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持有的东西达到了满盈的状态时,不如就此罢手。锤炼得很尖锐,是不能够长久保持的。金玉堆满家中,没有人能够守住。富贵加上骄傲,就会自招祸患。

在这里,老子其实是给我们集中阐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

道德经人生七大定律(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1)

对于物极必反,在易经乾卦中有一个重点,论述的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在《易经》中,乾卦讲述的是客观真理,这一卦主要来源于我们的祖先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这个世界的理解。

在传统文化里,我们的祖先通常把乾卦,称之为“天,意思就是说,这是上天规定的道理。翻译成现在的话说,就是自然界的客观真理。

古人们通常认为,如果从太阳的角度来看乾卦,这一卦讲述的就是太阳的运行轨迹,螺旋式上升,下降,从清晨的日出开始,每天的太阳到中午时刻到达最高的顶点,然后下降,直到黄昏日暮。

从天人合一的理论来看,我们现在这个世间的万事万物,发生发展,都符合这样的一个规律。无论是我们的生长、壮老,到最后走向死亡,还是一草一木,抑或我们人生的起伏,事业的发展,都是生长、壮大、萎缩、最终灭亡的过程。

这个过程所反映的就是:事物从出生到壮大,然后在从壮大到最大,都会出现向下走的预兆,没有例外。

除了乾卦之外,在《易经》中,对物极必反还有多处论述,这些论述都反映了同一个哲理,那就是系统表达了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通俗的表述就是:事物的发展,时间长了就会发展到尽头;而事物不可以长时间处在尽头,到了尽头就会产生变化。

假如一个人处于困顿之中,应想到“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只要不断努力奋进,到一定程度,所有问题都会解决的。不要灰心,不要失望。

假如一个人事业发展到了顶点,应想到“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发展到顶点就会遇到困难,但是这个困难也是暂时的。

假如一个人的思绪混乱,应该想到“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思想涣散,心思不专的时候,我们就该加以节制。

假如两个人的感情不断加深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一直加深的最后结果有可能是决裂。所以应该警惕。凡事皆有度。

假如事物到了辉煌的顶点,我们应该想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乎人乎!”。这正是《丰》卦对我们的启示。

尽管《易经》对物极必反作了不同角度的论述,但缺陷是:《易经》没有具体地提出“物极必反”这个成语。

道德经人生七大定律(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2)

既然《易经》没有提出“物极必反”这个成语,那“物极必反”这个成语出自哪里呢?答案是:物极必反出自《吕氏春秋·博志》,其原文是:“全则必缺,极则必反。”意思是说: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关于这一道理,在先秦时期的许多古籍中都有所表述,例如,《吕氏春秋·博志》篇说:“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鹖祐冠子·环流》篇说:“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为什么说物极必反呢?难道就没有例外吗?答案是干脆的,物极,则必然会反,不会有任何例外。

如果说某种事物已经相当好了,而还再继续变得更好,那只能说明它还没有达到“极”的状态,一旦达到了“极”的状态,一定是会走下坡路的。

为何会给出如此的答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就是事物存在的有限性。

老子说过,不论是抽象的道理,还是具体的事物,只要它们能够被指认出来,也就不会是永恒的存在。

在现实世界中,凡是为我们的观感可知的事物,也就都是有限的存在。它们都有出生的那一天,而同样也会有死亡的那一天,不会一直没有终点地存在下去。

故此,老子才在《道德经》中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事物到达强壮的时候,必然会走向衰老,所以适可而止,就是最好的状态。

既然如此,我们再来谈论物极必反也就很好理解了。因为所有的事物都会有一个发展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会有巅峰,会有低谷。走过了巅峰,必然就是低谷。

那么,物极必反的道理对为人处世的意义又在何处呢?

我们已经知道,一只已经装满水的杯子,肯定不能再往水里加水了,因为再加水就会溢出来。一根完全拉伸的皮筋,绝对不可以再继续拉了,再拉就会崩断。这种满盈紧绷的道理其实所有的人都明白。但是我们一旦将这种现象与克制我们的欲望联系起来,就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得清楚、想得明白、做得到的了。

俗话说,欲壑难填。为什么呢?因为人心贪得无厌。

我们都见到过赌徒在赌场中的情景,赢的人固然开怀大笑。输的人亦是顿足捶胸,总之是没有谁愿意轻易地离开。赢的人想赢得更多,输的人想翻回本钱。最后赢的人仍会输光,输的人只会输得更惨。

道德经人生七大定律(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3)

从古至今,没有谁不爱财慕富、贪爱荣华,可是有谁能够把金银珠宝永久地保存在自己手中呢?无论是权倾天下的王公贵族,抑或是君临天下的帝王,都没有能够做到。他们把自己与珠宝埋葬在一起,并设计了各种机关,以为可以永久享受。结果却是珍宝被盗墓一空,甚至尸骨也被弃之荒野。钱财权势永远是流转的,它不会是某个人的私属品,没有谁能够长久独占。如果我们的品行道德能够与财富权势相得益彰的话,才算是拥有天大的财富。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该不该得到的全都想要,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最后的结局往往都是众叛亲离、身败名裂。因此,平常人要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才能不被私欲蒙蔽了双眼,因失去辨别能力而被贪欲伤害。

天下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不懂得珍惜现在的一切,过于追逐不应该要的东西,势必为自己招来灾祸和不幸。贪婪是一种顽疾,能令人忘却一切,甚至自己的人格。人们极易成为它的奴隶,欲望的永不满足不停地诱惑着人们追求最高的荣誉,然而过度追逐利益和名利,往往会使人迷失生活的方向。

唐朝有个诗人叫宋之问,他有一个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个年轻有为的诗人。

有一天,刘希夷做了一首诗,取名为《代白头吟》,他拿到宋之问家中想请舅舅指点一下。

当刘希夷读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情不自禁地连声称妙,连忙问刘希夷这首诗有没有给他人看过、

刘希夷告诉他自己刚刚做完,还没来得及拿给别人看。于是宋之问就对他说:“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话,着实是太妙了,如果别人还没有看过,就让给我吧。”

刘希夷对舅舅说道:“这两句话就像这首诗的眼睛,如果把它删掉,整首诗都没有味道了,这是万万不行的。”宋之问当时并没有说什么,只是非常不高兴。

等到了晚上的时候,宋之问睡不着觉,他翻来覆去只是念那两句诗。他在心里暗自琢磨,此诗一出世,就是千古绝唱,一定要想办法据为己有,于是便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刘希夷害死。

过了不久,宋之问因此事而获罪,他先是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这件事公布了以后,天下文人听了,没有不说痛快的。刘禹锡曾这样评价他的死:“宋之问实在该死,这是上天给他的报应。”

可见,在金钱、名誉和利益面前,可以尽显人性的高尚与卑劣,很多人无法在欲望面前保持理智,忍住金钱的诱惑,只有不为不正当的欲望所动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道德经人生七大定律(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4)

我们一旦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就会失去自由,沦为欲望的奴隶,这时非分的欲望便成了祸根,贪得无厌的人终会被所要的东西压垮。

所以说,凡事要适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在适当的时候,抛开自己的利益之心,用淡然的心态,去面对一些事情,该进则进,该退则退,那么这一切都会更好。

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如果只是跟随自己的欲望一味地前进,一定会有物极必反的那一天。到时候,因为自己的不知足,而陷入被动的局面,就会无法自拔。懂得适可而止,自然能走得更稳更长远。

《易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进入洞穴中,有不请自到的三位客人来,尊敬他们,最后会得到吉祥。

虽然说中途并不理想,但是终究不会有太大的损失。这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处于逆境的时候,选择以退为进,不要逞一时之勇,退下来我们就会获得良好的结果。

故此,老子劝导我们说:刚的反面是柔,唯有柔能够克刚;强的反面是弱,唯有弱能够胜强。太满就要溢,太尖就会断。将满的容器,就不要再添,已经很锋利的锐器,就不要再打磨。功遂身退,这是最好的保存自己的办法。

道德经人生七大定律(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5)

当然,老子不是让我们遁世深山,而是让我们有了功不居功,有了名不恃名。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我们的人性,也就是大道的自然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