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是什么?
白内障是发生在我们人眼晶状体上的一种疾病,无色透明的晶状体因为任何原因发生混浊都可称为白内障。最常见的白内障是由衰老引起的,60岁以上发病率为75%,70岁以上发病率80%,80岁以上发病率90%;遗传因素、过多暴露在紫外线下、糖尿病和一些眼部其他疾病(例如青光眼、葡萄膜炎等)都会加速白内障的发生。
发生了白内障有什么症状?
发生白内障后最常见的表现是缓慢的、无痛性的视力减退,患者还会感觉视物重影、视物较暗,对色彩的敏感度也会下降。晶体的浑浊部分如果位于晶状体中央,患者会自觉视力下降程度较严重。白内障还会表现为屈光度的变化,近视度数的加深,需要经常更换眼镜。
(图片源于网络)
白内障该怎么手术?
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治愈白内障。手术去除混浊的晶状体是治愈白内障唯一的方法。手术方式从唐代发展至今,历经了“金针拨障术”、“白内障囊内摘除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乃至如今最新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这种手术方式采用显微切口,使用超声波将晶状体核粉碎呈乳糜状,连同皮质一起吸除,在晶状体囊袋内植入一枚后房型人工晶体。这种手术方式的优点是微切口、微创伤,患者在手术中并发症少,术后愈合快,视力恢复快。而近年来出现的飞秒激光辅助的超声乳化手术将白内障手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通过飞秒无刀手术方法,能够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确保人工晶体的放置位置居中,提升术后的视觉质量。
(图片源于网络)
▲ 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
人工晶体的选择
人工晶体是医生摘除浑浊的晶状体后放入眼内代替我们自身晶状体的一种人工物质,但其性状非常稳定,通常永久放置,不再取出。目前随着白内障的治疗理念逐渐从“防盲时代”过渡到“屈光时代”,人工晶体的作用也从单一的恢复视功能逐步向“功能型人工晶体”发展。根据人工晶体的功能又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单焦点人工晶体、多焦点人工晶体和连续视程人工晶体。
单焦点人工晶体
顾名思义,这类晶体通过光学作用只能在患者的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焦点,因此患者在接受手术后能够达到看远清楚,看近时需佩戴老花眼镜,或看近清楚,看远时需佩戴近视眼镜。适用于对裸眼视物要求不高,或习惯于佩戴眼镜的患者。
(图片源于网络)
多焦点人工晶体
为了满足不同患者的视物需求,目前不少公司推出了多焦点人工晶体(包括双焦点,三焦点人工晶体)。多焦点人工晶体的设计主要有折射型、衍射型和混合设计型三种。通过人工晶体光学部的独特设计可以使不同距离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双焦点人工晶体可以达到看远和看近较为清晰,而近几年来面市的三焦点人工晶体更可以使患者获得出色的远、中、近视力,使得患者术后脱镜,甚至可以用于老视的手术治疗。这类晶体适用于对术后不愿戴眼镜、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且经济上无压力的患者。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驾驶员等,由于眩光等问题的影响,还需与医生沟通后谨慎选择。
(图片源于网络)
连续视程人工晶体
连续视程人工晶体通过专利衍射光栅技术延长景深,并使光晕和眩光大大减少,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连续高质量视力。同时其专有的主动矫正色差技术能够有效纠正色差,可获得和单焦晶体相近的对比敏感度,提供高质量、高清晰的全程视觉质量。这款晶体同样适用于对术后不愿戴眼镜、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且经济上无压力的患者,尤其是偏爱运动的患者。但是其近视力要比较三焦点人工晶体稍差一点,但是可以通过特殊的微单眼视技术来弥补不足。
(图片源于网络)
对于白内障患者而言,应该定期去眼科医生处复诊,了解自己疾病的情况,选择先进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案、人工晶体种类,从而恢复视力,提高视觉质量。
供稿:上海市医学会眼科分会视觉康复学组
作者:陈 旭 上海市医学会眼科分会视觉康复学组组员,上海爱尔眼科医院
审核:崔红平 主任医师 上海市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视觉康复学组组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眼科主任
,上海市医学会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社会团体,以促进医学科技发展、医学知识普及为己任,一直以来坚持科普惠民的理念,所属各专科分会积极响应学会号召,集中全市最优秀的医学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科普活动,全方位推进医学科普宣传。上海市医学会于2018年获得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首批“上海市健康科普文化基地”称号,将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和义务,继续着力于向人民群众传播正确的医学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基地建设成更为优质、更受欢迎的医学健康科普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