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1)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2)

你一定无法想象,国际市场上在售的吉他,七分之一都产自贵州省遵义市的一个小县城。

在大山深处的正安县,和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吉他,竟然连接在了一起。

巍巍娄山雄踞,滚滚芙蓉争流。正安县位于遵义东北部,在大娄山脉东麓、芙蓉江上游,素有“黔北门户”之称。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3)

正安被称为“黔北门户”,处在重庆“1小时经济圈”和“黔中产业带”结合部,是长江上游和乌江干流的生态屏障和重点开发区域。

如今的正安,是中国吉他之乡,年产销吉他600余万把,产值超60亿元。正安吉他,已占据全国产销额的五分之一、全球的七分之一,是全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最集聚的吉他生产基地。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4)

01

300娘子军下番禺

吉他作为西洋乐器,如何成为了正安县的支柱产业?一切还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安“300娘子军下番禺”说起。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5)

300娘子军的合照 图源/今贵州

当时的正安县总人口48万,人均只有0.8亩地,地少人多,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同时期,千里之外的广东番禺却遇上了“用工荒”。因为改革开放后,沿海城市工业迅速发展,工厂迅速增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

1985年,正安县副书记李国士到番禺挂职。发现当地劳动力紧缺的情况后,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正安的富余劳动力输送到番禺来打工。

这个想法得到了正安县领导的赞同。紧接着,广东番禺县和贵州正安县达成协议,由正安向番禺输出300名女青年做合同工,开创了贵州有组织劳务输出的先河。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6)

图源/今贵州

这在当时,没有先例。这个跨省输出劳动力的创举,在贵州和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7)

1987年,“300名正安娘子军”向番禹出发,他们进入了服装厂、玩具厂、乐器厂,从这时起,就有正安人学起了制作吉他。

但很快,新问题出现了。沿海炎热潮湿的生活环境、饮食不同、语言不通,再加上技术不熟练,收入低,部分女工坚持不下去,偷偷溜回了家。

两三个月后,留在番禺的娘子军只剩三分之一。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8)

带队干部把相关情况写成材料反映上去,层层上报到了贵州省委办公厅。随即,正安县委派出工作组赶赴番禺,解决问题。

一个月后,留下来的112名女工技术熟练了,工资也大幅提高。最高的有400多元,最低也有100多元。而当年的带队干部工资也才65.5元。

一些偷偷返乡的女工也要求重返番禺,自此越来越多的正安人如潮水般涌往沿海地区,正安劳务输出的发展就此步入正轨。

劳务经济,让正安尝到了甜头。2005年,正安外出务工农民汇回的资金就有4.5亿元,是整个正安地方财政收入的6倍左右。

老乡带老乡,像滚雪球一样,进入吉他制造行业的正安人越来越多。2012年,整个县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0多万人,占全县人口的1/3,其中就有5万多人在制作吉他。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9)

一个穷困山区,就这样与吉他建立了联系,为吉他彻底改变正安山区人们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02

贫困山谷传出吉他之音

但长期的劳务输出,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正安贫困落后的状况。

2007年,正安县政府决定 “引凤还巢”,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招商企业前来投资。

但没有一家企业愿意到正安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投资。尽管正安县政府领导亲自带队招商小组,先后往广东等沿海地区跑了三四十次,拜访了上百家企业,仍旧一无所获。

但通过调研,招商人员惊讶地发现,正安在外从事吉他制造的农民工竟然有5.4万人。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10)

摄影/陈科

这个事实让县政府清晰了思路,决定在正安发展吉他产业,引回从事吉他行业的老板和务工人员。

大公司不愿意来,正安县把目光转向了规模小一些的企业,盯上了当时公司正处于成长期的郑传玖。

郑传玖,也是90年代正安外出劳务大军中的一员。他来到广州,从制作吉他干起。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11)

郑传玖 图源/今贵州

2006年,郑传玖和几个同在乐器行业打工的老乡聊天。这群正安老乡,有的懂技术、有的搞管理、有的跑市场,在郑传玖的提议下,决定合伙开办吉他厂。

到2012年时,郑传玖和哥哥郑传祥,以及20多个正安同乡们创办的广州神曲乐器有限公司,每月的吉他订单量已经超过了上万把,工人扩张到了200多名。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12)

县委书记亲自登门拜访郑传玖,有故乡情结的他被县政府招商的热情深深打动。

尽管当时的正安县交通闭塞、物流成本高、吉他产业没有上下游、没有任何配套,是全省倒数第二的贫困县,郑传玖还是下决心搬了一条生产线回来。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13)

三十多年前输出的劳动力开始从沿海回到家乡。2013年,郑传玖带着60多名外出务工的正安人,从广东回到了正安,创办了遵义神曲乐器公司,成为正安吉他产业发展的开端。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14)

摄影/魏族

虽然在正安生产吉他的木材需要进口,但是这里政府主导抱团发展,土地成本低廉,又有充足的劳动力,还是坚定了郑传玖的决心。

3年减免地税、10年免租金。正安县一边释放优惠政策,一边在五年间投入了一百多亿资金,建起了正安国际吉他产业园区。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15)

当时的郑传玖意识到,光靠自己一家企业是做不成产业的,必须抱团发展。他一次次联系广州的老朋友,介绍正安发展的前景。

在郑传玖的积极引荐下,塞维尼亚乐器、华成乐器等吉他制造企业相继落户正安吉他产业园。之后来自福建、香港、台湾及澳大利亚的企业也纷纷入驻,正安的吉他产业越做越大。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16)

现在,89家企业聚集成了产业。正安吉他产业年产吉他600多万把,产值超过65亿元,从单一的生产吉他发展到现在的销售、物流、培训、箱包等,已经形成了闭合的产业链。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17)

靠给园区内的吉他厂发货,有两家快递公司从全省排名倒数做到了全省前三名。以前请也请不来的企业,现在排着队到正安工业园区申请厂房。超过1.4万正安人在这里找到工作,将近7000人靠吉他稳定脱贫。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18)

连马云都点赞正安吉他,在“双11”网购节中创造了两小时销售7000把的神奇纪录。中央电视台播放的43集电视连续剧《吉他兄弟》,也正是以郑传玖兄弟为原型。

正安用8年时间,无中生有,打造了全国乃至全球最集聚、最规范、最大的吉他生产基地,成为“中国吉他制造之乡”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19)

03

弹响世界

吉他的国际化属性,注定让正安吉他走向世界舞台。

在郑传玖带着吉他生产线回到正安的同一年,上海开始了对遵义市的对口帮扶,这对正安吉他产业的发展意味着什么?没错,市场。

吉他的销路得到了有效的拓展。2018年,单销往上海的吉他就有12000多把。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20)

摄影/黄良

另一方面,借助上海国际化展会的平台,正安吉他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2018年的上海国际乐器展上,正安吉他签约订单42万把,销售额超过2亿元。

每年,70%的正安吉他销往了世界各地,包括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等几十个国家,占到了亚洲市场的20%,美国市场的30%,巴西市场的40%,正安成为名副其实的吉他“世界工厂”。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21)

正安吉他,不仅让正安县彻底脱贫,还登上了纽约时报广场的屏幕,让世界听到了贵州的声音。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22)

目前,正安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吉他生产基地,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吉他代加工厂。世界10大知名吉他品牌,就有芬达、依斑娜、雅马哈等6个品牌在这里代工生产。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23)

工人拿着巴西古典吉他的模具 摄影/刘满堂

但代工的利润微薄,不够稳定,定价权完全掌握在国外品牌手中。正安出厂价格1000元的国际一线品牌吉他,从海外转一圈,卖回国内售价能超过1万元。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24)

摄影/王印

正安人逐渐意识到,打造自主的民族吉他品牌才是长久之策。在神曲和郑传玖的带动下,正安县吉他产业园区开始全力打造自主品牌,改变吉他单一的代工订单模式。

园区里建起了大师工作室,引入了国内外几十个高水平制作大师,研发出了20多个“高端定制”的自主品牌,单价可以卖到几万甚至10万多。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25)

摄影/王印

拥有吉他广场、吉他学校、吉他博物馆、吉他酒店,世界上最好的玻纤音乐厅,最大的吉他展厅……正安还准备举办世界级的吉他展、吉他音乐节。

不满足于吉他制造之乡,正安未来的目标是吉他之乡,世界音乐之城。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26)

摄影/唐其

在上海的支持和推动下,2018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次做客正安;

正安他广场上的吉他弹唱歌手,经常能见到外国人的身影;

吉他园区里的制作大师来自德国和瑞典;

几乎每家企业都有一支外国乐队,在全球吉他展会上宣传出口的正安吉他……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27)

过去,吉他于正安而言,是以产业创造脱贫奇迹的象征;如今,吉他凭借其国际化的属性,正在拉近正安乃至贵州与世界的距离。

超级乡村研究所

正安县综合评分:

贵州吉他(贵州这个偏僻山村)(28)

你给正安县打几星?

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参考资料:

《贵州正安: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奋斗故事》

《看新华社访“正安吉他”!》

《正安已成中国重要的吉他生产基地》

《贵州正安:大山里的吉他卖到全世界,年产值达四亿元》

《贵州正安:吉他奏响发展“神曲”》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