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品饮武夷岩茶的朋友们,一定对“香、清、甘、活”这四个字不陌生。

这是对武夷岩茶精髓的一种概括性描述。

“香、清、甘、活”之说,首见于清代——梁章钜的文章(曾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

梁晚年曾几度游历武夷山。一次夜宿天游观,与静参羽士谈茶事。

静参把武夷茶分为四等:

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

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

再等而上之,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

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

于是,香清甘活这四个字从此成为了武夷岩茶的一个代名词。

而且,在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梁章钜对武夷岩茶的等级有明确的定义。

那么,这四个字“香、清、甘、活”,如果用理工科的思维,应该如何去理解?

以下的理解,完全是我个人的体会,肯定有理解不透的地方,欢迎各位资深的老茶客,以及高手批评指点,苗工对于这种善意的批评完全接受。

今日说茶之开篇(苗工说茶第一百六十八篇)(1)

武夷岩茶的核心工序——做青 图片来源网络

首先说“香”:香气是岩茶的一个明显特征,由于茶树的品种不同,造就了每个岩茶品种的特征香气不同,这就是谓之“品种香”。

而工艺香,也在“香”这个字的包含范围内,根据做青程度的不同,焙火的时间长短,火功的高低,岩茶所散发出的焦糖香、熟果香、清花香、坚果香等,属于工艺香的范畴。

岩茶的三香:品种香、工艺香、山场香(地域香)。

“香、清、甘、活”的“香”包括了前两种香气。

今日说茶之开篇(苗工说茶第一百六十八篇)(2)

花香双姝——黄观音和瑞香

其次说“清”:岩茶的外观要紧结、色泽要乌褐油润,冲泡出的汤色要清澈,无论金黄、橙黄,汤色不能浑浊。“清”一字代表着干茶的外观、汤色的外观。

今日说茶之开篇(苗工说茶第一百六十八篇)(3)

今日说茶之开篇(苗工说茶第一百六十八篇)(4)

兰韵水仙的汤色——清澈透亮

再次说“甘”:甘甜、回甘这些词汇,是茶叶品鉴时常用的专业名词术语。一款质量优良的岩茶,应该有回甘,入口即能品尝出甘甜感。

那么,甘是因为茶汤中的什么物质所控制的呢?应该是可溶性的糖类。

并且,可溶性的糖类物质,在做青过程中,还有可能转化为香气成分,为岩茶的香气增加正向贡献。

最后说“活”:活这个字,对于很多刚刚接触岩茶的朋友,很难理解。

不得不说,能够体会到“活”这个字的含义,应该至少是老茶客的级别了。

我对于“活”字的个人理解,有两个层级。

第一层级,即是岩茶的叶底经过反复冲泡,最终呈现出肥厚软亮的状态。

第二层级,即是岩茶的“山场香”,也就是岩茶茶树生长环境对茶叶内部的微量元素的影响,进而体现在茶汤带给人的一种体感。

实际这两种层级的关系是递进式的,茶叶经过繁复工序,依旧能够体现出肥厚软亮,具有活力的叶底,实际茶青的内含物质是一定要足够支撑茶青经得起工艺的“涅槃”——做青,揉捻,焙火等等。

今日说茶之开篇(苗工说茶第一百六十八篇)(5)

今日说茶之开篇(苗工说茶第一百六十八篇)(6)

慧苑坑水仙的叶底——鲜活

而关于“活”一字,更深一步的理解,我认为应该是在工艺制作过程中,茶青内含物质经过化学物理变化,形成的最终生成物和各种过程产物,都比较均衡,这样的结果会使得岩茶无论在后期的存放中,各种产物的进一步转化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新茶直接品饮的人体感受,提供了物质基础。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武夷岩茶的“香、清、甘、活”四个字的判断和理解。

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

苗工,结构设计工程师,对好茶有执念,故通过此公众号与各位茶友沟通交流。

茶友交流:苗工说茶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