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睡觉大多离不开枕头。对于枕头,古人尤其讲究,单看名称,就要比现代的枕头多出不少门道来。
据史料记载,皇帝用的枕头,多以金丝为面,上等软玉镶框,雍容华贵,乃称“玉枕”;富足人家多以苏绸为面料,内置精选棉花,呈方形,俗称“帛枕”或“方枕”;大家闰秀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闺楼学学刺绣,练练诗画,闲时自然不忘在枕头上做做文章。据说大家闰秀幼时在枕头上绣之以凤,以楠木为框,称之为“楠枕”。
古时两情相悦、赠送相好情人也多为鸳鸯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穿过后花园,红娘护送崔莺莺相会张生,手里就抱着个“鸳鸯枕”。《西厢记》写道:“鸳鸯枕翡翠衾,羞答答不肯把头抬……”
婚嫁迎娶,有“结发共枕席”的诗话。这里的枕即指“鸳鸯枕”。枕绣鸳鸯,意思是同心同意、至死不分。昔日女子出阁时,会带上自己绣的“鸳鸯枕”到夫家。
与《洛神赋》相伴而生的爱情故事,同样有个重要的道具一一枕头。传说,三国时曹植与风华绝代的甄氏互相爱慕,情投意合。然而,甄氏乃曹植兄长魏文帝曹丕的妃子,这种感情既悖伦违理,又得于魏文帝的权势,二人终未敢越雷池半步。结果甄氏相思成疾,抑郁而终,成为《洛神斌》中洛神的原型。据《昭明文选》记载,曹丕将甄氏生前用过的玉镂金帯枕送给了曹植,“植见之,不觉泣。”抱着枕头梦见甄氏,“欢情交集”。虽然人神殊途,但枕上留香,可谓最浪漫的千古爱情传说之一。
据传诸葛亮在隆中睡觉时用一个石枕。此枕长一尺二寸,高九寸。诸葛亮出山后就把枕头留在了隆中。多年后,有人清掏六角井时得到了这个枕头。
却说襄阳有个贪官,听说这个枕头是个宝,于是就派人把这个枕头抢走。当晚枕着睡觉,第二天起床,眼睛肿了,嘴和舌头都烂了,痛得他三天三夜未曾合眼。到第四天夜里,好不容易闭上眼,却见一个青衣小童来到床前说:“有人叫你,跟我来。”他身不由已,只觉得轻飘飘地进入一座大殿,抬头一看,只见诸葛亮坐在上面。贪官扑通跪下说:“下官给武侯磕头!”
只见诸葛亮轻摇羽扇,微闭慧眼,口中喃喃道:“当官以不贪为宝,你丢了这个宝,去贪那个宝,心一贪,眼就红,一红就肿。见宝心贪,眉间就有愧色,愧色集于眉间,眉间就痛。人有贪心,只因心术不正。心术不正,则邪气四起,舌为心之苗,所以你嘴舌都烂。只要去掉一个贪字,不医就好。”说到这儿,诸葛亮收起鹅毛扇对书童说:“送他回去吧。”童子上前轻轻一推,这贪官只觉得一股凉风吹来,一定神,发现自己仍睡在床上,原来是做了一个梦。
梦醒后,当官的前思后想,才明白这是诸葛亮托梦教诲自己,于是又把枕头还给了掏井人。没过三天,他的病就好了。
雁北盛产荞麦,家家户户都用荞麦皮枕头。我的表哥,出差不管去哪,行李箱里一定装着荞麦皮枕头。出国也不例外,不然就闹失眠。有次去某地开会,五星级宾馆,羽绒枕头头枕下去,脑袋立马陷进去。由于不适应此物,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得安眠。凌晨时分给总台打电话,问人家有荞麦皮枕头吗?回答,没有!折腾一宿,天已经亮了。表哥后来跟我说,那是枕头吗,那不是枕头,是个棉花包。陷在里头脑袋热焐焐的,就像置于炉坑,睡得我汗爬流水,噩梦连连。
羽绒枕通常是使用动物腹部的绒毛作为填充物, 由于羽绒是一种动物性蛋白质纤维,保温性高,且羽绒球状纤维上密布千万个三角形的细小气孔,能随气温变化而收缩膨胀,产生调温功能,可吸收人体散发流动的热气,隔绝外界冷空气的入侵,因此羽绒枕的保温性强于散热性。
窃以为,只有身处北欧丹麦、瑞典、芬兰、冰岛的人,脑袋才需要保温,你说吃莜面山药蛋长大的雁北人,脑袋需要保温吗?
所以表哥吃一堑长一智,以后每次出差,总要随身携带一个荞麦皮枕头,虽然鼓鼓囊囊的,带着实在太不方便,但是没办法呀。
现在市面上的枕头,种类繁多,眼花缭乱,填充物五花八门。化纤枕乳胶枕,时间一久,压成一个死片子,要赶着在有大太阳的天气里拿出去暴晒,还要用棍子一遍一遍使劲抽打,直至它再次蓬松起来。真费劲。
许多人都知道荞麦皮枕头有很多好处;但很多人却不知道里面装的究竟是荞麦皮还是荞麦壳。对于雁北口语来说,荞麦皮与荞麦壳是一码事。我们平时说的荞麦皮枕头,其实是荞麦壳枕头,由于长辈们一代一代口口相传,到现在大家都习惯叫成荞麦皮枕头。
荞麦壳呈棱形,不是一片一片的,荞麦壳透气性和韧性,流动性要比荞麦皮好很多。由于荞麦壳韧性很好,所以能保持长时间完整不碎。而荞麦皮由于是一片一片的,透气性、流动性都比较差,所以韧性也相对较差,用手一搓很容易碎掉。
荞麦壳与荞麦皮的区分标准是:压碎了的荞麦壳叫荞麦皮。雁北人一般把成壳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荞麦壳称做荞麦壳,而荞麦皮则指成壳率百分之八十以下的荞麦壳。
综上所述,荞麦皮与荞麦壳并无本质的区别,都是荞麦籽的外表皮。但荞麦壳与荞麦皮作为枕头填充物时存在着质量好坏的区别。市场上大部分荞麦枕头实际上用的是荞麦皮填充,而不是荞麦壳,这样虽然经济,可是透气性就差很多,荞麦壳用内蒙一种三角形出口级的才最好,干净卫生,不容易碎而且透气最好。
荞麦还分为苦荞麦和甜荞麦。如果用来填充枕头,甜荞麦壳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且软硬适中,味道清新独特,做枕可长久保持头部清爽。苦荞麦壳虽然强度高、不易碎,但透气性要差好多,稍带味道也不如甜荞麦壳,所以要比甜荞麦壳便宜好多。
雁北的荞麦壳枕头,蓬松适度,坚韧且不易碎。相对于化纤、羽绒、乳胶填充物的枕头,不会由于头部的施压而塌陷,能够支撑人的颈椎和头部整个晚上而不变形。而且,荞麦壳枕头透气散热性好,可以让你在睡眠时头部颈部保持干爽。即便枕头和颈部头部长时间接触,也不会感觉闷热。同时,荞麦壳枕头可塑性强,你可以很方便地调整荞麦壳枕头的形状高低,来适应你的颈部和头部曲线。为您带来更舒适的睡眠。
荞麦壳枕头的使用期可以长达十年之久。而其他材质枕芯的枕头一般只能使用二三年。因荞麦皮本身吸水性较好,遇水会泡发,如果用水洗是一场大灾难。一个荞麦皮枕芯倒出来泡水后,能放满家里正常大小的五个盆子。所以切勿将荞麦皮用水洗,此举既费力又会影响后续枕头的舒适程度。
正确的方法是:找一个筛子,将枕芯中的荞麦皮逐量倒出过滤一遍,灰尘杂物会通过这一步过滤掉大半,然后放到阳光下暴晒即可。只要荞麦壳不是很碎,就可以一直使用下去。
真正要洗的是内胆,一般家用的内胆都是棉布的,时间久了容易脏,直接清洗即可。个人建议在平时使用时多套一层枕套或者多垫一层枕巾,勤洗勤换,省去很多麻烦。
在雁北的丧葬风俗里,最显见的就是摔盆、打碗和烧枕头了。“摔盆”,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这个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也叫“吉祥盆”。这个仪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是关系非常近的人,如果无儿无孙,而不得不由别人来摔盆,这一仪式就会使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变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摔盆讲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
为什么要摔盆?说法不一。流传较广的说法是:阴间有位“王妈妈”,要强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汤”,使其神智迷糊,以至不能超生。儿子准备这一有孔的瓦盆,可使“迷魂汤”漏掉,并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误饮。还有的人说,人生不免要浪费一些水,如果阎王爷罚喝脏水时,用这个带孔的瓦盆去舀,可使脏水漏掉。还有说法是将众人烧给亡者的纸钱通过大地送入“地府”。
“打碗”,即在起殡时将亡人生前用过的碗摔碎;送殡的队伍走后,还要把死人枕过的枕头撕开烧掉。古时,人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吃和睡。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好像也就是吃和睡。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打碗和烧枕头就有了“因恐惧亡灵而断其后路”的意义。意思是,你既然走了,就别再回来了。再回来也没你吃的没你睡的了。
在整个丧葬过程中,有好多细节都是由于“亡灵恐惧”而讲究起来的,便形成了一定的习俗。
还有一种解释是,人死后烧枕头这种习俗,为的是让死者的东西消失,避免活着的人睹物思人,过度悲伤,影响身体健康!再者,人过世了,到阴间也需要休息,所以把枕头烧了,让他带入阴间好安息。这也是人们对死者的一种寄托和思念。
姥姥因为是基督徒,她起殡时,家人没有烧她的枕头。一个月后五舅突然对孩子们说:“奇怪了,你奶奶死了才一个月,昨晚我竟然梦到她和我说话了。”
表哥问他:“奶奶说啥了?”五舅说:“你奶奶问,我一直枕的那个枕头呢,也给我送来。这边的枕头我枕着不习惯。”
姥姥上的是天堂,上帝的使者多为欧洲人,那里的羽绒枕头姥姥自然枕不惯。后来五舅把姥姥的荞麦皮枕头拿出去烧了,自此,姥姥再也没有托梦来。
各人各脾气,丈母娘嫁女婿。姥爷年轻时家穷,创业时住在破庙里,睡觉时头枕几块土坯。到后来虽然发家致富,但脑袋已适应硬物,因此他的枕头里装的是荞麦仁。
民国十八年,五舅家已断粮好几天。正饿的恓惶时,五舅突然想起姥爷留下的荞麦仁枕头。翻箱倒柜地拾翻出来。发现那些荞麦仁虽然已经十几年了,竟然完好如初。五舅如大旱之年望云霓,将荞麦仁枕头置于炕中央,他与五妗妗牵头,带领一群孩子一起向荞麦仁枕头顶礼膜拜。五舅的脑门磕得炕板子“砰砰”作响,直叩至面如土色,眉颅骨上出血才起身。后来这个枕头救了五舅一家人的命,五舅至死不忘父亲的恩情。
受此启发,我大前年在内蒙古军区福利社,花三百多元买了一个真皮高档公文包。我多次与愚妻说,忽一日粮食接不上时,用小刀切割成块,搁在搪瓷缸子里煮,也可以救命。虽为戏谈,但万一真的有这一天呢!世上的事谁能说得清?(作者 韩丽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