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固有的观念里,父母教育孩子,最好理念相近、步调一致。

很可惜,爸妈对我和姐姐的家庭教育,向来南辕北辙。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成长为两个还算协调的人。

希望我的故事,可以让父母强行步调统一的执念松动那么一点点。

有些事情,并非绝对。

孩子更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在养育孩子上约束与自由)(1)

我出生在一个教育家庭。

爸爸是初中校长,妈妈是初中语文老师。

在妈妈的观念里,孩子要保持艰苦朴素。

这样,一方面惜物,另一方面也可以更专注于学习。

所以,妈妈很少给我和姐姐添置新衣。而且,她相信榜样的力量。

自我上小学起,她便一直给我讲一个得意门生孙同学的故事。

据妈妈说:

“人家不讲吃、不讲穿,时常衣服都穿烂了也不换,一门心思只顾学习。”

后来,孙同学考入一所名牌师范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老师。

巧合的是,孙同学后来成了我高中时期的老师。

这话,后面再提。

先说我爸,在爱美这件事上,他跟我妈颇有分歧。

那时学校里流行白色舞蹈鞋、健美裤,我和姐姐做梦都想拥有。屡次跟妈妈软磨硬泡无果后,我俩转攻爸爸。

于是,爸爸悄悄给我们买了。

为了避免与妈妈起争端,他先把东西放到舅舅那里,然后再让舅舅假装送给我们。

小学三年级时,爸爸去上海出差。

他花光兜里所有的钱,给我和姐姐每人买了两套衣服、鞋子。

时隔多年,我依然清晰记得衣服的花色、样式,那让我们美美地引领了一把时尚。

而在我和姐姐眼里,爸爸不仅仅是给我们买了两套衣服,更是让我们对小县城之外的世界产生了层层叠叠的想象。

孩子更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在养育孩子上约束与自由)(2)

图源: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剧照

可怜的爸爸,被妈妈好一通责备,说他惯孩子,让孩子滋生虚荣心。

但面对妈妈的指责,爸爸从不恼火,只是机智地转移话题:

“你就说实话,两个女儿穿上好不好看?

“小孩子嘛,不能让她们像咱小时候那样,非黑即灰,补丁摞补丁。”

孩子更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在养育孩子上约束与自由)(3)

那时候没有各种课后班、补习班,放学、放假就意味着彻底放飞。

假期里,学校会发几本寒暑假作业,通常开学时,老师是不检查的。

但妈妈认为,既然是作业,就必须完成。

于是,每到假期倒计时,我和姐姐就被强行圈在家里写作业。听着窗外小伙伴们最后的狂欢,我俩心里就跟长了草一样。

爸爸见了,拿走我俩的作业,跑到学校用半天时间帮我们写完了,又快又准确。

但,还是露馅了。

他也没想到,妈妈会那么认真地检查我们的作业。

他的笔迹出卖了我们。

于是,一场争吵再次在他们之间燃起。

妈妈说:

“亏你是搞教育的,你不知道这样会让她们越来越懒惰,而且你这是教她们弄虚作假。”

爸爸并不服气:

“别的孩子都在玩,她们就算写也是敷衍。再说了,老师不检查,就说明这份作业没那么必要。

“何必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呢?好好享受假期不好吗?”

妈妈愤怒了:

“既然叫作业,就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强调的是学习态度。”

因为教育理念的大相径庭,爸妈时常争得面红耳赤。

但我和姐姐并没有觉得,这种争吵会伤害到我们。相反,我们很清晰地感知到,爸爸妈妈是爱我们的。

而且,他们的爱是如此不同。

尽管我们内心更喜欢爸爸的纵容放养,但妈妈的严格,让我们知道凡事还是有边界的。

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争论,让我们很早就明白:

这世界上的事情,不是非对即错,非黑即白。

孩子更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在养育孩子上约束与自由)(4)

图源:电影《垫底辣妹》剧照

爸妈的教育争端,还发生在我们的阅读领域。

妈妈是语文老师,所以在她看来,我和姐姐的阅读就应该在她指定的范围内,比如《中小学生作文选》《少年文艺》《唐诗、宋词三百首》。

可爸爸认为,只要是书,就开卷有益。

于是,姐姐走武打路线,金庸、古龙、梁羽生……而我则默默着了言情的道,琼瑶、三毛、岑凯伦……

当然,我们除了课余时间看,最疯狂的时候,上课也在看。不仅看,还抄。

如此痴狂,不被老师抓包才怪。

爸妈知情后,态度那叫两极。

爸爸提醒我们:“上课是绝对不可以看的,一心不能二用。”

妈妈则在家里展开了禁书运动,除了她让我们读的书,其他一律没收。

爸爸觉得,只有广泛涉猎,有了见识,才有取舍。

而妈妈直接回怼:

“她们现在没有辨别能力,必须坚持严肃阅读,先培养阅读品味。否则,很容易被闲书引入歧途。”

可是,那些被书吊起来的胃口怎么可能说收就收呢。

我们把或租或借来的书放在同学家里,一有时间,便如饥似渴地读。

在这件事情上,妈妈的态度是围追堵截;爸爸则充当暗哨,不时给我们提供书源或租书资金。

那时候,我们觉得妈妈好烦、好古板。但我们从不公然跟她对抗,因为我们知道,爸爸永远站在我们这一边。

孩子更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在养育孩子上约束与自由)(5)

图源:电影《小孩不笨》剧照

他的信任、开明,让我们对妈妈的严厉管束没那么逆反。

相反,因为顾忌妈妈的态度,我们的选择更加理性节制。

所以,我从不觉得父母教育理念的不同会造成孩子的分裂。

在爸妈身上,我和姐姐反而看到了人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孩子更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在养育孩子上约束与自由)(6)

我和姐姐因为有这样的爸妈,而成了两个特别有主见的女孩。

在我初中时,发生了一件至今还被同学津津乐道的故事。

上初一没多久,学校出台新规:女生一律留五号头。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凭什么?

于是,伙同班里另外两个女生,去找校长理论。

校长,就是我爸。

我去了就声明,这不是我们父女间的谈话,而是学生和校长间的。

然后,就反对全体女生留五号头展开了慷慨激昂的演讲。

大意就是,留五号头,是校方出于整齐划一的需要,而不是女生的个人审美。但,头发长在自己身上,我们拥有或长或短的个性化需求,这应该被尊重。

从没听说哪个女生没有考入高中,是被发型影响的。而一个不接受学生有自己个性和审美的学校,是狭隘的、粗暴的……

然后,校长把书记、教导主任和各班班主任都叫了过来,让大家听听我们的意见。

妈妈当时是初二的班主任,赫然在列。

我一边激动地陈述着自己的观点,一边用余光扫了几眼妈妈。

如果眼神可以当武器,那我已经被她枪毙好几次了。

可想而知,那天回到家里,我接受的是妈妈怎样的狂风暴雨。

她说我无法无天,说我爱出风头,并让我写3000字的检讨,不深刻就别吃别睡……

面对这样的批评,我一点没服软。

她说一句,我怼一句,直到爸爸回来,妈妈的炮火立马掉头:

“都是你平时惯的,今天自食其果了吧。她居然公开跟你叫板,当着全校老师的面,真是出息啊!

“我教了这么多年书,就没见过这样的学生……”

爸爸不以为然:

“她反对的是女生留同样的发型,这叫对事不对人,我没觉得这是跟谁叫板。

“就算叫板,她今天说得有理有据,我也没觉得丢脸。反而,我觉得我女儿的口才与思辨能力都不错,令人刮目相看。”

这下,妈妈彻底火了。

前三年、后五年的事情全翻了出来,说爸爸是溺爱加讨好型家长。

见妈妈真动怒了,爸爸一声不吭,默默跑到厨房去做饭了。

孩子更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在养育孩子上约束与自由)(7)

图源:电视剧《少年派》剧照

这就是我的爸妈。

他们的教育理念不同,但不会因为这种不同而让战争扩大化,也从不让家庭教育成为夫妻感情、亲子关系的杀手。

那一次,经校方讨论决定,不再要求女生留整齐划一的五号头。

当爸爸站在升旗台上宣布这个决定时,全校欢呼。

时隔多年,这件事依然饱受当事人的争议。

有人觉得爸爸太过宠溺孩子,因为自己的孩子营私;有人则觉得,那是学校对学生真正的接纳与尊重。

而我,每每想起这件事,怀念的却是我与爸爸在他办公室里的那场对峙,怀念的是爸妈说的那番悄悄话。

我未来人生中的很多选择,都因为那一次勇气的试水而与众不同。

孩子更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在养育孩子上约束与自由)(8)

高考报志愿时,妈妈给我两个选择:要么考师范,要么学金融。

她说:“这是最适合女生的职业。”

但是,我默默地把所有志愿都填了“新闻专业”,且极具个性地在“是否服从调剂专业”一栏,选择了“不服从”。

这件事,只有爸爸知道。

他说:

“你比爸爸当年优秀,爸爸在你这个年纪时,根本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而且,敢于不服从的人生,再苦再难都不会后悔,好样的。”

可想而知,大学录取通知书到家时,妈妈有多愤怒。

然后,我给她讲了一件事。

她当年的得意门生,那个从小被我们当作学习榜样的孙同学,后来在我上高中时,成为我隔壁班的数学老师。

我终于见到了榜样本人,但只能说大跌眼镜。

他似乎不怎么洗头,头发永远打着绺贴在头皮上。常年穿一套黑西服加白衬衫,衬衫不知道多久才洗一次,领口一片油亮。

每次从他身边经过,都会有一股可疑的味道飘过来。

他换一次衣服,全班同学会鼓掌起哄。

这就是妈妈一直跟我们津津乐道,让我们看齐的榜样。

那天,我给妈妈还原了她最得意的学生的现状后,问她:

“如果我事事都听你的,弄不好现在也成为他那样了,你愿意吗?”

妈妈不服气:“我教了这么多年的学生,就从没见过像你这么不听话的。”

我也不服气:“小狗听话,像你这种控制欲特别强的妈妈,就适合养宠物。”

妈妈说了一句:

“我控制欲强有什么用,抵不过你有一个好爸爸呀。只要是我反对的,他都支持,好人都让他当了。”

无辜背锅的爸爸嘿嘿一笑:

“李老师批评得对,这也是我最欣赏李老师的地方。

“虽然对孩子有控制欲,但从不固执己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于是,一场争端就此搁置。

孩子更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在养育孩子上约束与自由)(9)

图源:电影《天才少女》剧照

上大学时,爸妈写的家书风格简直不要差异太大。

妈妈的信,通篇都是说教:

要好好学习,知识就是武器;要勤俭节约,不要谈恋爱,不要爱慕虚荣……

爸爸呢,会说学习固然重要,但恋爱何尝不是一种学习?旅行也是。

他会背着妈妈再给我一些生活费,让我学吉他、跟同学假期出去旅游……

我在成年之后,尤其是自己当了妈妈之后,慢慢体会到:

父母的爱是如此配方齐全。

妈妈的严苛,我和姐姐虽然一直在反抗,但其实,她的束缚也为我们设置了一道防线:凡事不逾矩。

而爸爸的宽宥,让我们一直因为被尊重、接纳而事事平和、自洽内驱。即便是在人生困境中,也拥有最大限度的勇气和自由。

孩子更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在养育孩子上约束与自由)(10)

大学毕业后,我如愿当了一名记者。

而后又在纸媒开始式微以及爱人重病时,选择了自负盈亏的自由职业。

这在当时,是一个极不可思议的选择。

妈妈数落我:“你名牌大学毕业,现在成了无业游民,说出去多丢人。”

我对她说:

“妈,那种动辄压五六个月工资,靠着拨款施舍到退休的日子,我过不了,我的尊严和生命都受不了。”

爸爸呢,一如继往地支持:

“爱拼才会赢。人活一世,就为了混到退休多没出息,时间和尊严永远是最宝贵的……”

只不过,爸爸没说:“万一失败了,我养你。”

是的,爸爸从来不说这样的话。

他宠溺我们,但他厌恶“巨婴”,他觉得那是对教育和孩子最大的侮辱。

如今,靠着自身的努力,我慢慢走出最艰难的时光,万事向好。

直到此时,妈妈每次说起我经历的坎坷,都是满满的心疼。

她不再年轻,泪窝极浅,她会说:

“明明可以不用那么辛苦,非得选一条最难的路。”

可爸爸不这么认为,他说:

“人这一生,所有人的终点都是死亡。如果不经历点挫折,不走点不寻常路,那真的是虚度光阴。”

爸爸说这话时,妈妈甚至哭出声:

“这是亲爹说出来的话吗?难道孩子不是你亲生的吗?哪个为人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帆风顺……”

爸爸说:

“你活了大半辈子还看不出来吗?这世上哪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只有认怂躺平,或者不服输的人生。

“我的女儿,必须乘风破浪……”

然后,又是一场谁也说服不了谁的辩论。

那场面,又好笑,又好玩。

爸妈的诉求与境界,从来都不在一个频道上。

当我人到中年,才渐渐明白: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他们虽然南辕北辙,但最宝贵的是,他们争的不是个人的面子与输赢。

最终能够让他们坚持与妥协的,从来都是孩子的身心健康与愉悦。

他们是真的爱孩子,远远超过爱面子。

最有意思的是我姐。

在武侠小说里泡大的她,小时候天天跟我讲,长大以后要四海为家。

结果呢,高考填报志愿时,她选择了师范院校。

她说,想成为一个像爸爸那样最懂孩子的老师。

结果,工作后的她,一半像妈妈,严厉、苛刻,一半像爸爸,活跃、开明。

学生们是这么形容她的:

“上学时,你常常让我们爱恨交加;毕业后,你却是我们怀念最深的老师。”

和父母变成了同行,姐姐对爸妈也有自己的总结:

“他们的教育理念虽然不同,但他们不私心、不泄愤、不甩锅。他们其实是最佳搭档,是一对值得敬重的父母。”

姐姐的话,我深以为然。

孩子更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在养育孩子上约束与自由)(11)

图源:电影《天才少女》剧照

写出我们家的故事,其实也是为当下鸡娃焦虑、夫妻之间因各种教育分歧导致情感破裂的情况,提供一种个人视角。

同样作为一个母亲,我慢慢从爸妈那里体会到:

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约束与自由、批评与赏识、严苛与宽松,从来都不矛盾。

根本的矛盾在于,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你的目的是出于爱,还是出于想赢?是为了立威,还是为了引导?你是想成为指南针,还是想成为指挥棒?

关于家庭教育,我们一边学习一边进步。

孩子更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在养育孩子上约束与自由)(12)

作者:刘小念,一个写故事的手艺人,也是一个二胎妈妈,专写婚姻内外那些事儿。关注写故事的刘小念,回复“目录”,可阅读她写的所有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