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海楠“大数据杀熟”作为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的衍生现象之一,近年来虽屡被诟病,却始终难以遏制其野蛮生长态势如今,伴随已获通过并将于1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落地,“大数据杀熟”或将无处遁形,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怎样治理大数据?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怎样治理大数据(厘清边界让大数据杀熟)

怎样治理大数据

本报记者 李海楠

“大数据杀熟”作为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的衍生现象之一,近年来虽屡被诟病,却始终难以遏制其野蛮生长态势。如今,伴随已获通过并将于1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落地,“大数据杀熟”或将无处遁形。

所谓“大数据杀熟”,就是利用大数据算法人为造就信息不对等,并通过差异化定价等方式从中牟利的典型行为。其以牺牲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前提攫取不当利益、一再触犯法律底线是法治社会所不能容忍的。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大数据杀熟”本身是依托大数据算法手段为商业主体谋取更大利益的经济现象。“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思维定式,客观助长了商家或平台利用大数据算法进行差别化定价谋取利益的气焰。因此,需要有专门的法律来清晰发展边界,为数字经济全面崛起优化发展环境。

探析大数据算法下的针对性“杀熟”

“杀熟”,原本的意思是指向老顾客提供更高价格牟利的行为,这在传统商业领域早已有之,只不过随着市场价格监管和数字技术发展,传统领域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越发透明。然而,在大数据算法快速商用的今天,数字技术正在成为一把“双刃剑”,原本受益于数字技术带来诸多便利的消费者,竟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商家或平台的“待宰羔羊”。

近年来,“大数据杀熟”现象屡见不鲜,小到一份外卖订单,大到机票酒店订单,消费者“被杀熟”现象屡见报端却又难以维权。究其原因,除了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数据运用提供了硬件条件外,在管理和约束手段等软件方面,因缺少专门的法律作支持和约束,难免导致部门条例规章虽有要求、但往往梗阻于对“杀熟”违法行为的界定与取证环节而只得搁浅。

依托复杂的大数据算法和商业化应用,个性化推送下的精确“杀熟”让消费者防不胜防。从表面上看,平台利用大数据复杂算法临时生成各类“优惠券 价格组合”正在为“大数据杀熟”戴上难以识别的面具,其背后实则是对个人信息、消费行为的精准识别。本质而言,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送正在剥夺消费者依法享有的选择权。

如今,利用大数据算法针对性地对消费者进行“杀熟”的行为将被明令禁止。8月20日新获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该法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时,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线上平台成“大数据杀熟”重灾区

“大数据杀熟”的经济学定义,就是针对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就不同市场对应的顾客方采取差别定价的方式,对此种行为另一个描述准确且更为刺耳的名字是“价格歧视”。对商家而言,这是一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惯用策略,而实现的前提,正是商家能够对商品需求程度不同的消费者群体进行精准划分,这在大数据时代显得轻而易举。

“我曾在某线上平台预订了2020年春节前两周的三亚酒店 机票的五天自由行,一家三口共花费14000元。其中,机票价格相对透明,和航空公司一样,但酒店价格的猫腻等我办理入住时才发现。”家住北京的郭女士近日向本报记者回忆她曾亲历的一次“大数据杀熟”时称,当天入住的海景大床房的定价包含早餐是899元一天,而她订单的预订价格是1099元不包含早餐。且根据酒店大堂的排期,到春节前一周的单日入住价格才是1099元。

“最后和平台协商退钱无果后,只能和酒店理论,最后以补偿入住期间早餐的方式草草了事。”郭女士觉得,就是因为其每次选择外出旅游的酒店和机票都是通过同一平台预订,才让其经历了“被杀熟”。

同样的消费场景也会发生在经常网购商品的消费者身上。上班族小赵在北京大望路附近一家写字楼工作,平日和同事最喜欢讨论的话题之一就是网购各种零食。用她的话说,“零食自由是能让上班族体验财务自由的最低门槛。”

“同事们普遍在某宝或者某东购买零食,品类都差不多,但有一次我们发现两个同事分别购买了同款零食,价格分别是8元和6元。”小赵告诉本报记者,正是那次定价差别让大家开始有意识地比对价格,结论是,无论是在平台购买零食还是在外送平台订外卖,都会因为账户不同而有所差异,“价格大概会在10%的差异上浮动,于是我们现在已经养成零食统一购买的模式,即用不同手机搜索同类商品,选择价格最低的那部手机下单。”小赵说。

专家: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厘清边界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崛起,网络购物、交通出行、旅游住宿、订餐外卖、网络游戏等生活消费领域平台正在成为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进行“大数据杀熟”的重灾区,大数据算法更是花样迭出。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21年初揭露的“大数据杀熟”算法形式显示,共包括推荐算法、价格算法、评价算法、排名算法、概率算法、流量算法等六种之多。

当然,大数据运算为消费者的购物和选择提供了便利,但一旦利用算法精准推荐,以牺牲和侵害消费者知情权为代价进行牟利,就会构成“杀熟”的事实,这也正是个人信息保护法明令禁止的。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确让经济发展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尤其是依托大数据运用下的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吸纳就业、创造经济效益稳增长的重要领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汪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数据运用让需求和供给能够更高效对接,对市场发展形成天然引导,这对要素的高效匹配有着积极作用。正所谓大数据就是大市场,其背后巨大的需求对于逐利的资本而言诱惑巨大,也因此导致很多平台将商用的大数据加以利用,实施“杀熟”操作。

显然,任由“大数据杀熟”现象存在不利于数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及时对包括大数据在内的个人隐私数据予以法律保护,约束平台经济行为必要且及时。

“‘十四五’时期是数字经济加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关键期。数字化也成为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并将持续推动‘数字中国’建设以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汪浩认为,不断完善法律约束,精准地对数字经济运用个人信息加以监管和规范,清晰化数字经济发展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基本关系和边界,有助于促进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