颬(hā)

这个字用得太少了,以至于在汉字简化的时候都没有把其中的“風”变成“风”。但兴化人确实一直没有丢掉这个字,口语中是常常提到它的。这个字在普通话中读xiā,兴化人读hā,其实它最早就应该读hā,兴化人读的是古音。泰州话中的“下”、“虾”、“夏”都有这个特点,大家不难理解。

这个字有两个义项,兴化人至今都用得到。

兴化方言我爱你怎么说(兴化方言天太冷)(1)

“颬”字一解是张口吐气的样子。汉朝张衡的《西都赋》中有:“含利颬颬,化为仙车。”句中的“含利”是一种神兽。明代刘基的《九叹》中有:“虎豹颬颬兮,为喜为瞋。”用古音读两例中的“颬颬”,就是张口吐气,既有动作,又有声音。需要指出的是,“颬颬”与“哈气”相比,应该是有区别的,“哈”在字典里确实也有“张口呼气”的意思,但“颬颬”的幅度、力度都甚于“哈气”。我们常说的“哈气”就是轻轻吐出一口气,如,在眼镜片上哈上一口气,再用布仔细擦一擦。

兴化人用这个义项常造的句子是:天气真冷,他被冻得颬颬的。一个人行走在旷野的小路上,天空中飘着鹅毛般的大雪,刮着凌厉的朔风,阵阵严寒直往他骨头里钻。终于到家了,他浑身瑟缩着,一边跺着脚,一边搓着手。他鼻头发红,脸色发青,大口地吐着热气,仿佛是吐出浓浓的雾来。这个人的吐气是急促的、不由自主的、发出声音的,这种行为就是“颬颬的”,这三个字飘拂着一股嗖嗖的凉意,会让人禁不住打起寒噤来。我们如果把这几个字写成“哈哈的”,那就会造成那个人被冻得大笑的歧义,不妥,不妥。

兴化方言我爱你怎么说(兴化方言天太冷)(2)

“颬”字的另一个解释是“风声”。刘半农的《呜呼三月一十八》中有诗句:“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颬颬。”兴化人用这个字时也是模拟风声,经常说的话就是:外面风颬颬的。夜深人静时,天色突变,外面的风一阵紧过一阵,不一会就如同千军万马呼啸而来。树叶哗哗,电线呜呜,门窗嘎嘎,惊鸟吱吱。从梦中醒来的人满耳都是风声,“颬颬”的风声。“颬颬”之风肯定是猛烈的风,是呼呼作响的风,是让人心绪不宁的风,说不定还是带有破坏性的风。这样的风用来“颬颬”描写,真是很贴切的,字面上就是大风滚滚,让人如闻其声。如果我们把“颬颬”换成“哈哈”,那岂不是说风在大笑吗?

兴化方言中的发音有许多都是从千年时光里流传下来的,但有一些字我们不会写,有一些字我们写错了,可叹。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