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入白刃,就是徒手夺取砍刀与枪矛。

这是传统武术界的一项技艺,理论上,可行,招式还很多。

若有人一刀当头砍来,或以枪矛直向胸膛刺入时。

我移步闪过,或截其执刀手腕,绞其手臂关节,以夺其刀。

中外铠甲防御力对比 铠甲与武艺杂谈(1)

或侧身避其锋刃,反手抓住其枪矛之杆,顺其刺入之势一拉,这叫“顺手牵羊。“敌刹不住来势,必踉跄前扑,然后,我以肘击其胸肋,一举夺枪并制敌。

这样的表演,挺多的。但表演终归是表演,与现实之间,差距还是很大的。

中外铠甲防御力对比 铠甲与武艺杂谈(2)

俗话说:“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因为刀枪砍刺过来,那是要命的。所以,畏惧白刃,乃人之天性。

真要遇上了有敌人提着二三尺长的锋利尖刀,朝你猛扑而来时。

人之第一反应,就是不可抗拒的恐惧。此刻,哪还看得清敌人刀锋的来路,或还想得起如何闪避,与如何夺械与反击的方法?

一惊之下,立即转身而逃的,还是属于心理素质强大的,能立即反应,并迅速跳开,脱离危险距离。

胆小的,慌得腿软,腿一软,身体就发僵,连跑也忘了,就眼睁睁看到,刀子触碰上了自己身体...。

这就叫作:“到厮打时,忘了拿法!”

真打起来时,尤其古代战场上,从来就没有什么精妙招式。

所以,真能做到空手入白刃的,历来就像大熊猫一样的稀少罕见。

戚继光在练兵时,训诫士卒们说:

这就是冷兵器战争时代,一个身经百战的领兵将军的经验之谈。语见其著作《纪效新书》。

倭国武风重,倭人武士自幼即练刀,倭刀凶猛迅捷。

中外铠甲防御力对比 铠甲与武艺杂谈(3)

刀真那么好夺,戚继光也没必要大费脑筋去发明狼筅了

中外铠甲防御力对比 铠甲与武艺杂谈(4)

冷兵器时代,绝大多数所谓武林高手,真正上战场搏命厮杀时,实际主要还是靠坚固的铠甲。铠甲的重要性,远在武艺之上。

枪矛如林、白刃横飞的千人对战,武艺的作用,远没有铠甲大。

若无有重铠护身,在敌人枪矛攒刺,乱刀齐下时,武林高手的一身本事,在惊慌之下,立即就只剩下了二分。此时与普通悍卒比,真也强不到哪儿去。

《三国志.钟会传》钟会与姜维谋逆事败,乱兵杀入辕门,仓促之下,素以武勇蓍称蜀汉上将军姜维,率左右与乱兵交战,杀五六人,力尽而亡。

为何会这样?

就因为仓促之下,姜维与左右卫士们,都没有作好战斗准备。来不及披重铠,结战阵,战斗力就打了个三折。所以,姜维能杀三五人,再力尽身亡,已属武艺超群。

冷兵器战争时,凡组织突击队陷阵冲杀,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人人披挂双层重铠。

这就是铠甲在冷兵器时代的重要性。

所以,古代的法律,你若练成一身绝世武艺,只要有表现的机会,朝廷会重赏你。

而如果,你胆敢私藏铠甲,那就对不起,这是形同“谋逆”重罪,轻则杀头,重则诛灭满门。

中外铠甲防御力对比 铠甲与武艺杂谈(5)

十八般武艺,以射为先。凡能用射击解决的,决不会弃弓弩不用,而贴上去玩白刃格斗。

万余步骑对百余人,那怎么打?

绝不是后人想像中的战斗模式,万余人不顾伤亡的全军冲锋。要那样打的话,曹操真要完蛋了。

史书上记载的战斗展开方式是:

古代打仗就是这样打的,先各自射击,以箭雨对箭雨。所以,曹操得以由许诸护着脱身。

就如同现代战争的火力压制。在压制住对方火力之前,明智的指挥员,决不会强令士兵冒着弹雨冲锋的。

这就是弓弩的威力,所以射技,能居十八般武艺之首。

历朝的名将猛士,绝大多数人,战斗都是要靠射技,还有就是铠甲。

离开了弓弩与铠甲,真正能在白刃格斗中以一当十,所向披糜的,真不多。

中外铠甲防御力对比 铠甲与武艺杂谈(6)

当然,江湖传说中的绝世异人,那是很多的,但传说往往是假的多。就如同当代许多大师,传的神乎其神,到真打时,让人两拳就干翻了。

能在白刃格斗中以一当十的,不多。而能在真打实杀中,做到空手入白刃的,那就更少之又少。

但少之又少,不代表一定没有,初唐大将军尉迟敬德,就是十万分之一的一个。

中外铠甲防御力对比 铠甲与武艺杂谈(7)

能让惜墨如金的史官,在为其作列传时,费笔墨去写他武艺详细的,二千年来也没有几人。尉迟敬德,算是其中之一。

这是真的能空手入白刃,果然不愧为门神!

能把武艺写得如此详细,《二十四史》上,真也没有几个。只是,这是极少数中的少数。门神,也不是普通人所能当得了的。

中外铠甲防御力对比 铠甲与武艺杂谈(8)

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