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鼓励读书的句子(不要盲从开卷有益)(1)

“不要盲从‘开卷有益’的成语,也不要相信‘为读书而读书’的迂谈。要使书为你自己用,不要让你自己去做书的奴隶。”“拣选那正确的,当前合用的书来读,那才‘开卷有益’。”

这是中国语言大师叶圣陶写在《好读书而求甚解》里的一段话,旨在告诉孩子们,不要盲目读书,不要功利读书,而要挑拣合适合用的书来读,不断吸收内化书中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困难与挫折。

“读书顶要紧的事情,是把书中的经验化为自身的经验。随时能够‘化’,那才做到‘开卷有益’的极致。”

01.精读课内教材,略读课外读物

“读课本切忌只听老师讲而自己少动脑筋,只顾死记硬背。自己动脑筋,多想想课本里说的现象、方法和道理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想透了,其乐无穷,课本里讲的东西就是你自己的了,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否则,即使考试得了100分,实际上可能连50分也不值。

要看出精读教材的写作技能可取之处,第一步在对于整篇文章有透彻的了解;第二步在体会作者意念发展的途径及其辛苦经营的功力。

因此,精读教材上的课文,学生必须做到这些:清楚文章中每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和区别;知道每一个生字生词的读音,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含义,熟悉其应用;反复琢磨,思考每一段描写,每一句话语,每一个字词背后的引申义;以课文为出发点,拓展参读相关文章书籍,以求理解通透,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叶圣陶鼓励读书的句子(不要盲从开卷有益)(2)

作为资深一线语文教师,叶老谈到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时,感慨颇深。

“教育虽然着重在‘教’字,最终目的却在受教育者‘自求得之’。”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所谓略读的“略”,一半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一半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只是精读时的努力钻研已变成到略读时的熟能生巧,所以叫“略”。

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老师上课大多只能就课文本身作些简明扼要的分析、叙述和拓展,再举几个例子作旁证。要想真正理解、记忆并掌握知识点,叶老认为,孩子们还需在课外读物上多下功夫。

叶圣陶鼓励读书的句子(不要盲从开卷有益)(3)

比如,想知道历史上某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可以看专讲这一事件的书;想知道某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可以看专讲这种动物的书;想知道打雷下雨的原因,可以看专讲气象原理的书;想知道生病发烧的缘由,可以看专讲疾病知识的书……看过以后,对于教科书中所提示的,老师口头所讲的,你就有了更深更广的印证。

“越是往深里往广里去研求,越是容易豁然贯通,化为有用的经验。而课外读物,正是引导孩子们往深里广里去研求的路径。”

02.阅读必先求认真,再求速度

“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迅速,这是极重要的基本训练。”

“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也随时会发现粗劣的瓦砾。于是收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成长起来。”

那么,怎样才算认真读书,如何读才能确保专注不走神呢?叶老在书中分享了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无论什么书,都不能让眼光像跑马似的溜过就算。一定要排除所有干扰,集中心思,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书上。

第二,一口气直往下读,不如每读一段,稍稍停一停,回头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说了些什么。一口气往下读就像囫囵吞枣,往往会消化不良;停下来想一想宛若细嚼慢咽,才能辨出真正滋味。

叶圣陶鼓励读书的句子(不要盲从开卷有益)(4)

第三,随时记录思绪,做好读书笔记。脑子里的想法往往比较杂乱无章,浮泛于表,写下来的才会条理清晰,严谨切实。所以写读书笔记是督促自己认真阅读的一个好办法。

第四,一篇好作品,有时候仅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一遍不够,不妨再读第二第三遍,自己提问自己解答,同样是检验阅读是否认真的有效手段。

举个例子,范仲淹作《严先生祠堂记》,末句原作“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后经李泰伯点拨,才将“德”改为“风”。

那么,“风”比“德”究竟好在哪呢?根据《论语》“君子之德风”那句话,用“风”不但可以代表“德”,还增加了“君子”的意味;而且,“德”是呆板的,“风”是灵动的,“风”能更好地传达先生精神德被世人的意思。因此,此处以“风”易“德”,堪称文章点睛之笔。

所有的好文章都不是空穴来风,徒有虚名,所有的好作者都不是玩弄花招,堆砌写作公式之人。身为读者,唯有反复阅读,句句琢磨,字字咀嚼,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和认真严谨,才能真正体会文章的精妙绝伦和独具匠心。

03.阅读方法因材料而异

“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

阅读材料不同,阅读的方法和力法皆不同。

“就分量来说,单篇与整部书应当有异,单篇宜作精细剖析,整部书却在得其大概。”

“就文体来说,记叙文与论说文也不一样。记叙文重在找出作者支配描绘的手段,论说文却重在挖掘作者推论的途径。”

“就文章种类来说,文言与白话也不宜用同一态度对付,文言——尤其是秦汉以前的——最先应注意那些虚字,必须体会它们所表的关系与所传的神情,用今语来比较与印证,才会透彻地了解。”

尽管各种书籍性质不同,阅读方法不能一一照搬。但就一般来说,“总得像精读时候的阅读那样,就其中的一篇或一章一节,逐句循诵,摘出不了解的处所;然后应用平时阅读的经验,试把那些不了解的处所自求解答;得到了解答,再看注释或参考书,以检验解答得对不对;如果实在无法解答,那就径看注释或参考书。不了解的处所都弄清楚了,又复读一遍,明了全篇或全章全节的大意。最后细读一遍,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把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把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

叶圣陶鼓励读书的句子(不要盲从开卷有益)(5)

唯有脚踏实地,毫不苟且,阅读才能真正做到“过目不忘”,“展卷自得”。

在叶老看来,孩子们的课外读物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各种科目的参考书,如学习了动物学植物学,再去看一些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书,学了物理学化学,再去看一些讲这些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书,这些书就属于这一类。第二类是关于修养方面的书,如伟大人物的传记,学问家事业家的言行录,都属于这一类。第三类是供欣赏的书,小说、剧本、文集、诗歌集,都属于这一类。第四类是供临时需要的书,如预备练习游泳之前,去看一些讲游泳方法的书;当社会上发生了某种问题的时候,去看一些关于某种问题的书,这些书就属于这一类。

因为读书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各异。“第一类和第四类读物,读过之后,能通体理解书中所说内容就可以。第二类和第三类读物,可不能但求理解。读第二类书,目的在于修养身心,是要躬行实践的。读第三类书,目的在于跟着作者的眼光去观察社会,体会人生。所以阅读这两类书,不但要理解书中的内容,还要对作者有充分的认识。”

比如,阅读一位哲人的言行录,同时要考求他生活的历史时代,他一生的重要事迹;阅读一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同时要考求他对生活的态度,他创作的时代背景。由此进行拓展阅读,得到的益处就会比仅仅读他的一两本书多得多。

04.语感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想要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作‘语感’。”

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谈语感时曾说:

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叶圣陶鼓励读书的句子(不要盲从开卷有益)(6)

举个例子,某个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人从事劳动,结尾时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这是很生动很实感的说法。

语感欠敏锐的人就不觉得这个说法好,他甚至觉得这句话表述得有毛病,难道疲倦还有健康和不健康的分别吗?

但在自身有劳动经验的读者看来,劳动后的疲倦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确实大不相同。“一是发皇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萎靡的,前者虽然疲倦但有快感,后者却使四肢百骸都像销融了那样地不舒服。”

可见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05.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孩子们读课外书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好的阅读习惯,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

首先,拿到书先看序文或作者、编者的前言,知道全书的梗概,是好习惯。

很多孩子拿到一部心仪已久的书,第一时间就看正文,或者挑中间有趣味的部分来看,对于序文却不屑一顾。

其实,序文常常是全书的提要或批评,先看一遍,至少可以让你对全书有个大概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然后再阅读全书,就不至于茫无头绪。

叶圣陶鼓励读书的句子(不要盲从开卷有益)(7)

其次,把全书估算一下,预定分若干日看完,并且真的能按期看完,是好习惯。

说实话,现下大多数人看书是没有计划的,空闲时随手翻阅几页,搁置一段时间猛然想起来了,再去翻几页。又或者,一本尚未读完,又觉得另一本更有用,有意思,转而去翻阅另一本了。

殊不知,“与其贪多务广,以致发生流弊,不如预作精密估计,在短时间内把想读的书一口气读完来得有益。”

第三,有不了解处,不怕查工具书,不怕请教老师或朋友,是好习惯。

工具书是不开口的顾问,会回答你的各种疑难;工具书又是包罗万象的博物馆,能让你查考各种想知道的事物。

看到不懂的就问,看到不解的就查,在阅读上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习惯,就能顺藤摸瓜发现越来越多有趣有意思的知识点,还有助于理解文章的精妙之处。

第四,自觉有所得,随手写简要的笔记,是好习惯。

说起来,读书笔记大概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碎屑的摘录;一部分是完整的心得——说得冠冕堂皇一些,就是“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

要知道,读书笔记不是交给老师的赋税,而是我们在读书学习时不得不写的记录,是帮助我们加深阅读记忆,加强阅读理解的好方法。

因此,敷衍塞责的弊病必须戒除。每抄一条,每写一段,总得说出个所以然来。这样成了习惯,终身写作读书笔记,都将受益无穷。

最后,说说不好的习惯。半途而废,以及眼睛在书上,脑子却开小差,都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

叶圣陶鼓励读书的句子(不要盲从开卷有益)(8)

“读书有三种态度。一种是绝对信从的态度,凡是书上说的话就是天经地义。一种是批判的态度,用现实生活来检验,凡是对现实生活有益处的,取它,否则就不取。又一种是随随便便的态度,从书上学到些什么,用来装点自己,以便同人家谈闲天的时候可以应付,不致受人家讥笑,认为一窍不通。”

作为当代读书人,我们应取第二种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书中经验尽为我们所用。

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读一读那些不用文字编写的课本,比如看动植矿物标本,做理化实验,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科技馆等等,还有工艺实习、植物栽培、动物饲养、出外旅行等等。

叶圣陶鼓励读书的句子(不要盲从开卷有益)(9)

最后,以叶老写在《科学与文化》1期上的序文收尾: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矻矻复孜孜,书我不相属。

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

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

其精既在我,化为血与肉。

……

善读未写书,不守图书馆;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

注:图片源于实拍。

本图文由茶茶说道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作者简介:

持有语文教师资格证的全职宝妈,

爱孩子,爱文字,爱做梦的80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