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此前热播的电视剧《山河月明》之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卸下兵权的信国公汤和大步流星向宫外走去,明太祖朱元璋站在奉天殿前的月台上,一脸不舍地看着老兄弟逐渐远去的背影。

此时汤和彷佛感受到了背后朱元璋灼热的目光,脚步为之一滞,似乎有那么一丝回心转意的念头。然而仅仅片刻犹豫,汤和双手过顶向奉天殿方向抱了个拳,算是和老兄弟的正式告别。两人心里都很清楚,此一去,双方再无相见之日。

汤和既是和朱元璋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又是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后唯一善终的首封公爵和军中大佬。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位资格老、关系硬的风云人物,在大明开国之初为何没能获封公爵?

朱元璋手下大将汤和是怎么死的(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1)

汤和剧照

朱元璋的领路人

汤和,生于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按《明史》的说法,汤和“与太祖同里闬”,和朱元璋是一条巷子里光屁股长大的小伙伴。由于年岁较长(汤和比朱元璋大两岁),汤和从小就是孩子王,史书上说他“部勒群儿”,想来彼时的老朱也是跟在他后面的小屁孩之一。

元末天下大乱,定远人郭子兴以红巾军的名义在濠州起兵反元。时年27岁的汤和立刻领着本家子弟十余人投身义军,从郭子兴身边的小校做起,一路攻宿州,取九湾,克定远,凭借战功进封千户。发达以后的汤千户想起他的小伙伴朱元璋,于是派人去龙兴寺送信让他出山。从日后老朱亲自写的《皇陵碑》内容来看,他老人家一开始还不打算去投军,只是汤和来信消息泄露后无可奈何而已。

已而既归,仍复业於觉皇,住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初起汝颖,次及凤阳之南厢。未几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 。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详,傍有觉者,将欲声扬。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御制皇陵碑》

朱元璋手下大将汤和是怎么死的(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2)

汤和、朱元璋、李善长剧照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汤和作为领路人,朱元璋一直待在龙兴寺内做和尚,真的能活过元末乱世吗?如果没有汤和作为领路人,朱元璋就算到郭子兴那边投军,就能成为大帅的身边亲卫吗?

是金子总会发光,朱元璋依靠自己的努力和一部分的运气,在此后几年时间里迅速崭露头角,不但成为了郭子兴的干女婿,官职也超过了领路人汤和。对于朱元璋这位冉冉升起的义军新星,不少老资格其实瞧不上眼,平时处处给予掣肘。然而汤和很有眼力见,他给予了朱元璋雪中送炭般的支持,此举奠定了他日后善终的基础。

甲午,上攻和州,时同列犹顾望异同。独和毅然以所领兵从上击陈野先,败之。追至赤帝坝,中伤而还。—《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

朱元璋手下大将汤和是怎么死的(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3)

汤和与朱元璋剧照

大明开国第一侯爵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朱元璋率军渡过长江,挺进江南。元军随即调集大军,对被义军占领的太平府发起全面反扑。太平府之战,让老朱在江南站稳了脚跟,而汤和即是此战的最大功臣之一。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朱元璋率军攻下集庆,改其名为金陵(今江苏南京)。此后的朱元璋集团以金陵为中心向外扩散,开始积聚力量准备问鼎天下。此时元廷在北方一面对抗韩宋红巾军,一面自身内乱不止,朱元璋集团最大的威胁一个是东面的张士诚,一个是西面的陈友谅。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三月,徐达率军攻克常州。常州毗邻张士诚政权,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朱元璋命汤和为江南行枢密院实授枢密院同佥,率军坐镇常州严防张士诚进犯。汤和在常州一守就是七年,《明史》称赞其“防御严密,敌莫能窥”。《实录》则多次记录了汤和与张士诚所部作战时的胜绩:

丁亥,张士诚兵寇常州,守将汤和击败之。擒卒千余人,获船四十余艘、马三千余匹。—《明太祖实录卷七》

朱元璋手下大将汤和是怎么死的(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4)

耿炳文剧照

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明初的守城大师是长兴侯耿炳文,被某本畅销书评价为只擅长防守不擅长进攻。其实大明开国之际,擅长守城的并不止耿炳文一人,镇守江阴十年的吴良算一个,镇守常州七年的汤和自然也算一个。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春正月,朱元璋进封吴王,随即自开中书省。当年三月,汤和升任从一品平章政事,成为朱元璋集团中首屈一指的人物。顺便提一句,日后名列开国六公爵之一的邓愈,此时不过是从二品的参知政事。

当年年底,汤和率大军救援长兴,与耿炳文里应外合,大破张士诚之弟张士信。随即他又跟着大将军徐达一起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拿下了张士诚。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年底,龙凤政权皇帝韩林儿在赶赴金陵途中溺水而亡,朱元璋改明年年号为吴元年,正式为称帝做准备。吴元年(公元1367年)十月,汤和出任从一品的左御史大夫。

然而长期守城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野战能力的下降,这一点在汤和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打老对手张士诚还凑合,对付其他人就有些吃力了。实事求是地说,朱元璋为了提拔汤和可谓动足了脑筋。

当时被认为是地狱级难度的北伐副本,老朱交给了徐达和常遇春。而对于盘踞浙江的方国珍,朱元璋先是派出悍将朱亮祖对其主力进行扫荡之后,才让汤和出山去摘桃子。结果方国珍果然是在汤和的军门投降,估计也让朱亮祖在心里直骂街。

辛亥,方国珍及其弟国珉率所部谒见汤和于军门。得其步卒九千二百人,水军一万四千三百人,官吏六百五十人,马一百九十匹,海舟四百二十艘、粮一十五万一千九百石,他物称是。—《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八上》

朱元璋手下大将汤和是怎么死的(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5)

方国珍画像

方国珍投降之后,紧接着轮到了福建的陈友定。为了保护汤和,朱元璋让大将胡廷美从邵武、建阳一带发动攻势,将陈友定的主力全部吸引到西线。此时水师大将廖永忠从海路直奔福州,登陆之后迅速扫平了陈友定的老巢延平。这一次汤和虽说是主帅,但他和廖永忠的水师一起行动,用脚趾头也能想象主要功劳是谁的。

可能是朱元璋也觉得这样明着让汤和去抢功劳实在有点不地道,而且接连拿下方国珍和陈友定两大军阀,已经给老伙计的履历上加了重重一笔,于是便留汤和坐镇福建,让廖永忠自己挂帅去平定两广。

结果廖永忠在两广打得得心应手,汤和在福建却被陈友定余部闹了个手忙脚乱,史称“八郡复叛,重劳师旅”。老朱一气之下打发汤和去明州(今浙江宁波)督造海船,调自己亲外甥李文忠去福建收拾残局。

己酉,上谓侍臣章溢曰:“福建诸郡已平,但小寨未下。近遣汤和往明州造海舟,运粮北饷。吾欲令李文忠继往,必全获也。”溢力赞之,即日命文忠总兵往福建。—《明太祖实录卷三十》

朱元璋手下大将汤和是怎么死的(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6)

王保保剧照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月,为了彻底摆平王保保,明军再次大举北伐。本次明军出动了全部精锐,徐达出任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这份名单反映了此时诸将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也是日后封爵的依据。

当年十一月明军大获全胜之后班师,朱元璋随即在京师大封功臣。这一次共册封公爵六位,北伐五位主将之中,徐达封魏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冯胜封宋国公、邓愈封卫国公。另外两个位置,老朱一个给了李善长(封韩国公),另一个给了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封郑国公)。至于汤和则被封为中山侯,在二十八位侯爵中排名第一。

没能成为开国公爵,对于汤和来说自然非常失望。但是我们不得不说,汤和在南征和北伐中的表现,实在是缺乏亮点,不要说和徐达、李文忠、冯胜相比,即使和公爵中排名垫底的邓愈比,也是稳落下风。但以汤和的资历和功劳,放在第一侯爵的位置却足以震慑其他心怀不满的武勋们。谁要不服,不妨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有没有资格排在汤和的前面。

结语:洪武三年的这次大封功臣,基本上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用朱元璋自己的话说:“凡今爵赏次第皆朕所自定,至公而无私”,诚不为过。但是老朱一直希望汤和能够进封公爵,此后几年又给了他好几次机会。

第一次是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大举讨伐四川明夏政权之际。当时明军兵分两路,中山侯汤和率领江夏侯周德兴、德庆侯廖永忠、营阳侯杨璟、都督佥事叶升等人由瞿塘趋重庆。颍川侯傅友德率领济宁侯顾时、都督佥事何文辉等人由秦陇趋成都。两路大军兵强马壮,战斗力爆表。而大夏国开国太祖明玉珍已死,嗣皇帝明升年幼,夏军根本就不是明军的对手。

按朱元璋的设想,汤和跟着廖永忠的水师入川,肯定比傅友德走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要容易。这要是逼降了明升,自然可以顺理成章进封汤和为公爵。但是傅友德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汤和一行还在瞿塘关前面看风景。

朱元璋手下大将汤和是怎么死的(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7)

朱元璋与汤和剧照

这真是烂泥扶不上墙,老朱气得写信给汤和大骂他“何怯之甚也”?最终还是热心助人的小帮手廖永忠给力,一路杀到重庆,逼得明升“全城纳款”。无奈明升想投降,廖永忠因为汤和没有到,还不肯接受。四天后汤和姗姗来迟,明升这才如愿以偿表演了一出“面缚衔璧”的投降大戏。大军班师之后老朱看到汤和就来气,这老伙计实在是太拉胯,白白地辜负了自己一片苦心。

尔,朕旧人。自濠、梁相从,军功不细,宜爵尔为公。缘功过不相掩,封尔为第一侯爵。今又不能自奋而使他将得上功,朕甚为尔惜之。—《明太祖实录卷七十》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十一月,卫国公邓愈去世,年仅41岁。老朱回头看看已经53岁的汤和,再想起40岁去世的常遇春,不由得打了个寒颤。啥也别说了,等不了了,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正月,中山侯汤和进封信国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