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北伐94.

“泼张”张必先的“泼”字,以湖广沔阳话来解释,就是“勇猛,凶悍”的意思。

  既然说到陈友谅这个丞相级别的高官,焉能不重塑陈友谅同志的光辉形象呢?

  ——实在不能接受《明史》中对陈友谅的记录,也不能照搬《明太祖实录》里有关他的描绘和刻画。说实话,在民间传说里,陈友谅似乎有着比朱元璋更高的好评。别的不说,就说距离当年他控制的势力范围(湖广和江西)千里之遥的严州(今浙江建德地区)居然有自称为陈友谅余部的“九姓渔民”就是一个好例子。

  《明史》曰:“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友谅豪侈”。

  但,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了推崇他的主人公张无忌,不惜把陈友谅刻画成阴险奸诈之小人,并且深入人心!

  可叹!堂堂大汉皇帝陈友谅,就此成了个大坏蛋!

陈友谅的部下都有谁投奔朱元璋(陈友谅姿貌丰伟)(1)

陈友谅塑像

这绝对不是真相!

  《明太祖实录》的确刻画出陈友谅作为失败者应该具有的言行举止,不过,它还是比较客观地写下这么一句话:

  “(陈)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世业渔,姿貌丰伟。”

  陈友谅“姿貌丰伟”!

  朱元璋呢?《明太祖实录》里对他的描述是:“姿貌雄杰。”

  可见,明代官方修撰实录的那群史学家都认为:其实,陈友谅和他们的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是差不多的!谁能分辨“姿貌丰伟”和“姿貌雄杰”之间的差别?

  这里略微提及陈友谅二三事——

其一。

1357年,九月间,陈友谅亲征安庆,元守将余阙抵抗到底,誓死不降,三个多月后,安庆失守,余阙自杀报国,其家人、部将也纷纷自杀殉难。

  当时担任徐宋政权平章政事的陈友谅被余阙阖门死节感动了,慨叹之余,吩咐把这位元朝的忠臣厚葬。

  ——陈友谅也知道“忠臣”二字

其二。

1359年陈友谅的部将王奉国进攻信州地区,这是元军的地头。王奉国统兵十万重重围困信州,与守兵激战连场,遇上由衢州伯颜不花的斤带来的救援部队,于是又战了好几个月。

  陈友谅亲临战场,乔装改扮,深入敌后,去招徕宋濂入伙。

  当时宋濂躲避朱元璋的征召,离家出走,远赴衢州与信州交界的玉山县沙溪,在一位姓汪的朋友家避难,为朋友的子弟讲学授课。

  陈友谅化名为“陈三”,自称商人,带上两名童子,就出发了,很有点刘皇叔三顾草庐的味道。

  汪员外接待了这位陈三商人,听闻他们要拜访自己的西宾,连忙命人请宋先生过来一聚。

  以下,就是陈宋之会的经过了——

陈友谅的部下都有谁投奔朱元璋(陈友谅姿貌丰伟)(2)

宋濂画像

  宋景濂(宋濂字景濂)来到后,陈三一看,顿时心里有些愕然:怎么这个宋先生竟然是这个样子?真成老先生了?

  是的。这个时候的宋濂,已经五十岁了,新近有遭逢妹妹被金陵红巾军逼迫之死,偏偏这支军队竟然又派人来聘请自己去辅助他们,做宁越府学的五经师,不得已,他写了回函,婉言谢绝了王宗显的邀请,只身逃到玉山汪富户家避难。他在这里做了汪氏子侄的老师,汪员外对他不错,但是,毕竟寄人篱下,心中想起浦江老家,真有些悲怆。

  当下,双方见面行礼后,陈三自称来自江北,希望与宋先生以诗文酬唱。

  宋濂上下打量对方,心里发出一种奇妙的想法:怎么此君怎么看都不像是读书人?

  于是,他自谦一番,请陈三作诗。

  陈三毫不谦让,脱口吟道:

  垓下何人为解围,

  八千兵散意何如?

  帐前洒尽英雄泪,

  似悔当年不读书!

  宋濂一怔,这诗好生熟悉!

  陈三笑道:宋先生,这是你少年时期写的《读项羽本纪》之诗呢!

  宋濂想起来了,他笑道:正是拙作。

  陈三问:先生诗中似乎认为项羽之败,在于当年不读书么?

  宋濂点头。

  陈三笑道:可是,他的对手汉高祖也是个不读书的啊?两个都是不读书的人,在争天下,我认为读不读书并不是他失败的原因,先生以为如何呢?

  宋濂心想:这诗是我小时候写的,那时大概十四五岁,见解当然比不上如今眼前这位陈三了,于是他说:请阁下明示。

  陈三道:窃以为,项羽之败,在于韩信所言——妇人之仁!

  那边的汪员外也觉得陈三的见解颇有见地,禁不住细心聆听。

  陈三道:灭暴秦,项羽功盖天下,可是对付汉高祖和其他诸侯王,他就剩下妇人之仁了。若在鸿门宴会上,诛杀了高祖,哪还有敌手与他争天下?

  陈三站了起来,继续说:再如,他对韩信、陈平等人,既然不能重用,为什么不杀了?让他们都跑到汉高祖那边,做了自己的敌人!

  宋濂一怔:怎么都是杀?

  陈三再说:放着一个智囊范曾不用,反而信任自己的亲族叔侄,岂料这些亲族叔侄竟然已经做了汉高祖的奸细!

  他踱着步,说:与汉高祖争天下,不能单打独斗,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不能有妇人之仁的思想。宋先生,你以为如何?

  宋濂文才了得,作文颇为自负,自幼深受儒家经典学术,特别是宋代朱熹思想的影响,对陈三的言论不以为然,却也不便评论。

  宋濂就是这样的一个谦谦君子,多年后,洪武皇帝朱元璋曾对他评价,说他侍奉自己十九年,从来没有说过任何人的坏话。

陈友谅的部下都有谁投奔朱元璋(陈友谅姿貌丰伟)(3)

朱元璋蜡像

  当下,陈三的惊人之论,他即便不同意,也没有做出辩驳。

  而是微微笑,说道:陈先生说的是,高祖取胜在于用人,他们之争,与读不读书关系不大。

  陈三转过头来,笑道:取天下虽不在乎读不读书,但是治天下就要读书人了!

  宋濂心想:咦,此君来头不小,似乎不是来卖文会友呢!

  陈三说:宋先生曾撰文代薛收上表称颂秦王李世民平定窦建德、王世充,你说文学可以宣示国家的声威,传扬王业的伟绩,可见读书的确有其厉害之处。宋先生,我说得对吗?

  宋濂想:此君果真有备而来,恐怕连我的诗作文章都看了不少。

  他说:上古之时,仓颉发明文字而鬼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可是,如今乃乱世,元纲不振,各地豪杰纷争,四方混乱不堪,有志之士应思平乱勘定之策,展其雄才,逞其韬略,恢复太平世界。宋先生,何肯赐教于在下?

  笑罢,陈三又再蘸满浓墨,在宣纸上一挥而就,竟然一气呵成,洋洋洒洒,近两千余言,中间绝不停顿,更是没有一个半个的错别字,毫无涂改之处!

  宋濂、汪员外等人凑前观看,但见是篇赋文,笔力透纸背,字体如同龙飞凤舞一般!

  题目正是《龙虎风云会》!

  ——很可惜,陈三这篇赋文没有留存下来,仅有的片言只语,就是这么两三句:

  腾云龙翔于天,波澜壮阔兮呵斥鬼神;呼啸虎吼于林,雷霆霹雳兮怒怨百兽。

  陈三写完,搁笔大笑,口中自语其中的得意句子:

  笑屈子葬身汨罗而自缚其身,力挽狂澜焉,会英豪而自诩!悲项羽轻生乌江而怨天尤人,天生我才兮,宁居人之下乎!

  宋濂吃惊不小,此人岂是普通舞文浓墨辈?怎么来这里卖文谋生呢!

  忍不住,他脱口而出:足下之才,非濂所能及也!

  汪员外也赞不绝口,一边说:此乃百金之文!一边吩咐下人准备盛宴,要款待这位江北来的客人。

  陈三呵呵一笑,摆摆手,说:老员外,客气了!陈某此行,只想一会宋景濂先生,无需设宴。他转而对宋濂说:今日你我以文会友,请宋先生赐教惠文。

  宋濂连忙摇头说:足下高才,足下高才,宋某岂敢造次!

  陈三也不勉强,他说:宋先生,实不相瞒,陈某这次不远千里过江来会,并非为舞文弄墨之事,实欲与宋先生相结为知己好友!

  宋濂一听,连忙点头道:陈先生才高八斗,实非等闲之辈,宋某能与足下相识,乃平生幸事!

  陈三大笑,他说:景濂兄,未知可否参观参观兄台之芸窗书斋?

  宋濂说:说来惭愧,某之书房,乃汪员外之高阁啊。

  汪员外听闻陈三想参观自己的书房,就说:陈公学富五车,岂在意小人乡间斗室?聊聊无几之卷轴,实乃贻笑大方,不敢献芹!

  陈三微微笑道:书斋最能看出个人之品味,虽说是汪员外之高阁芸窗,难道不就是景濂兄台之书库么?

  汪员外推辞不过,便带着众人转过几道长廊,最后停在“省心轩”的门前。他说:此乃鄙人之乡间书斋,敬请陈先生不吝赐教。

  省心轩里,满是卷轴图书,陈三随便看看,都是些四书五经之类,便笑道:朝廷兴科举,此等经籍才有价值;若罢科举,如此书斋,可真就是可作“省心”之用矣!

  宋濂道:内省心者,在于格物修身也。

  汪员外也点头称是。

  陈三不再细看,他退出省心轩,对宋濂说:宋先生,莫要介怀,适才陈某作之诗文,非为此等也!

  他把前后置于囊中的一百二十金全部倒了出来,堆在几案上,他说:某实乃欲结识宋景濂先生也,请景濂兄、汪员外勿在意!

  汪员外、宋濂大为惊诧,连忙设宴留他,陈三拱手作揖,说:此行乃为一睹宋先生风采,陈某不便再打扰二位,就此告别!

  说罢,扬长而去!

陈友谅的部下都有谁投奔朱元璋(陈友谅姿貌丰伟)(4)

大明东海战船

  陈三,戏剧般出现于宋濂面前,又戏剧般消失在他的眼前!

  汪员外和宋濂目送陈三远去的身影,怎么也想不明白,好生纳闷:陈三到底是来干什么的?

  汪员外说:潜溪兄,你我二人莫非失礼于他了?

  宋濂点头道:也许。可能宋某未曾作文给他,故此……

  不若你我即刻去追他回来。

  汪员外建议。

  宋濂点头赞成,于是二人带着三五名家丁,急急忙忙追出村外。

  转过村前的山岗,就是玉溪河,他们一路追来,忽然看见玉溪河上排列着一大堆船只,这些船只不是一般的渔船、商船,不仅船体庞大,更重要的是,每只船上桅杆高耸,飘扬着无数旗帜,有些旗帜上写着斗大的“陈”字!

  再细看时,发现船上站着无数的士兵,个个盔明甲亮,武器闪耀!

  天!这是军船,战船!

  宋濂眼利,他看见陈三已经下了马,走在搭着岸边和战船之间的木板上。

  陈三已经看到他们了,只见他向宋濂这边挥着手,叫道:宋先生,某乃陈友谅也!今日我老陈去打天下,暂时用不着四书五经,等我平定天下,再来请你推行科举,挑选治国之人才!

  说罢,呵呵一笑,吩咐战船起航。

  陈友谅!

  徐宋红寇之平章政事!

  宋濂、汪员外以及其他的汪氏家丁,一个个目瞪口呆!

  原来,陈友谅一心想来邀请宋濂出山辅助他,做他的军事,可是临行前,他的幕僚黄昭对他说:目前我军急需懂得军事战略的军师人才,宋濂虽然文才了得,未必是我军急需。

  陈友谅笑道:黄先生,我老陈亲自去会他,若他是个老学究,我平定天下后再找他不迟。

  带着这个想法,陈友谅自称卖文会友,以诗文叫板宋濂,又察看了他的书斋,结果发现:宋濂就是个读书人,浙东文坛的领袖人物,还真没什么军事战斗见识,于是当场,陈友谅就放弃邀请宋濂出山了。

  ——如此爱才的大汉皇帝陈友谅怎么就在鄱阳湖之战兵败阵亡了呢?

陈友谅的部下都有谁投奔朱元璋(陈友谅姿貌丰伟)(5)

朱元璋训练水兵

  张必先没有参加鄱阳湖之战,作为大汉政权的丞相,他一辈子都不能原谅自己!

  为什么他没有参加鄱阳湖之战

  如果他参加了这场决定两大军事集团命运的生死决斗,他肯定不会让自己的主子输得那么惨!

  原因,两个字:矛盾!

  皇帝陈友谅决定孤注一掷,统兵六十万,空国出动,丞相张必先是一百个不赞成的。多次劝说无效后,他甚至动用自己“大舅子”的身份,搬出陈友谅的皇后张凤道出来。原来,张必先就是张凤道娘娘的堂哥!于是,这两兄妹不停地在皇帝身前身后劝说不要倾国出征,如同当年的刘备那样子,丞相诸葛亮劝阻不了他远征东吴,陈友谅也不听丞相张必先的劝阻,不听老婆大人的劝阻,一意孤行,他让太尉张定边为前锋,率领千船万舰赶去与朱元璋决斗!

  他还嫌弃“泼张”在眼前晃来晃去,一道旨令,让他到岳州练兵去了。

  “泼张”毕竟是丞相,他比较冷静地看待这次战争,眼看无法阻拦陈友谅东征,也只好配合主子的行动。在陈友谅出兵几日后,他以中书省丞相的钧旨,发出三道号令:

  第一道,着江西行省参知政事熊天瑞领赣州兵团配合皇帝东征,以陆军增援龙兴前线(注,龙兴是陈友谅集团的称呼,朱元璋集团把它改称洪都,即今天江西南昌)。

  第二道,中书省平章政事饶鼎臣自襄阳火速南下,配合主上东征,翦除龙兴西南的吉安敌军,减轻主上的龙兴战场的压力。

  第三道,中书省知行枢密院事蒋必先自黄州渡江,汇合主上陈友谅主力,一同讨伐龙兴城。

  他自己则在岳州(今湖南岳阳)招兵训练,不料,一个多月后,前线传来消息,说大汉皇帝在龙兴战场与贼人胶着,难以取胜。

  张必先心急如焚:怎能顿兵于坚城之下?当初圣上口口声声说,趁朱重八在安丰与张九四会战,难以顾及江西战场,此时出兵就是好时机,怎么如今在龙兴耗费了那么多时日?若然,朱重八放弃安丰战场,转而投兵于龙兴,圣上就危险了!

  他急问几路增援部队的情况,哨骑回复:饶鼎臣和蒋必先已经合兵,夺回了吉安。可是,熊天瑞竟然按兵观望!

  张必先大怒:“熊某不过乐工一个,岂敢如此抗命!”

  看来,日后一定要除了他!

  张必先如此想。

陈友谅的部下都有谁投奔朱元璋(陈友谅姿貌丰伟)(6)

鄱阳湖之战

  不过,当第二个消息也传来时,张必先懵了:鄱阳湖大战!朱元璋和他的主子决战多时,胜负未分!

  他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朱重八果真舍弃了安丰战场,领兵来救龙兴!

  本来,熊天瑞兵团真能调动,这时,他的兵团就应该出现在饶州或者抚州附近,与鄱阳湖的大汉王师来一个水陆配合,双方决战还真不知鹿死谁手的!

  可是,熊天瑞没有行动,而是悄悄地把一面镌刻着“司徒、平章军国重事”的大印盖在一张榜文上,吩咐手下把它张挂在赣州南门,向天下人宣告:他要南征广东!

  这是哪门子事?

  皇帝在鄱阳湖与敌寇周旋,抗命不上前线,反而自命为“司徒、平章军国重事”的熊天瑞却要南征广东?这不是分裂行为还是什么?

  张必先更加愤怒,把手头上的军队集结,加强训练,准备等他的圣上打完鄱阳湖之战后,他就主动请缨去征讨“叛将”熊天瑞。

  不过,他等来的第三个消息是:大汉政权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皇帝陈友谅中箭阵亡!

  这可是惊天动地的塌天大事!

  丞相张必先惊闻噩耗之时,以手拍打自己的心胸,嚎啕大哭,继而晕厥倒地!

  左右家人急忙救起他,张必先泪流满脸:为什么竟然是这么一个结局!

  大汉国,大汉朝,仅仅立国三年多!

  当初他、张定边陈荣三人誓死拥护的皇帝陈友谅已经成了古人!

  他第一件事要做的,马上调集全军,三军缟素,紧急赴援!

  赴援哪里?

  当然是国都武昌了!

  朱元璋怎么在鄱阳湖胜利后,止步不前呢?

  他必然会乘势攻打武昌,誓要消灭大汉残余力量!

  可是,他手中的兵马寥寥无几!清点来清点去,仅仅是那么可怜巴巴的七八千人!

  是啊,全国的武装部队几乎都被皇帝东征时带走了!鄱阳湖一战,就报销了几乎所有的大汉国数年以来辛辛苦苦积聚的军马钱粮!

陈友谅的部下都有谁投奔朱元璋(陈友谅姿貌丰伟)(7)

明代单兵火器

  鄱阳湖之战究竟死亡的军人有多少?

  一个多月后,朱元璋领兵继续西进时,再次经过鄱阳湖湖口,但见浮尸遍于大江,内心震撼,不禁悲戚敛容,说:此军人,皆为孤而死!

  吩咐众人营建祭台,祭祀战争亡灵,忙碌了好些日子。

  这就让凄风苦雨中的陈汉帝国稍微得了些缓冲时间,太尉张定边带着皇帝陈友谅的尸骸,奔回武昌,拥立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做了皇帝,刚刚做好各种防御措施,常遇春的马步舟师已经抵达武昌城下!

  这时,陈汉帝国的丞相张必先也带着那少得可怜的七八千兵马抵达离武昌城西南不足五十里的夜婆山!

  张必先不能忘记,即使他归降了朱元璋,他不能忘记,就在他带着军队抵达夜婆山时,他遇到了他自出娘胎以来最大的敌人——常遇春

  “泼张”有多“泼”?

  史书没有具体描述。可是,无论他有多“泼”,在常遇春面前都不值一提!

  这一场不能称之为战役的小小战斗,仅仅进行了几分钟!

  因为,常遇春率军扑来时,张必先的军士竟然一哄而散!

  没奈何,张必先只好也跑了。

  当然,“大汉国丞相”不可能就此消失!

  他好不容易重新集结了军队,更可怜的数字出来了:两千人!

  什么叫“树倒猢狲散”?

  这就是了。

  即便如此,张必先仍然领兵向武昌城进发——

  当他们来到距离武昌不足三十里的洪山时,他们又遇到敌军!

  这时,朱元璋已经称“吴王”,故此这支军队就叫“吴军”。

  稍稍接战,张必先部队再次溃散!

  他再次落荒而逃!

  不过,他真没走多远,仅仅是过了一个山岗,只是经过一棵千年银杏树下时,常遇春突然扑了出来——

  张必先多少个日日夜夜,都无法想清楚,他究竟是怎么样被常遇春如同老鹰抓小鸡那样生擒过去的!

  明明他手里还有武器,明明他的战马还没有疲累,明明他还在吆喝身后的战士要快些赶上,明明……

陈友谅的部下都有谁投奔朱元璋(陈友谅姿貌丰伟)(8)

常遇春画像

  在敌人面前,他低下了高贵的人头,张必先投降了!

  他不仅自己投降了朱元璋,还向武昌城头高呼张定边也投降!

  经过几个小时的讨论后,张定边带着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打开武昌城门,投降了朱元璋!

  朱元璋给张必先的待遇是中书省参知政事。

  当然,他的内心一直无法释怀,除了新主子下达的命令他坚决执行之外,张必先闭门不出,躲了起来,他不敢见小主公陈理,不敢见张定边,不敢见当年的所有同僚……

  他还不敢见新同僚!

  或许,他在自责:为什么不一死以报国!

  或许,他担心自己终有一天,会被新主子清算!

  奇怪的是,一天天过去,一年年过去,新主子没有动他一根头发!

  甚至,这次定西之战,他还领兵出来战斗!

  而且,他面对的敌人,就是传说中北国,也就是胡虏之国的末代英雄扩廓帖木儿!

  如今,他就在自己的面前!已经战斗了两场,现在已经到夜晚了,对方还来挑战!

  怎能不应战呢?出兵!张必先领一万步骑兵再次出现于扩廓帖木儿面前。

  彼此不足五十步!

  “张必先!”

  扩廓帖木儿喝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