月初一、十五、三十前夕,要击鼓通知寨人,次日停止舂米(认为舂米会使厄萨头晕)、犁田、砍柴等活计,并到寨庙里举行献饭、点蜡条的祈祷仪式。逢年过节、婚嫁、迁徙、建新居等,众人都要到寨庙里去,由“安占”主持祭祀活动。寨人每天赕来的饭团,以及过年过节时的许多赕品,如糯米粑粑、芭蕉、红薯、黄瓜、水果等,均由“安占”收去享用。
从拉祜族的原始宗教信仰看,似乎已能将鬼神二者区别开来。他们将能庇佑人的精灵奉之为神;将使人产生病痛死亡的精灵,视之为鬼。在祭祀方面也有适当的分工,“安占”祭神,“磨八”驱鬼。他们都为保佑村寨人户牲畜的安宁而各司其职,各守其责。因此,他们都以祭师的身份在拉祜族群众中享有一定的威望。
在拉祜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中有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最早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一是万物有灵,人们相信世间万物都有精灵或灵魂。这与人们不懂得自己身体的构造,不理解生和死的区别,不能解释梦中的景象有关。人们在梦中见到了自己和别人,死去的人也出现在自己的梦境里。这种现象使人们感到不可思议,因而认为肉体之外还有灵魂,灵魂在人死后离开肉体而继续存在,灵魂是不死的。许多民族不仅相信人有灵魂,而且相信一切自然物、动植物和微生物均有精灵、灵魂,并有善恶之别。
(一)万物有灵崇拜
拉祜族原始的万物有灵观认为一切社会现象和自然事物都有鬼神,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房子、路、桥等都有神灵。鬼有各种各样的鬼,有天鬼、地鬼、树鬼、坟鬼、山鬼、老人鬼、雷鬼等。一旦人畜发生了疾病和死亡,人们便认为是触犯了自然界中某一种可怕的精灵,为了消灾除病,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祭献及施魔法等宗教迷信活动。多年以来,这种信仰对拉祜族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前,拉祜族每当有人生病时,首先请“磨八”来看卦送鬼,如果认为触犯了鬼就得杀鸡送鬼。送鬼谢鬼时,视鬼的大小确定宰杀什么样的牲口或牛、或猪、或鸡和杀牲的数量以及看卦送鬼的时间。不焚香、不烧纸,只点蜡烛。确定什么鬼和鬼的大小,以卜卦的方式进行,卜卦的方式有三种:将盖房用的茅草折断为四截卜卦、杀鸡卜卦和卜花钱卦。卜卦后如认为是大鬼,则须杀牛祭祀。例如送房子鬼,需杀两只鸡,用一天的时间。送保护鬼需杀一头猪、一只鸡,一天一夜才能送完,并请寨人喝酒,给每人一点钱,其意为全寨人都来保佑病人的“灵魂”。祭“汉人”鬼时,用小篾箩装上一点饭,点上蜡烛,放上一个鸡蛋,向着太阳落的方向祭祀。如果一个人长期害了重病,便认为是触犯了天鬼,需要一头猪、一只鸡、一丈白布、一斗谷子、几对银镯和耳环,将这些东西放在神桌下,请“磨八”看卦送鬼,祭祀仪式完毕后收回布匹和银器,一斗谷子则送给“磨八”做报酬。因此,有的人家因生病多,往往将全部牲畜都杀光。此外,如某人做梦,经占卜后认为与全寨的安宁有关,则全寨男子出动,在通往四方的大路两边竖立木桩,上挂篾片,木桩两旁放置小石块,并在路的左边放些饭和烟草,作为严禁恶鬼进入寨子的警示。如果某人头晕、头痛或肚子痛,便认为是渎犯了雷神,要到寨边找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在其周围搭一个有楼台的竹房子给鬼住,用一碗米,放上点盐巴煮熟,杀一只黄鸡血祭,以便摆脱鬼的纠缠。当某人眼睛红肿疼痛时,便认为触犯了月亮鬼,要用竹笋壳数片,剪成像月亮那样的圆盘形状,再以白石灰画上圆圈图案,用一根竹竿夹住,送至月出的方向,祈求免灾。当某人的手脚浮肿,全身起泡时,则认为遭遇了水鬼,需要搭一个竹篾台架,系上红、黄、绿、白等色彩线,用一根木棍插在寨边水塘深处,由巫师念咒语,杀一只红公鸡祭祀。如果某人上山砍柴回来感到身体不适或者得了疾病,即认为冒犯了山树鬼或山箐鬼,家人要用小篾笆一块,放上一团米饭,一个鸡蛋,一对竹片,一对蜡条供奉神灵,并用一只活鸡在寨边树丛下抓扒几下,表示叫魂之意,然后回家杀鸡看卦,如果不吉利,再杀鸡看卦,直到吉利为止。上述这些驱鬼祭祀活动,多由“磨八”主持。“磨八”在送某些鬼时,要有一定的报酬,送一般的鬼则不取报酬,只吃点祭祀的酒菜。“磨八”除看卦送鬼外,还兼做草医,如果看卦送鬼不灵,就搞些草药给病人服用。
(二)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各民族中最为普遍流行的原始崇拜。人们崇拜大自然中一切有力量的、对生产有积极作用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在人们心目中,水、火、土、山、太阳、月亮、雷、雨等都有神,因而将其当做神圣的东西来崇拜。火给人类以光明、温暖,但如果掌握不好,一旦发生火灾,又会给人类带来祸害,因此人们敬畏火,崇拜火神。彝语支各民族都将房屋中央的火塘视为庄严、神圣的地方,还有许多对于火塘的禁忌。在原始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大,对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水火以及周围的山地、森林、水流等各种自然现象,还不能完全理解,认为其中有神灵在主宰,于是产生了恐惧心理,并进而对这些自然现象和自然力进行盲目的崇拜。拉祜族长期散居于国境线边缘的山区地带,山地、森林与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产生了有关山地和森林的种种崇拜,表现为人们对于山地和森林的祭祀极为重视和频繁。每个拉祜族村寨的周围都有一片片葱郁的密林,人们选择其中最高最大最笔直的两棵树作为神树,拉祜语称之为“厥巴厥马都”。任何人都不得在此砍伐树木,以免惊动神灵。据说,神树最初具有天然庙宇的作用,作为村寨神社的象征。每逢过年过节时,全寨各户都要向其祭祀,届时点四对蜡条献牲,两对贴于树上,两对插于地上。祈求保佑人畜平安,不被虎豹等伤害;祈求在上山伐木、解板、劈柴、破竹时,不被刀斧所伤。
拉祜族在农业生产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举行崇拜和祭祀活动。如开始选择山地砍伐林木时,要拿一碗米、两对蜡条,在地中插一棵小树,一边撒米,一边祷告,念咒驱鬼。过了一天去看,如地中小树未倒,就决定砍种这片山地;如小树已经歪倒,便认为不吉利,必须另选新地开垦。当下种完毕后,每户都要将一个装有蜡条、花朵的小竹篓及木棍架子插到地中,四周围上一圈竹片,进行祭祀。如果下种后遇有雷电将树枝劈倒,或发生土地龟裂时,要用一头小猪,一只鸡,一瓶酒,一碗米,一筒水,一块盐巴,选属马日到地中祭祀劈雳鬼。他们认为如不这样做,谷子便不会抽穗、结实。谷子抽穗之后,用白纸剪成各种图案,拴在原先插于地中的小竹篓的木架之上,再次举行祭祀活动,请求天神保佑不要降霜,不要下冰雹。收割时,放一只鸡在地边叫“谷魂”,让鸡用双脚将秕谷扒入口袋里,然后背上口袋沿途撒谷回家,边撒边念咒,意思是将打谷时惊走的谷魂叫回来。到家后,杀鸡献神看卦,看是否吉利,如不吉利,则还要到地中叫谷魂若干次,直到吉利为止。然后将一只鸡脚和数粒谷米放入一小布袋中,悬挂于谷仓的梁上,认为这样做谷子可以不遭猪、鸡、老鼠的损耗,谷米可以耐吃经用,来年会获得更好的收成。每年当第一次吃新米时,整个村寨将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先请家神(祖先)享用过后,人们方可享用。
(三)祖先崇拜
拉祜族的祖先崇拜主要表现为祭祀家神页尼。祖先崇拜产生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氏族首领和家族长的权威使人们产生敬畏和顺从的心理,因而幻想祖先强有力的灵魂能够保佑活着的子孙。崇拜对象先是氏族的共同祖先,后为家族的祖先,最后才是个体小家庭的祖先。表现为每个家庭供奉祖先的神位。因长期以来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之缺乏科学知识,拉祜族对日常生活中的睡眠、做梦等许多现象都无法理解,故而产生了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人死仅仅是肉体的毁灭,而死者的灵魂是永久存在的,且随时都要回来和他们的亲人交往。因此,产生了祭祀死者灵魂的种种活动,供奉祖先神位便是其中的一种,祈求得到祖先神灵的庇佑。每当有人亡故,亲属都要请巫师给死者举行叫魂引路的仪式,以便使之顺利地回到自己祖先居住的地方,和先故亡人会合;并认为人死后,在阴间仍然像活人一样生活,因而家人必须将死者生前所用的衣物等日常生活用品随葬一部分,每天滴水献饭。每个拉祜族家庭,对于祖先均尊奉为家神,由长一尺,宽约半尺的一张高脚篾桌为象征,其上放置竹制的数对蜡条,周围贴白纸经幡图案,上方挂两节小竹筒。平日,每天清早、中午于其上滴水、献饭两次,上午献饭,下午滴水,凡忌日、逢年过节、结婚生育、丧葬、迁徙、出行等都要举行滴水、献饭、献肉、点蜡条等祭祀活动。如有家人生病时,便向页尼磕头祈祷,请求家神护佑,去病消灾。家中有孩子诞生时,要在页尼上放两对蜡条,表示有人加入血缘集团,祈求神灵保佑母子健康。家中有人亡故时,要做饭菜一桌,在页尼前供祭三天。如丈夫死亡,妻子要回归娘家时,要将页尼上的蜡条送回寨庙。遇有迁徙时,要先带走家神灵台上的小篾桌和两个小竹筒,以及三角架、弩和火药枪四件东西。拉祜族认为“弩、三角架是家庭的台柱,火药枪和页尼则是家庭的根基”,故请先行。迁入新居时,也要先于其他物件之前安置页尼的位置,以示敬重。
有的地方的页尼是用小竹片连成的一个长方形竹板,长约一尺,宽约半尺,上放两个小竹杯,挂在主祭人床侧的墙壁上方。每个页尼只祭一代人,即只祭自己的父母。父辈死亡则子辈停止祭祀祖父母,改祭父母。兄弟、从兄弟共祭一个页尼,由长兄主祭,兄终弟及,如果父在母亡,则子女另建一个新页尼祭祀自己的母亲,父亲继续祭祀自己的父母。拉祜族的页尼是一种血缘纽带,联系生者与死者,联系兄与弟。谁负责祭祀页尼,谁便担任家族长之职。无论哪一种家庭形式,页尼都左右生产、迁徙和疾病三件大事。遇有迁徙只带走祭祀页尼的两个小竹杯,将竹牌砍断,到新居后再另做新的。如果原先供奉页尼之人亡故,则由新祭祀者再建新的页尼。
拉祜族宗教信仰习俗因支系不同而有所不同。苦聪人没有明显、固定的宗教信仰,尚处于“万物有灵”的原始自然崇拜阶段。由于对许多自然现象的不理解而产生了对自然力的崇拜,如对风、雨、雷、电等的崇拜。其中最突出的是祖先崇拜。供奉祖先是件庄严的事,是家长的神圣职责,家长死后则由长子供奉。祖先牌是一块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的小篾笆,悬挂于家长床侧的竹壁上。小篾笆上放置有两三个小竹杯,用以盛酒、饭供奉祖先。每月初献一次米饭,平时不献,只在家人有病痛时才献,以求祖先神灵保佑健康平安。比较隆重的献祭是在旱谷成熟吃新米和过新年时,必须先到田间收回一些早熟的旱谷舂成米煮熟后与酒一道祭献祖先,只有在给祖先献过新米饭后,家庭成员方能享用。若长子所种的旱谷还未成熟而未给祖先祭献前,其他兄弟的旱谷即便成熟了也不能收割。此外,较隆重的祭献还有在迁往新居时,必须杀鸡献饭,以求祖先神灵保佑新居吉祥。祖先牌严格由长子供祭,长子死后则由次子供祭,次子死后则由三子供祭,三子死后而其下再无子则分由三子各自的长子来供祭,原先的老祖先牌废弃,另做若干个新的祖先牌供祭。如遇迁徙时必须由长者背着祖先牌走在前面,祖先牌一经迁走,家人便不能再走进旧屋。(www.guayunfan.com)
黑苦聪人基于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的观念,每家都供奉有欧代,即祖先牌位。欧代为一个长方形木板,挂在墙壁上,由家长负责祭祀,一年有四次重大的祭祀:过新年、三月祭龙树日、六月火把节和新米节。祭品为米饭、酒、肉、鸡和糯米粑粑等。
二、佛教
明末清初,明朝遗老大理僧侣“杨和尚”杨德渊及门徒从大理鸡足山来到拉祜族地区传播大乘佛教。所到之处建立佛堂,成立佛教组织,设置佛爷、香官、管事等。于是佛教便在拉祜族地区广泛地传播开来,逐渐形成了五个佛教中心点:糯福、南栅、东朗、东主、邦藏。汉族与白族僧侣在拉祜族地区的传教活动,具有相当明显的反清性质,因此在双江、澜沧等地很快便出现了政教合一的局面。佛爷、香官、管事这套佛教组织便与拉祜族固有的“鬼主”“卡些”制度结合起来,出现了所谓的“五佛”之地,即五个政教合一的封建割据势力,各有相应的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佛堂一方面是佛教的中心,另一方面也是政权组织的中心,佛爷则是佛教和政治的主持者和当权者。在几次重大的拉祜族农民战争中,佛教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号召和组织作用。由于是政教合一,在清政府对拉祜族农民起义进行大力的军事镇压后,大乘佛教的地方组织也随之全部瓦解。但作为宗教思想,大乘佛教在拉祜族民间仍相当流行。拉祜族的佛堂里没有偶像,所供之“佛”为“观世音”,同时也对“释迦佛”和“弥勒佛”加以崇拜。佛教教徒每逢正月初一、六月二十四日,八月十五日要到佛堂举行拜佛仪式。不杀牲,只烧香供饭,尤其是六月二十四日每人都要喝佛水,表示公平行善。此外,每户还都供有佛位,逢年过节则祭祀之。八月十五日,百姓要到佛堂献新米、玉米、豆子、瓜果等。
有关佛教传入拉祜族地区的经过,有这样一个传说。两三百年前,有一个叫“佛主”的人,从北京、南京来宣讲佛教教义。他先到了大理,然后自耿马进入傣族地区,该“佛主”先借居于土司“一官”的家里,土司知其传理化民后,深感不安,拒绝其留宿,“佛主”只好到别的地方去。后来“佛主”行至孟连,欲投土司“主号卡”家,又遭拒绝。然后到了上允坝子,同样被拒绝留宿,只好登山露宿,煮石为食。一日,旭日东升,牧童在青山上放牧,“佛主”邀请牧童一同进餐,取石烹煮,牧童感到食味甘美。次日,牧童重访“佛主”时,不见了“佛主”,只留下一口锅,牧童照样取石烹煮,煮了半天石头依然如故,牧童大为恼火,置粪便于锅中离去。几日后,“佛主”归山,见锅中有粪便,便将锅翻转,仍煮石充饥度日。后众人以驱逐坏人为名,将其从山上逐走。“佛主”来到下允——拉祜语称为“尼德”之地。“佛主”因久未温饱,体魄矮小如婴,傣族土司“一喜”好奇,将其收留,历时三年。一天夜里,“佛主”自写标语到处张贴,土司“一喜”不解其意,令傣族百姓揣摸,仍弄不清楚,又请汉人去解释字义,有一人说:标语内容是传播拉祜族佛理的。后来“佛主”因坝子气候炎热,生活不习惯,便在“阿虾”山上建造了一所房屋,即佛寺,并向孟连土司“主号卡”申明了建房理由,经傣族土司同意后,召集群众进行讲经传教活动。不久,又得到土司的允许,用“怯艾木”“孝马木“(一种又弯又细不成材的树木)在南栅建屋,然而群众仍砍伐好木材来修建佛堂。“佛主”写信到四川请来木工,建造起了七层的楼房。“佛主”便集众讲经于此。上改心等地的拉祜族也来供佛念经,信教者芸芸,烧香磕头,络绎不绝。教徒不养猪鸡,不杀牲,认为杀牲招罪。佛经中有劳动生产的内容,还劝人忍耐、行善、求福等。佛房的佛爷每天为佛烧香供饭,任何佛爷还俗前不得结婚。上述佛理,自称“开给”,系大乘佛教,有别于“开霞”佛理,即小乘佛教。
自大乘佛教传入拉祜族地区300多年来,与拉祜族固有的万物有灵、多神拜物的原始宗教互相渗透和联系起来,逐渐形成了一套拉祜族独具特色的宗教——“波”。“波”即为“佛教”,它有别于傣族、布朗族所信奉的小乘佛教,然又有某些相似之处。
每个村寨的“佛堂”都由宗教上层主持,其组织情况,一般分为四个等级:
“介梦”,是最高的宗教上层,相当于汉族的长老和方丈。一般都由年事很高的老者担任,他掌管全部教务,大多都住在佛堂里,每晚烧香拜佛。教徒每户每年出一斗谷子,有的出两斗给佛房,一部分作为香蜡之资,大部分归“介梦”享用。此外,“介梦”还得拿出少部分给“波库”。“介梦”能否掌握宗教实权以及拥有群众威望,要看他私人的财产状况以及是否又是掌握政权的头人或与当权的头人有无密切关系。
“波库”,即“大佛爷”,是“介梦”的助手,代表“介梦”在宗教禁忌之日,前去监察教徒是否触犯了戒规。没有“介梦”的佛堂,“波库”可代行其职,到一定时间即可升为“介梦”。“波库”的实权也是由他的财产和政治地位决定的。一般来说,“波库”是宗教活动中的主要骨干,实际上是个三位一体的实权人物,他什么都管。“介梦”一般年事较高,大多数寨子的佛堂实际上是由“波库”在起作用。“波库”几乎每晚都有事可做,不是帮这家送鬼就是替那家讨福。宗教外交也由“波库”主管,开会等由他代表出席。逢宗教节日和每月初一、十五的前一天,“波库”才搬到佛堂住宿一夜;平时与普通人一样着便服,逢年过节时方着“神装”:戴顶黄帽子,着黄色衣裳,两条前襟长及膝下,围上披巾,背一个拉祜族式的长布袋,手持幡竿。
“召八”,每寨都有一个,是佛堂中管理财务经济的人员。如为佛堂收谷子,保管佛堂财产等。每逢年节祭祀日,教徒献祭的东西都先送到“召八”处,再由“召八”送交“波库”和“介梦”。没有“波库”的佛堂或“波库”外出不在时,“召八”可代行“波库”之职。
“香坦八”,为初入佛门,开始学习宗教礼仪,准备将来从事宗教职业者。其职责是在年节献祭时,负责组织群众“摆香摆礼”。一般小的宗教事务或“小鬼”,便由“香坦八”去做即可。
拉祜族的佛堂里没有佛像,所供之“佛”为“观世音”,同时也对“释迦佛”和“弥勒佛”加以崇拜。从一些礼节上看,与汉族的佛教是相似的,拉祜族佛教徒在供奉时也说“摆香摆礼”,与汉语相同。新年、火把节、中秋节时的拜佛活动都与内地汉族有相同之处。每月初一、十五要敬神拜佛,也与新中国成立前的汉族有点类似。
佛教徒要求做到“十不”“六要”。“十不”是:不吸大烟,不喝酒,不吃牛肉,不杀人放火,不偷东西,不欺骗人,不用“大称小斗”,不吵架斗殴,不赌钱,不调戏妇女。“六要”为:要敬爱父母,要尊重长辈,要敬重头人、对头人有礼貌,要听老人和头人的话,要永远保持自己民族的礼仪(风俗习惯),要永远信奉佛。
随着佛教传入拉祜族地区,拉祜族社会内部父权不断增长,男子在家主持祭祀家神,对外则代表家庭。家长在家中享有各种特权,家庭成员每年要送给家长一斗至数斗谷子;每逢初一、十五和年节时向家长送香、蜡各一条。每个村落供奉有寨神,每年都集体祭祀寨桩,寨桩上画有各种神秘图案。每寨都建有佛堂,供奉释迦、弥勒、观音等,并委任“波库”管理佛堂,大佛堂则由“介梦”管理。拉祜族固有的原始宗教同大乘佛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此外,随着大乘佛教的传播,汉族的佛教经典、历法、草医学、牛耕和水稻种植技术也广泛地传入拉祜族地区。
三、基督教
20世纪初,基督教的东正教和天主教相继传入澜沧、双江、孟连等拉祜族地区。1913年,美国浸教会的传教士永伟里等在澜沧糯福地区建立了第一所基督教堂,永氏父子在此传教数十年,成立了“美利坚浸教会糯福分会”,作为基督教传播的大本营,并办有教会学校,训练出的教牧人员,由教会委以“撒腊”“波管”等职,然后每寨派遣一个“撒腊”,并设一个“波管”,基督教的一套行政制度便逐步在一些拉祜族地区建立起来。许多村寨都建立了基督教堂,大部分居民均入教,仅糯福寨就有教徒120多人,占成年人的95%以上。糯福寨的教堂是这一带最大的教堂,糯福成为澜沧基督教的中心。此后,基督教以糯福为根据地,逐渐向东回、拉巴、木戛等拉祜族地区传播。至新中国成立前,仅东回一带就有7个教堂,分布在班利、新寨、那布、那得头、东岗、骂黑、改心寨,共有“撒腊”12人,东回一带的拉祜族大部分都成为基督教徒。
1925年,英、美传教士,先后将基督教传入耿马上弄抗、石洞寺、贺回沟、弄掌、芭蕉林等拉祜族地区,并在石洞寺、贺回沟建有教堂,他们归澜沧糯福总堂管理。外国牧师每年都到贺回沟召集教徒开一次会,培养一批忠诚的教徒作为骨干。上弄抗有“木管”两人,石洞寺有“撒腊”两人,弄掌有“管子”两人,这些骨干都曾到过澜沧总堂受训,并随牧师到各地传教,因此对基督教比较忠诚。之后,美国传教士永文生又将基督教传入澜沧县木戛的大拉巴、小拉巴、达底、哈卜吗等拉祜族地区。

拉祜族的基督教堂
四、天主教
1928年,天主教大理教区副主教罗维聪(巴西籍美国人)等人进入澜沧拉巴拉祜族地区传教,他们在大拉巴住了下来,并建起了一所教堂,进行传教活动。他们宣传说:信教者可以不生病,死后可以进天堂。他们以医药杂物笼络人心,教徒看病打针不收费,入学念书不花钱,并供给笔墨纸张,非教徒则要收费。罗维聪等人在大拉巴一住就是20多年,拉巴大、小两寨的拉祜族几乎没有不信教的。据1954年的调查,拉巴全寨曾经入教者达128户,459人。1931年,罗维聪在大拉巴办起了一所教会小学,有50多人入学,笔墨纸张均由教会供给,以商务印书馆的复兴课本为教材,结合宣传教义,唱赞美诗,但很少有自始至终学习结业者。教徒们星期天不从事生产劳动,早晨祷告完毕后,便到教堂前唱歌跳舞;逢年过节,还给教徒发酒、肉,进行歌舞等娱乐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