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竹子的人生道理(晨读竹子的另一个生命)(1)

资料图片

竹子,是一个村庄的生命。

那一丛丛屹立在村口或山坡的竹子,疏影横斜,苍苍郁郁,像守护村庄的仙子,以超凡的风韵,舒展出清新脱俗的日子。

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竹子筠色润贞,四季青翠,被文人骚客视为知己。一千多年前的晋朝,王羲之在会稽山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茂林修竹”给了一群雅士“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的美好情趣。

竹子可以附庸风雅,更是烟火人生的伴侣。它在山林里喝露水,也在村庄里吃尘土。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竹子。吃竹笋、睡竹凉席、坐竹凳子、用竹筷子。村庄里的老人们,还喜欢用竹篮子拎菜,用竹蒸笼做窝窝头。正如苏东坡所言:“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苏东坡也许没有想到,竹子还把藏在地底的根,以最美的姿态呈现给世人。赋予竹根新历程的,正是竹雕艺人。

出色的竹雕艺人是竹根的知音,他们每年都选择冬季去山区采集竹根。隆冬腊月,天气干冷,竹子进入了冬眠,生长迅速减弱,养分和水分都集中到了根蔸。此时的竹根,质地坚韧,密度达到最高,打磨后光洁度最好。

毛竹根在地底蔓延,像八爪鱼向四面八方拓展领地。艺人们挥起开山锄,小心翼翼地挖掘,尽量不损坏竹的根须,哪怕是一根。这样的挖掘,不仅仅需要力气,更要心明眼亮,细致耐心。待挖掘成功,艺人们要细细除去竹根表皮和须根上的泥沙污垢,使其显示出竹纤维的天然纹理。

洗净后的竹根,要放进大锅里蒸煮。此时,让人想起以前的木地板,为防止变形,都要在锅里煮开。买了毛巾,不少人会煮一煮再用,一来杀菌,二来提高使用寿命。蒸煮好的竹根,要放在太阳下暴晒。晒透后,再放进库房保存。保存个5年以上,竹根的优劣就显现出来了。选出理想的,没有虫眼的,浸泡到水中。半个月后,竹根部的纤维会发软,艺人们就可以拉开架势,施艺走刀了。

竹根雕受材料的局限性很大,竹根都是圆筒形的团块,中间空心,壁厚有限,周围又长着密密的须毛,形体结构单调,给立体形象的雕琢带来一定的制约。艺人们在创作的时候,需要因材制宜,根据材料本身的自然属性进行构思。这有点像绘画,像写作,要考虑素材的运用、主题的凸显,落笔之前,务必胸中有丘壑,绝对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高超的艺人们还会把漫画、泥塑等各类艺术涵养融入到作品中,更好地显示作品的材质美感,达到一种和谐圆润的美。

东阳木雕平面浮雕技法对竹雕有着较大的影响。东阳的竹雕艺人们往往从木雕起步,他们对竹当歌,投刀为笔,灵活运用圆雕透雕平雕技法,尽情雕琢心中的宇宙,展现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感知,抒写竹子一样坚韧而清丽的人生。

竹雕艺人用双手说话,把自己心底的话通过一双手传递给竹根。曾见过一件竹根雕作品《天趣》,雕刻了一棵大白菜,四只蜗牛和二十多只青蛙,巧妙地将创作立意和造型技巧融合在竹材中。艺人理性地把握了“工与艺”“虚与实”“自然与人工”的辩证关系,将竹根部“肉”多的部分雕出大白菜的厚实感,并雕上或大或小、或远或近的青蛙和蜗牛,而敞开的部分恰好留白,有的像虫眼,有的像破损的叶片在和田园对话。整件作品融入了平雕、圆雕、透雕等技法,以丰富的层次,呈现出野趣。看到这件作品,脑海中闪现的,就是小时候的田野。田野是每个在乡村长大的人心中柔软的存在,也是城市人的向往,而竹根雕以艺术的面貌再现了这份温润的美好。

一物一匠心。竹根雕的创作在于“走心”。竹雕艺人们的双手承载着慧心,如水一般流淌在竹根上,以丰富的段落或细节,不断制造出传说和神奇。这是一种意境,更是生命的缔造。

竹根雕,是竹子的另一个生命。

非遗小贴士:东阳竹根雕系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