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袓父,凭借自己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早在20世纪中期,已是白洋淀家喻户晓的富人。当时外祖父家里开有银号,并且经营着一家染化厂。

相传由传教士将桑籽藏在竹杖之中(爱好启蒙于外祖父留下的海黄擀面杖)(1)

时事有变,后来银号被国家改成了银行,染化厂也被收购成了国有,是如今的天津染化八厂前身。外祖父便一下子从阔佬儿变得一无所有,一家人跟着过穷困潦倒的日子。在青黄不接之时,唯一让人感到吃惊的是,那款黄花梨秤杆子,居然成了家中永恒的财富。

我十二岁那年,外祖父正好过七十大寿。逢寿宴,中国人都讲究个“实九虚十”的习俗,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外祖父家更是如此。我和母亲在寿宴的头天上午就去了外祖父家给他拜寿。因为和外祖父家离的很近,前后院只隔着一条胡同,没几分钟就到了。他家境虽不及以前殷实,但毕竟仍是个体面人,礼数自然不可少,我叩首祝寿,席间祝愿外祖父寿比南山松。外祖父为人讲究,也以礼物相赠,说道:“现在家里不比之前,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了,送你什么呢?就把这杆秤送给你吧。”我接过来,递给了坐在一旁的母亲。看着母亲手里拿着的这款称重之物,我当时想到是:送秤杆和秤砣是外祖父家没落的象征,外祖父家值钱的东西已所剩无已,更不用说金银首饰类了。到了第二天,又稍稍待了待客,及傍晚宾客都散去,我和母亲带着外祖父送给的礼物也离去。

相传由传教士将桑籽藏在竹杖之中(爱好启蒙于外祖父留下的海黄擀面杖)(2)

自这杆秤拿到家中,至今也没有发挥它称量的作用。当时太穷,家里没有擀面条的工具,父亲就把它做成了擀面杖,粗头的做成了大的擀面杖,细头的做成了小的擀面杖。就这样,时间一年一年的过去了,就在十几年前,偶尔的一次机会,让回收老家具的人看了看家中的这款擀面杖,他说愿掏1000元钱来回收。我一听,心悬了起来,心想能卖到那么贵吗?于是,我有空找来鉴定木头的专家,让他给鉴定。鉴定结果是:这款秤杆的材质是降香黄檀的,从此以后,家里再也不用它来擀面条,而是把它盛放在小木盒里,珍藏了起来。不过我心里一直寻思着把它改造成什么?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一家熟悉的红木店里卖手串,闲聊时征求朋友的意见,说我想把家中的那把擀面杖做成一串大的佛珠,朋友说改了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没多大收藏价值了。之后我也没再重提加工的想法。后来,我成了家,家里慢慢富裕起来,我似乎遗传了外祖父从商的基因,当上了某塑料公司的董事长,每当给朋友讲起家中用黄花梨擀面杖擀面条的经历时,朋友都会开玩笑地说:“当初你们家中擀出的面条都是‘金条’呀!”

一件物品,一旦懂得了它的珍贵,人才会想着去拥有。在我的生命里,因有这样一款被做成擀面杖的秤杆,受其价值影响,才收藏有很多红木家具。这做成擀面杖的秤杆,就是让我懂得红木家具有收藏价值的启蒙老师。

(此文为作者原创,严禁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