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

---摘心散财的纣王叔

我们每天都在追求、向往美满富裕的生活,而这种好日子是与个人占有财富的多寡,直接相关。于是,崇奉财神,希望财神保佑自己发财,成为人们的平常心理。

民间年画中,有一类文化财神题材。画中财神为文官打扮,头戴宰相纱帽,五旋长须,手捧如意,身着蟒袍,足蹬元宝。文财神的打扮与天官很相似,最大的区别是:天官神志慈祥,笑容满面;而文财神有一种面目严肃,脸庞清薄的神像,据说这就是比干。

比干是殷商时亚相,纣王之叔父。据《封神演义》载:纣王听信妲己妖言,制造酷刑,杀戮谏臣。虽有商容、比干等大臣犯上直谏,纣王终不悔悟。鹿台完工后,纣王听信妲已谎言,欲会仙姬、仙子。妲己心生一计,于十五夜请轩辕坟内众妖狐变成神仙、仙子、仙姬来鹿台赴宴,享受天子九龙宴席,迷惑纣王。席上,狐狸骚臭难闻。一些功夫浅薄的妖狐竟露出了尾巴。奉旨陪宴的比干看得十分真切,宴后便将此情告知武成王黄飞虎。经查,众妖狐都是轩辕坟内的狐狸精。黄飞虎便与比干一起带领兵丁,堵塞妖狐洞穴,放火将坟中狐狸进行烧死。比干还拣未烧焦的狐狸皮制成一件袍袄,严冬时献与纣王,以惑妲己之心,使其不安于君前。妲己见袍袄尽是其子孙皮毛制成,心如刀割,深恨比干,誓挖其心。

一日,纣王正与妲已及新纳妖妇喜媚共进早餐,忽见妲己口吐鲜血,昏迷不醒。喜媚奏道,妲己旧病复发,须玲珑心一片,煎汤救治。并推算说惟亚相比干是玲珑七窍之心。纣王急宣比于进见,索借其心。比干怒奏曰:“心者,一身之主,隐于肺内,坐六叶两耳之中,百恶无侵,一侵即死。心正,手足正;心不正,则手足不正。心乃万物之灵苗,四象变化之根本。吾心有伤,岂有生路!老臣虽死不惜,只是社稷丘墟,贤能尽绝。今昏君听新纳妖妇之言,赐吾摘心之祸,只怕比干在,江山在,比干亡,社稷亡!”纣王怒道:“君叫臣死,不死不忠。台上毁君,有亏臣节,如不从朕命,武士拿下去取了心来!”比干破口大骂妲己,望太庙大拜八拜后,接剑在手,自剖其腹,摘心掷地,走出午门,上马而去。

先是姜子牙离开朝歌时,曾去相府辞行,见比干气色晦暗,知其日后必罹大难,便书一符,嘱其危急之时化灰冲服,可保无虞。比干入朝前,知己必死,便服饮姜子牙所留符水。故在剖心后能不流血而前行。

且说比干正往前走,忽听一妇人叫卖无心菜,比干问道:“人若是无心,如何?”妇人答道:“人若无心即死。”比干大叫一声坠马而亡。比干为人耿直忠正,又没了心,无心无向办事公道,故被后世奉为财神,民间还说在比干荫佑下做买卖的人,无心眼,无诡计,公平交易,互不坑骗。

比干成为财神,并非本人是个大财主。民间流传着这种说法:比干怒视纣王,自己将心摘下,扔于地上,走出王宫,来到民间,广散财宝。他虽没了心,但因吃了姜子牙送给他的灵丹妙药,并未曾死去。因为没了心,也就无偏无向,办事公道,所以深受人们爱戴、称赞。当时,在比干手下做买卖者,都没有心眼儿,大家公平交易,谁也不会坑骗谁。自古道:“无商不奸,无奸不商!”把比干这位头号童叟无欺的正派君子,当作财神,当然最为民间贫苦者所拥戴。

范蠡

---三散家财的陶朱公

范蠡也是一位文财神。他是春秋战国之际杰出的政治家、

思想家和谋略家,同时也是一位大商家。

范蠡,字少伯,年轻时就显现出贤圣之资、独虑之明。只因倜傥不群,迟迟鲜为人知。为了不苟同于世俗,也为了躲避凡夫俗子的妒忌和非难,他索性佯装狂痴,隐身待时。后来被越王勾践拜为大夫。越国兵败于吴国,范蠡主动要求陪同越王一同去吴国去世吴国国王夫差。回国后又辅佐越王富国强兵,终于打败了吴国。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皆乐,唯独勾践面无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识大端。他想:越王为争国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愿以偿,便不想归功臣下。常言道:大名之下,难以久安。现已与越王深谋二十余年,既然功成事遂,不如趁此急流勇退。于是,他毅然向越王辞官恬退,带领家属徒隶,驾扁舟,泛东海,来到齐国。

五路财神有什么弊端(大家心里的五路财神)(1)

范蠡至齐后自号“鸱夷子皮”。此号是因伍子胥而起的伍子胥,春秋楚人。父兄被楚平王杀害后逃到吴国,与孙武共佐吴王阖闾伐楚,五战入楚都郢,掘平王墓,鞭尸三百,为父兄报仇。吴王夫差败越,越请和,吴王欲准。子胥力谏,吴王不听而与越议和。后吴王竟听信谗言,赐子胥死。伍子胥自杀后,吴王将其遗体装在形似鸱鸟,叫做“鸱夷子皮”的皮囊里,抛入江中。范蠡自感命如子胥,遂以“鸱夷子皮”为号。

范蠡父子先在齐国海边耕种土地,勤奋治产,不久积累了数十万金的家产。齐人闻其贤,请其为相。范新叹息道:“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海名,不祥。”于是他归还了相印,将钱财尽分给朋友和乡邻只带上最贵重的物品,暗自离开齐都,在中原交通要地陶居住下来,自称陶朱公。“陶”,即指陶地,或说隐寓“逃”;“朱”,一说为富翁的象征,或说寓己曾做高官,穿红袍“公”,一说是对尊长、平辈的敬称,或说寓己曾为公爵。范蠡父子靠种地、养畜牲、做生意又积累了数万家产,成为陶地的大富翁。天下人都称赞陶朱公。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还载有一段陶朱公舍金救子的故事,生动曲折,颇具哲理:陶朱公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人被囚。朱公备好千镒(古代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两,一说为二十四两)黄金欲遣少子前往营救。长子以死相胁,力请往视。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赴楚。长子到楚后遵从父命,将父亲书信及千两黄金呈献父亲故交庄生。庄先生嘱其速离此地,不可滞留,弟子释怀,也勿问其所以然。庄生乘便入见楚王,奏说星象与楚不利,宜施仁德以免灾祸。庄生虽居穷乡陋巷,然却以廉洁正直闻名于楚,自楚王以下皆尊其为师。楚王素信庄生,便从庄生所说,欲行大赦。朱公长子闻楚将大赦,心想,弟子子能释,何必送金?便复去拜见庄先生。庄生知其意在索回所送之金,让其去房中自取。其实庄生并非有意受金,原打算待事成之后再将金如数归还朱公,以示德行。今见朱公长子取走黄金,自己被一小儿辈出卖,深感羞耻,便又入见楚王说:臣前言星象与楚不利之事,王言欲广施仁德以免灾。今闻路人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持重金贿赂大王左右,由此看来,大王大赦并非体恤楚民,实为朱公子而为。楚王大怒道,我虽无德,也不会因朱公子而布施恩惠!于是就下令先杀掉朱公子,次日才大赦。朱公长子正在庆幸黄金失而复得,却传来了弟弟被杀的消息,只好扶灵柩回家。

朱公二儿子的灵柩运回后,母亲和乡邻都十分悲痛,唯有朱公笑着说:我料其弟必然被杀。长子并非不爱其弟,只是不忍心舍财。他从小便与我在一起,历尽千辛万苦,深知生计艰难,故看重钱财,花钱时考虑再三,十分慎重。至于少子,生来见我富,常乘宝车良马去郊外游猎,哪知钱财来之不易,故轻视钱财,舍弃钱财毫不吝啬。前些时候,我欲遣少子,就是因他舍得弃财。而长子不能舍财,终于使其弟被杀,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不值得悲痛。我日夜盼望的本来就只是二儿子的灵柩早日回来。

范蠡一生艰苦创业,积金数万,却不看重钱财;善于经营,善于理财,又能广散钱财,在人们心目中是位难得的偶像,故其成为文财神,也就理所当然了。

赵 公 明

---公平司财的玄坛元帅

赵公明是道教供奉的护法天神之一。他是一位虚构的功用较多的天神。他在道教中的地位虽然不高,但在民间却颇有影响。他曾被当作鬼王、鬼帅、冥神、瘟神,民间还奉其为财神、门神。

赵公明的传说很多。

五路财神有什么弊端(大家心里的五路财神)(2)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记载说,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六月,有五方力士分别身披青、红、白、黑、黄五色袍,一人执杓子并罐子,一人执皮袋并剑,一人执扇,一人执锤,一人执火壶”,凌空而降,下凡播瘟。五力士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五瘟中的秋瘟即赵公明。因当年瘟疫流行国人病死者甚众,隋文帝命立祠奉祀五方力士,并诏封五力士为将军。其中白袍力士赵公明被封为感应将军。后匡阜真人云游至此祠,收伏五瘟神为部将。据此,隋唐以后又视赵公明为瘟神。

明代,又流传赵公明是蜀中八部鬼帅之一的说法。据《列仙全传》载:顺帝时,蜀中“有八部鬼帅,各领鬼兵,动亿万数,周行人间。刘元达领鬼行杂病,张元伯行瘟病,赵公明行下痢,钟士季行疮肿,史文业行寒疟,范巨卿行酸痛姚公伯行五毒,李公仲行狂魅赤眼,虚毒啸祸,暴杀万民,枉夭无数。”天师张道陵(本名张陵,因其创立道教而被尊称为张道陵)奉太上老君诰命,布龙虎神兵,前往讨伐。天师欲服鬼帅之心,与八鬼帅比试法力。赵公明等八鬼帅斗不过天师,便化作八只猛虎扑来。天师当即变一雄狮逐之。鬼帅又化作八条巨龙飞下,天师即变作金翅鸟啄龙眼睛。鬼帅化作天神欲击天师,天师变作金刚,身长72万3万围击败天神。鬼帅化作五色云,昏暗天地,天师变作五色日、照散妖云。众鬼帅技穷,天师于是化一万斤巨石、以藕丝悬于鬼帅营寨上空,令二鼠争啮,其丝欲断,巨石将坠。鬼帅同声哀告乞生。天师遂迫使赵公明等八鬼帅远窜于西域洪荒不毛之地。

这里所说的赵公明是蜀中八鬼中行痢害民、变化无穷的一名鬼帅。他与张天师虽有些瓜葛,但与赵公明为张天师守护玄坛的说法却大相径庭。随着其信仰的传播,赵公明的身世来历日趋明朗。元、明以后,原为冥神、瘟神、鬼帅的赵公明已演变为给张天师守护玄坛,受玉帝敕封的天廷元帅。 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赵公明乃是上天皓廷霄度

天慧觉昏梵炁化生,其位在乾。乾是八卦中之首卦。依照后天八卦方位图,乾位在西北。西方属金,北方属水,故以金、水合气之象谓其形象为:黑脸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这正是西方之金与北方之水的象征。赵公明化身为终南山人,秦时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成,玉帝诏召为神霄副帅。东汉时,天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烧炼仙丹,龙神奏请玉帝派遣威猛神吏为之守护。元帅遂奉玉帝圣旨,下界为天师守护丹室,“授正一玄坛元帅,正则万邪不干,一则纯一不二"天师升天后,赵公明永镇龙虎名山,职掌龙虎玄坛。世人因而称其为“赵玄坛”。因为其身跨黑虎,又称其为“黑虎玄坛”。赵公明部下有:八王猛将以应八卦,六毒大神以应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时煞,五方雷神、五方猖兵以应五行,二十八将以应二十八宿,天和地合二将以象征天门地户之阖辟,水火二营将以象征春生秋煞之往来。元帅能“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翦疟,保病禳灾”。“至如讼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元帅功高职重,“故上天圣号为高上神霄玉府大都督、五方之巡察使、九州社令都大提点、直殿大将军、主领雷霆副元帅、北极侍御史、三界大都督、应元昭烈侯、掌士定命设帐使、二十八宿都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帅。”

关于赵公明的身世、来历,有的还谓其是日精化身。这种说法把赵公明的身世与古代神话后羿射日联系在一起。据《实录》载:往昔,天有十日,他们是天帝帝俊和羲和的儿子,住在东方汤谷的扶桑树上。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尧时,十日并出,草木枯焦,民无所食。尧命后羿上射十日,落其九,化为九鸟,坠于青城,变为九鬼王。八鬼王行病殃民,而鬼王赵公明独化为人,骑黑虎,执铁鞭,避隐蜀中,浑忘甲子。后为天师张道陵守护丹室。天师丹成,分丹饵之,遂能变化无穷。食丹后形如天师,天师命其守护玄坛,故号玄坛元帅。

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赵公明的事迹与前说又有不同。书中说,赵公明是截教门人,居峨嵋山罗浮洞,天皇时修炼得道。商纣时,受闻太师邀请,跨黑虎,执铁鞭,带定海珠,缚龙索等法宝,与门徒陈九公,姚少司前往商营助纣驱周。西昆仑闲人陆压让姜子牙扎一草人,上书“赵公明”三字,教其用钉头上箭书射杀赵公明。姜子牙披发仗剑,脚步罡斗,焚符念咒至二十一日午时,用桑木弓、桃木箭射草人两目及心坎,致使赵公明气绝身亡。周克商后,姜子牙按元始天尊旨意封神,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领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神,专司“迎祥纳福,追逃捕亡”。至此赵公明方有了财神的模样,不再像先前那样浑身充满邪气、鬼气和瘟气。之所以赵公明在《封神演义》中成为财神,其实源于元明间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大全》中赵公明的形象为: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黑而多须,跨虎。这正是后世所供武财神赵公元帅的典型图像。书中又称其授正一元帅,手下有八王猛将,还有五方雷神、五方猖兵、二十八将,六毒大神等。又称他能“驱雷役电,唤风唤雨,除瘟翦疟,保病禳灾”,功莫大焉。据此,道教又将他与灵官马元帅、关羽、温琼合为四大天将,在建醮祭典中常设四将神像;道士请神作法时,亦必请此四将,至今台湾各地设立醮坛,必有四大天将纸制神像,赵公明元帅即制成骑虎执鞭样式。

至于赐财功能,《搜神大全》卷四谓“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从此,赵公明司财,使人致富的功能深入人心,备受欢迎,而其瘟君、鬼帅的本来面目,倒日益淡薄。近代时,又有人附会赵公明为回人,不食冷猪肉,“每祀以烧酒牛肉,俗谓斋玄坛”。这大约与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曾抵阿拉伯国家,多得珍奇异宝有些关系,民间亦有“回回进宝”的俗语。明清小说中也有不少“波斯胡”有奇宝的故事。

民间所供赵公明财神像皆顶盔披甲,着战袍,执鞭,黑面浓须,形象威猛。周围常画有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之类,以加强财源辐射之效果。

五路财神有什么弊端(大家心里的五路财神)(3)

关羽

--挂印封金的前将军关云长

关公,即三国时蜀国名将关羽。道教尊称为“荡魔真君”。“伏魔大帝”、“昭明翊圣天尊”,简称“关公”,俗称“关老爷”,关“圣帝君”

据《三国志》、《三国演义》载: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解虞县)人。因原籍恶豪倚势凌人,关羽杀之而奔走江湖。东汉末年,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誓共生死,同起义兵,争雄天下。时值曹操发文讨董卓,十七路诸侯起兵响应,推袁绍为盟主。关羽与刘备、张飞随北平太守公孙瓒前往会盟。在袁绍麾下,关羽“温酒斩华雄”,威名大震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出兵大败刘备。刘备往投袁绍。关羽与曹操约三事而暂居曹营。其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其二;给刘皇叔俸禄赡养二位嫂嫂。其三:但知刘皇叔去向,便辞曹寻兄。曹操引关羽朝见汉帝,帝命为偏将军。献帝见关羽髯过其腹,赞曰:“真美髯公也!”故世人又呼其为“美髯公”。袁绍起兵讨曹,曹操东征。在白马之战中,关羽斩袁绍大将颜良、文丑。曹操表奏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后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遂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迢迢,会刘备、张飞于古城。刘备自领益州牧后,拜羽为荡寇将军”。刘备与诸葛亮取西川时,留关羽荆州,为荆牧。刘备得西川后,孙权索讨荆州。鲁肃屯兵陆口,于临江亭设宴,邀请关羽赴会,商谈归还荆州事,庭后埋伏刀斧手,如谈不成,则欲杀之。关羽慨然赴宴,据理辩驳,破奸计,威慑东吴,留下了单刀赴会的美名。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封关羽为五虎大将之首将。曹闻而大怒,从司马懿计,约会孙权共取荆州。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都督荆襄九郡事,令取樊城。关羽起兵战曹仁,破襄阳,攻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在围攻樊城中,关羽右臂中曹军毒箭。名医华佗为其刮骨疗毒。关羽一边饮酒,一边与马良下棋,谈笑自如,全无痛苦之色,一派英雄气概。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腊月,关羽分荆州之兵攻樊不幸中吕蒙计,痛失荆州,夜走麦城,兵败被擒,不屈而亡,时年58岁。坐骑赤兔马被东吴所获,也数日不食草料而死孙权惧怕刘备复仇,献关羽首级至洛阳,欲移祸于曹。曹操识其谋,赠关羽为“荆王”,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关羽于洛阳南门外。故世有关羽头葬河南洛阳关林,身葬湖北当阳王泉山之说。

关羽力敌万夫,好读《春秋》,一生忠义勇武,坚贞不二为佛、道、儒三教崇信。《三国演义》说:关羽遇难后阴魂不散,荡荡悠悠,直至荆州当阳县王泉山上空,太呼曰:“还我头来!”山上老僧普净闻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关羽恍然大悟,遂皈依佛门。

明清时代,关羽极显,有“武王”、“武圣人”之尊,俨然与“文王”、“文圣人”孔老夫子并肩而立,由于关羽被人附会成具有司命禄,估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乃至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全能”法力,所以,民间各行各业,妇孺老幼,对“万能之神”关帝的顶礼膜拜,是远远超过孔老夫子的。事实上,关羽同比干一样,与财富毫无关系,相反,其视财富如粪土。在民间极有影响的《三国演义》中,关羽被迫降曹后、曹操企图用大量金钱、高官和美女来收买关羽·但关羽丝毫不为所动,最终还是封金纳印,离开了权倾朝野的曹丞相而回到走投无路正在倒霉背运的刘备身边。关羽被塑造为“千古忠义第一人”,与那些见利忘义之徒成为鲜明对照。

关公成为财神是有深刻内涵的。人们尤其是商贾们敬佩关公的忠诚和信义,是人们企图用传统道德秩序来规范经济行为的一种强烈愿望。广大群众希望商人们以诚信为宗旨进行买卖,不要有欺诈行为,商人们之间也要求以诚信为原则进行交易,商贾们更要打出诚信的旗号争取买主,诚信化身的关公于是成为最理想的公正人和保护神。但关公的这种公正和监督作用也十分有限,无数不法商人并不知“诚信”二字是什么东西,他们捧出关公,主要是为了求财求利,这些人坑蒙拐骗的事情从不少干,真真是对关老爷人格的侮辱!其实,民间对财神的崇拜,就是金钱的崇拜。

“财,人所宝也”,“有了千田想万田,得了银山想金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些反映了几千年来人们对钱财的拼命追求和狂热崇拜。如今,赵公明、关公等财神大走宏运,堂而皇之地端坐在豪华店堂的最醒目的位置上,他们成为大小老板们最为可亲可敬的偶像。

过惯穷日子的人最怕受穷,中国人巴不得在一夜之间都富裕起来,所以拜金主义一时泛滥不足为奇。但中国毕竟是有优良传统的文明古国,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文明程度的不断加深,在“全民经商热”、“一切向钱看”之后,一个追求精神生活的新时代必将到来!我们拭目以待!

刘海

五路财神有什么弊端(大家心里的五路财神)(4)

--退官纳银弃荣华的海蟾子

在民间诸神中,刘海的知名度很高。“刘海戏金蟾”的故事流传广泛,地方戏曲如湖南花鼓戏中即有《刘海戏蟾》、《刘海砍樵》剧目,民间年画中以此为题材的吉祥画,更是随处可见,比比皆是。

刘海者,何许人也?他是怎样成为财神而受到世人的祈拜的?问题的答案颇有趣味

刘海,五代时人,本名刘操,又名刘哲,字昭远,又字宗成、玄英,号海蟾子。燕山(今北京)人。曾为辽朝进士。后事燕主刘宗光为丞相。平昔“好谈性命,钦崇黄老”。《历代神仙通鉴》中说:一天,有个道士自称正阳子来见,刘操待以宾礼,道士为其演“清静无为之示,金液还丹之要”!后索鸡蛋十枚,金钱十文,以一钱间隔一蛋高高叠起,若浮图状(即叠成塔状)。刘操惊叫起来:“太危险了!”道士对他说:“居荣禄,履忧患,丞相之危更甚于此!”刘操顿时恍然大悟。这个正阳子据说就是吕洞宾,特意前来点化他的。

后梁太祖朱温于开平三年(公元909)封刘守光为燕王。过了两年,即乾化元年(公年991),刘守光僭称燕帝。刘操谏之不听,遂托疾挂印而去,并改名刘玄英,道号“海蟾子”。遍游访道,后遇吕纯阳传授秘法乃修真得成仙道,遁迹于终南山、太华山之间。道教全真道为金代道士王重阳所创,为标榜其道源远流长,故又尊王玄甫(东华帝君)、钟离权、吕岩(吕洞宾)、刘操(刘海蟾)四人为祖师,合称“北五祖”。元时,世祖忽必烈封刘海蟾为“明悟弘道真君”,至元武宗时,又加封为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这位名扬后世的刘操刘海蟾的经历不过如此简单,并无多少神奇可言。但刘操确有其超人之处。一般来说,出家为僧为道者,有许多是官场失意。仕途绝望,对前程已心灰意冷;或是屡遭不幸,极端苦恼,对人生已心灰意冷;或是情场失意,爱情无望,对生活已心灰意冷;还有些是生活极其贫困,要解决起码的吃饭问题。这些人为摆脱困境,脱离“苦海”,决心出家并不是太困难。然而像刘操这样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居极品,面前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天伦之乐,但一经醒悟,毅然“退官纳银弃荣华,慷慨身心求出路”,抛弃世人无比艳羡的一切,去过漂泊清贫的生活。这又是多么的艰难!

按理说,刘海本是一个甘愿抛弃富贵的穷道士,与钱财无缘,他成为财神,实在是一种穿凿附会,也是人们强烈发财愿望的产物。

刘海成为财神是源于他的道号一-海蟾子。刘操没有对其道号作过解释,后人也未谈到过。蟾,即蟾蜍,俗称癞蛤蟆。蟾蜍样子极其丑陋,令人厌恶,加上其表皮白色乳状分泌物即蟾酥有毒,对人体有害,被列为蝎、蛇、蜈、壁虎蟾蜍五毒之一,旧俗端午节时要在床下、墙角撒雄黄水以祛五毒。但事物都有另一面,它们对人有害也有益,如都可入药。蟾蜍的蟾酥就有强心、镇痛、止血等功用,外用还可治疗疗、痔等症。所以,蟾蜍身上也有着一些“灵气”

五路财神有什么弊端(大家心里的五路财神)(5)

早在远古时期,蟾蜍曾受到人们的广泛崇拜,据专家们考证,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期彩陶上有丰富的蛙、蟾形象临潼姜寨半坡文化期彩陶有蟾蜍纹安阳殷墟出土过石蛙、玉蟾,广西等地出土、传世的铜鼓上装饰着丰富的蛙蟾形象,这些都是我国北方和南方有过蛙蟾图腾崇拜的往事。

昔时,人们把蟾蜍当成辟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之物,所以到处用它作装饰。从先秦直到魏晋,蟾蜍一直被人们视为神物,魏晋以后,除南方越人的铜鼓仍经常以蟾蜍为饰外,在中原地区就少见了。

历来蟾是一种被认为很有灵气的神物,刘操以“蟾”为道号,也许正是欣赏其外貌极丑而内涵超群的非凡气质;因我国远古就有月中有蟾的神话流传,故蟾也成为月的代称,“海蟾”也是“月亮”的代称,或许刘操是以月亮的高洁而自诩。还有一种说法,刘海降服了“蟾妖”而得名刘海蟾。不管怎样,刘操不是以刘操而是以刘海蟾闻名于世,并由此被抬上财神宝座的。

刘操“学道而仙”后,有关他的传奇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有意思的是,他不是以道貌岸然的道士形象出现而是以放浪形骸的狂仙模样出现的。北宋词人柳永在词《巫山一段云》中写道:“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可见刘海蟾狂戏作为一种表演节目,在北宋社会上已经很流行了。他“戏”的是什么呢?他戏的是蟾。

刘海所戏之蟾也很绝,并非一般蟾蜍,而是三足大蟾即所谓金蟾者,三足蟾蛙在自然界确实出现过,大概属于蟾蛙的畸形,但世所罕见,金蟾不但是稀罕之物,更被说成是一种灵物,古人认为得之可以致富。这是刘海被塑造成财神的主要根据。

所以,“刘海戏金蟾”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不但是因为他的模样活泼有趣、憨态可掬,招人喜欢,更是由于他是个财神爷,可以送钱给人。

刘海蟾讹传为刘海戏蟾之后,又出现了“刘海戏金钱”的说法,这自然与正阳子点化他时表演的危如累卵的“鸡蛋浮图”有关。

民间流传着不少刘海戏蟾、刘海撒钱的传说。民间传说中的刘海是个穷人家的孩子,靠打柴为生,他用计收伏了修行多年的金蟾,得道成仙,刘海戏金蟾,金蟾吐金钱。他走到哪里,就把钱撒到哪里,救济了不少穷人,人们尊敬他,感激他,称他为“活财神”。人们说:“刘海本是一大仙,四季发财万万年。”为了纪念他,人们修建了刘海庙,还把他的故事编成戏剧,到处演唱。

刘海戏蟾这一吉祥内容在我国不少地区被作为送子神来崇拜。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蟾蛙是女性生殖器和生育能力的象征,这大概与蟾蛙产子极多、生殖力强有关。蟾蛙形象及演变图案在整个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址中到处可见。甲骨文中的“孕”字。是蟾蛙形象加上一个篆字“女”字,即“蟾”、“女”为“孕”。可见,蟾蛙是生育力的象征。因而蟾蛙形象大量出现在民间艺术品中,如:刺绣--小儿裹肚、扎花童鞋、小儿围褡裢、蛤蟆枕等;剪纸--窗花、枕头绣花纸样、花鞋样儿等;面塑;花灯中的蛤蟆灯;年画、雕刻、工艺瓷、金属工艺品以及香包等。所以,刘海戏金蟾又寓富贵多子。刘海也兼做送子神了。

刘海戏蟾另外还出现在大量的民间年画和剪纸中,历代画家也有不少这一题材的佳作传世。在这些作品中刘海皆作一手舞足蹈、喜笑颜开的顽童形象。其头发蓬松,额前垂发,手舞钱串,一只三足金蟾叼着钱串的另一端,作跳跃状。整个画面充满了吉祥、喜庆和财气,让人浮想联翩。

五路财神

--古代五祀中之行神

五路财神又叫五路神。在《封神演义》中,五路财神指的是赵公元帅、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其中,赵公元帅为正一玄坛真君,他负责率领其他四位正神迎祥纳福保佑百姓。

五路财神都是吉祥神,也是民间吉庆年画中常见的形象在民间,他们也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崇拜。在《赐福财神》《开市大吉》《招财进宝》等年画中,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有时候,他们还和财神或和合二仙一起出现在画面上

五路神又指路头、行神。清人姚福均说:“五路神俗称财神,其实即五祀门行中之行神,出门五路皆得财也。”民间以正月初五祀五路神,传说这一天是路头的诞辰日,所以人们一大早便起来敲锣放炮,摆设供品,以迎接路头的到来。所谓五祀,是指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路头,是指五祀中的行神。五路,指东西南北中五方。意思是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从前,在民间所奉的五路神又指与人们生计安全密切相关的五位俗神,即土地爷、牛马王、仙姑、财神和灶王。

在农家院落里,宅门右边供奉着土地爷的神位,神位上方写着“保佑”二字,两边贴着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在马棚或牛棚里供奉着牛马王的神位,神位上写着“保佑”二字,两边对联写道:“三眼安天下,六手定乾坤。”进了正房,右边墙上,面向中堂贴门而坐的是一位仙姑,神像上方写着“保佑”二字,两边的对联为:“仙姑堂在坐,合家保平安。”左边墙上和仙姑对称的位置上,供奉着财神,神像上方也是“保佑”二字,两边对联有的写:“天上金玉主,人间福禄神。”有的写:“当初做宰相,今朝为财神。”进了里间,锅台上方供奉着灶王爷,神像两边的对联有的写:“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的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有的写:“油盐深似海,米面积如山。”横批是:“一家之主。”

这种五路神充分显示了人们祈福求安,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

随着五路财神等财神走进千家万户后,迎财神就成为民间极重要的活动,特别是在春节时。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盛大的全民节日。其中除夕之夜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就是迎财神。人们吃罢饺子,彻夜不眠,等待着接财神。“送财神”的,其实是叫卖印制粗糙财神爷像的小贩。这种活计是一些贫寒子弟、特别是穷孩子的临时生意。他们低价买来财神像,穿街走巷,挨门挨户叫卖:“送财神爷来喽!”户主绝不能说“不要”,而要客客气气地说:“劳您驾,快接进来。”几个铜子就可买一张,即使再穷的人家也得赏个黏豆包,换回一张。一个除夕之夜,有时可接十多张。这是为了讨个“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的吉利。这种习俗在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恢复。春节期间一些乞丐到村子里挨家挨户乞讨钱财,主人施舍给他们钱财以后,他们就在主人家门口的墙壁上贴上一张财神像。这种财神像很粗糙,用红纸印刷而成,中间为线描的财神像,两旁另有“添丁进财”、“祈求平安”的吉祥话。这些乞丐拾起老祖宗的传统,重操旧业,利用人们普遍的求吉生财心理,借财神爷的光发了点小财,也可谓生财有道。

到了初二,还要祭财神。即把除夕接来的财神纸马,集体祭祀一番,然后焚化。祭品多用活鲤鱼和羊肉,取“鱼”、“羊”之合,乃为“鲜”意,以表示新财神降临,今年发新财。午饭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南方有些财神庙这一天开庙,届时人山人海,趋者蚁集,香火极盛。庙中有许多纸制元宝,买几个元宝带回,说是向财神爷“借”到了元宝,今年准会大发利市,庙旁的一些元宝摊子,有的只做一天生意,即可维持一家人大半年的生活。因为“借”宝者不惜重价,利市三倍。更有用金纸做成驮聚宝盆的金马驹者,价格奇昂;但决不愁卖不出去,迷信“金马驮聚四方财”者,大有人在,舍得用重金“借”走。

这一天,城里妓院中所有妓女和老鸨也成群搭伙前往。财神的神座下,有一堆堆银光闪闪的纸质银锭,俗谓“苟能背人窃得一枚或数枚者归,必财源大辟,陶朱殷富,不难立致。”所以这些妓女,总得想方设法,偷出几锭,带回青楼,藏在自己的小钱柜中,祈望财源滚滚。财神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高,由此可见。

五路财神有什么弊端(大家心里的五路财神)(6)

利市仙官

--迎祥纳福的赵公明弟子

中国人是十分注重实际的,对神仙们也分个亲疏远近,与人们衣食生死关系密切的,礼拜最勤,感情最深。在物欲横流、金钱万能的时代,人们最亲的当然是财神。

我国宋代是个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的时代,财神随之空前兴盛流行,在宋代的著作《东京梦华录》《梦粱录》中,记载了春节期间集市上大量出售财神纸马的情况。此后,经历代繁衍,逐渐形成一个十分可观的财神集团,种类齐全,各司其职。文财神有比干、范蠡、文昌帝君;武财神有赵公明、关公;各路财神有五路神、五显神、五通、五圣;小财神有招财童子、进宝童子、纳珍童子、和合财神;地方财神有沈万三、金元总管等。

在这个庞大的财神集团中,有一位小财神利市仙官。在民间所供财神像中,不管是赵公元帅,还是赐福天官,旁边总要配以利市仙官。关于他的来历已不清楚。在《封神演义》里,他的名字叫姚少司,是大财神赵公明的徒弟,后来被姜子牙封为迎祥纳福之神。迎祥纳福,包括发财,所以被信奉为财神也是自然的。

“利市”在古语里有三个意思,一是指在做买卖时得到的利润,二是指吉利和运气,三是指喜庆或节日的喜钱。由此可以知道,人们给这位财神起“利市”这个名字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做买卖得了利润不就发财了吗?发了财还不是一件吉利事?发了财,遇到吉利事,都可以说是碰到了好运气。节日里得到喜钱,自然是增加了财富,……。总之,利市仙官这个名字的诸多意思,说明他不仅是一位财神,也是一位福神、吉祥神。人们信奉他,是希望能发财,能获得幸福、能碰到好运,一切吉祥如意。

夏文彦的《图绘宝鉴》中说,宋嘉禾好绘利市仙官图,图上的利市仙官像,骨骼形态不凡,仿佛一位宰相。据《虞裕谈撰》记载说,元代时,民间信仰中还有利市婆官,这可能是人们假设给利市仙官这位财神选择的配偶,犹如给土地爷配上个土地奶奶一样。这说明,民间信奉利市仙官在元代已经相当普遍了。

到了近代,一到旧历的新年,有的人(特别是商人)还把利市仙官图贴到门上,意思是希望发财、吉利。有的是单独贴利市仙官,还有的与招财童子图相配对,贴于两扇门上。招财童子,据说就是佛教中的善财童子。善财童子降生的时候,各种珍宝就自然涌出来。人们把他奉为招财童子,意思自是希望招财进宝了。“招财童子”和“利市仙官”两幅画相配贴于门上,招财童子像旁有一联语“招财童子至”,利市仙官像旁有一联语“利市仙官来”。两位财神都来了,自己也就能发财了。

民间崇拜财神,其实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私有制情况下产生的。财富这种为人所创造而又成为人的异己力量的物质,在商品还未被消灭之前,总是驱使着芸芸众生去努力追求,去感觉痛苦。财神崇拜在一定意义上正是人们平衡财富心理的一条途径。

人们真诚地相信,在金钱第一、物欲横流、争财逐利的世俗界的背后,有那么一个冥冥之中的神灵主宰着财富的分配,如果人们相信这种分配是合理的,那又还有什么可埋怨的呢!如果人们不能接受这种分配,又有谁敢和神明抗争?因此,毫不奇怪,财神崇拜在本质上是富人为穷人制造的一种精神枷锁。尽管这个道理十分明了,但社会上只要还存在着商品,世人是不可能从心理上彻底地放弃财神信仰的。

当然,这里不是否定财富,反对财神崇拜,而是认为,钱财的本质是为人所用,若要把钱财擎得高高的,见了钱便磕头作揖,自降为奴,着实也不可取。钱物之类,有得用便足矣。何必太丰厚?又何必太奢华?

五路财神有什么弊端(大家心里的五路财神)(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