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晚年巅峰作品《声声慢》一直被世人推崇这是因为词中愁绪早已不再单纯是李清照的闺怨闲愁,而是融入了金兵入侵、国士沦丧、人民流离失所、当朝政权腐败的复杂情绪所以,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品品《声声慢》中重重叠叠的韵味和缠绵的悲伤,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声声慢李清照晚年生活?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声声慢李清照晚年生活(催人泪下的声声慢凭什么成为李清照晚年巅峰作品)

声声慢李清照晚年生活

李清照晚年巅峰作品《声声慢》一直被世人推崇。这是因为词中愁绪早已不再单纯是李清照的闺怨闲愁,而是融入了金兵入侵、国士沦丧、人民流离失所、当朝政权腐败的复杂情绪。所以,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品品《声声慢》中重重叠叠的韵味和缠绵的悲伤。

“寻寻觅死,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想要找回那些失去的东西,却只觅得满眼的冷清,还有满心的凄楚哀伤。开篇作者用十四个字构成了七组叠词,不仅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而且渲染了词人心理变化的三个过程:因内心空虚而试图寻觅精神慰藉,因寻觅不着而产生难以排遣的凄凉和愁苦,因孤寂哀愁而陷入无尽无涯的凄惨忧戚境地。仅此三句,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寻寻觅觅”表现了词人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描写了词人在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凄苦的生活状况。“凄凄惨慘戚戚”则是词人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词人用这七组叠词,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整体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概括了在“清康之变”以后,她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和心灵上所受到的摧残。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天气忽暖忽寒的时候,最难调养。饮进愁肠的几杯淡酒,怎能抵挡晚上迅疾的冷风!这几句表面上是写自然之秋,实际上是暗指国家的多事之秋,以及词人自己黯然伤悲的人生之秋。“淡酒”驱不走“风急”的寒意,解不了词人无边的愁闷,这进一步抒发了词人想抗争又无法抗争、想解脱又无法解脱的痛苦心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北雁南飞,雁叫声声,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头顶飞过的大雁,激起词人离群丧偶之感、思乡怀人之情。 “旧时相识”带给她旧时的信息,逝者已矣,如今词人一个人在孤寂中打发冷清的日子。所以大雁让词人品到的是一种更加灰暗的心境。具体来说词人“伤心”原因有三。第一、旧相识的大雁触动词人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当下再次飞来,所以使词人更加伤心难过。第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之前给词人带过信,给过词人以安慰,但现在丈夫已逝,亲威离散,雁飞过去也无信可带,再也不能给词人安慰,所以词人更加伤心。第三、词人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词人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词人在异乡看到旧相识的雁,于是更加引起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自然就发出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奇托怀乡之意。

如此,上片着重描述词人的主观感受,以清冷之景物衬托孤寂凄凉之心境,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下阕“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枯萎凋零殆尽,如今还有谁会摘取呢?词人年轻时曾有“人比黄花瘦”的经典句子,所以此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情景交融,更是一语双关:菊花凋零,人也憔悴,物我相融,透露出词人无心摘花的郁闷与惜花自谢的情怀。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独守窗边,孤孤单单,怎么换到天黑!时近黄昏的秋雨,点点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此处一个“守”字,婉转而又精确地表现出词人老年时孤寂、凄凉的处境。而“梧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本就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所以冷雨滴在梧桐叶上更加生动细致地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苦。由此词人以恼人的物境烘托出深沉的心境,笔直情切。

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种种悲苦的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词末以“愁”字点题,画龙点睛;以感叹、反诘语气作结,说明愁情更加幽深。情到高潮,夏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扩大深化了词的主题。

所以下片着重抒写相互交融的心境与物境,由远及近,具体描绘眼前残秋之景,进一步抒发凄苦悲愁。

整首词词人通过抒写哀愁忧伤、惆怅迷惘的内心感受和描绘凄清寂寞的外在环境,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孤苦无依的痛苦心情。

好了,今天分享就到这里。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你留言、评论、转发、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