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7月29日,晴到多云,34℃

据报道,由于台风“桑达”外围影响,上海今日气温下降到高温线以下。上海今年的高温,我这辈子首次遇到,上一次虽然也遇到40度以上,但是绝对温度不及今年,且时间未有如此之长。

晨起,服高血压药,后出酒店大门往东走,绕到酒店后门,进入夏阳湖景区,开始由另外一个角度拍照片。昨晚,我查网络,才知道“夏阳湖”是为了纪念两位商人:据说明末清初江苏淮阴地区大量难民逃难到如今上海西郊地区,开荒种地搭棚定居。难民中有夏姓和杨姓两位异姓兄弟到此定居,为经营黄沙的商人打工。后来这个地方就叫黄沙浜村。五十年代,夏杨两家和村民们对黄沙浜进行整治,开挖“水龙沟”,救出“落井田”;筑牢护圩堤,最后,黄沙浜变成了米粮仓。后来这里的居民为了纪念这两位兄弟,把村名改成“夏阳”(“杨”与“阳”同音)。现在,这里成为招商引资的好地方,这正应了一句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突然想到:“那么,前人作孽,结果是什么呢?”

上海青浦旅游攻略(青浦三日游下)(1)

我沿着湖边小路,边拍照,边往南走去,经过“春晓桥”,往西走,再走入暗红色的健身道,看到有一位老人拿大毛笔沾水在地上练字,全神贯注,(见图),抬头望湖边,有一位年轻人在垂钓,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上海青浦旅游攻略(青浦三日游下)(2)

想到今年以来,自己总是愤愤不平之气填满胸中,不禁哑然失笑。

上海青浦旅游攻略(青浦三日游下)(3)

不一会儿,就来到昨天看到的“山”字形的高高的楼,此时才知道,这楼就是著名的青浦图书馆(见图),于是,我即刻拍照发朋友圈,并附上留言:

今日晨,绕宾馆后门出,经青浦图书馆,生“过屠门大嚼”之感,沿健步小道走,见老者习字,少者垂钓,任世间纷纷扰扰,我自恬然,生歆羡之心。忽有两语涌出:何来清风屠酷热,难得利帚扫妖氛。

上海青浦旅游攻略(青浦三日游下)(4)

朋友孙新留言:自有清风屠酷热,难得利帚扫妖氛。

“山脚洞人”(王尚文)留言:“忽然涌出两语”,好!尤其上句之“屠”,众人同愿也。

这些像廋语一样的话,也只有我们这些老朋友懂。我想若干年以后,如果孙女问我这些话究竟讲的是什么?我该怎么回答呢?

早晨兜一圈,共走了三千五百步许。回酒店时,天源还没有起来,我催她起来,一起吃早餐。过去吃自助餐,都是我给她先拿好东西,现在她都不需要我帮忙了。她依然西餐——面包、黄油,蛋糕、荷包蛋、香肠等;而小豆则是一碗面条加一些蔬菜;麦兜则是土豆饼,香肠,边看手机边吃。不知为什么,我喜欢吃的“培根”、蘑菇,他们都不太喜欢。我把她吃早餐的样子拍照,传给她父母。

上海青浦旅游攻略(青浦三日游下)(5)

早餐后,麦兜和小豆分别做自己的功课,孙女却在自己房间看电视。我也懒得叫她做功课了,出来玩,还没有尽兴,就要回去了,做什么功课呀。

九点钟,我又带他们去游泳。小豆,一个人游得开开心心。可是我家孙女却只能摸着池壁,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眼看着孙女马上要学会了,但就是胆小,不敢离开游泳池的壁边,我把她推出去也没有用,旁边一位老人带着孙子学游泳,也鼓励孙女,“不要怕,胆子大一点!”可是她就是不敢。这时,一位管泳池的教练对我说,“她没有安全感,没有教练恐怕一时还学不会。”我想,也许是的。但是,我小时候在农村的河浜里,就是自己学会的呀。

无奈,时间到了十点一刻,我只得让他们上岸。唉,这一耽搁,又不知道到哪一天呢?

在整理行李时,孙女把她自己的东西全放到她的小箱子里,我俩也相互叮嘱“不要忘了东西”。我把昨晚放房间冰箱里的三个盒子拿出来,一盒蛋糕、一盒水果,一盒是烤羊排与鸡翅,准备在大堂办退房手续时,如果有人想吃东西,可以分享。

我们在楼梯过道等他们两家时,打扫房间的阿姨向我招了招手,原来她发现了我们的手机充电器没有拿,我赶忙走过去,向她道谢。

十一点半,三家集中到大堂去,决定不在酒店吃中饭了,我问他们谁要吃昨晚的食品,只有三姐夫和孙女各吃了一块羊排。其他人都归心似箭了。

我们的车,是儿子网约的,先送大姐到广东路山东路口,然后,再送我们到儿子家。在车上时,孙女美美地睡了一觉。我则突然想起了宋代张耒《入伏后一日》里的诗句:“蓬茅有佳处,亦足慰人心”,只不过“蓬茅”两字当改成“桃源”,但是“源”字又是个阳平声……正当我胡思乱想时,车已经下高架,大姐下去后,约两点半许,到家。

他们两家也来“已到家,孩子们正在吃东西。”

青浦三日游,感触很深的是很多青浦人仍然保持着纯朴的心。有几件事让我记住了:

例如,他们待人热情。进出大门时,门卫很热情。并不是指开门迎客,而是有问必答,特别的检查“码”——(我最厌恶的事)时,帮助我们一起弄,他们告诉我:小孩子不一定要扫码的,只要不出酒店大范围,你们可以在酒店前后带小孩玩。这样,我可以比较自由地进进出出了。

我平生最恨的是被人盘问。特别是一个戴了红袖章的陌生人来查我,会令我想到电影里1933年的德国,和我亲历的1966年的中国。莫名其妙地有一种恐惧感。还好,我从未在地铁里遇到过这样的事。两年前,疫情初发时,我经常会与那些要量我体温的人吵架,我常常想到:“凭什么我要被那些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呼幺喝六地检查?”后来想想,如今世道就是如此的——没文化的指挥有文化的,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了。两年过去了,特别是经历了四五两个月,我也快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每次乖乖做核酸,偶然还同那些“大白”打招。他们一定觉得:“这位老先生怎么和善起来了?”

每天吃早餐晚餐时,进出餐厅,门口值班的几位服务员非常热情,总是笑脸相迎,不像以前有些地方,总是要再三盘查:“什么房间的,几个人?”好像我们是来混吃饭的一样,人未进,胃口已倒了。晚餐吃不完,还可以提供盒子打包。要咖啡时,也是热情有加。

再如,我喝茶较多,每天两瓶水是绝对不够的,到外面去买,一是店较远,二是进进出出不方便,到处要“扫码”,所以妻子经常向服务员要几瓶水,从来都是立即给你拿来。在这样一个缺乏人与人基本信任的年代,酒店或者外边遇到的人,让我感受到人心的温暖。

我想到“礼失收诸野”那句话。这样说,一点也没有对青浦的不恭,而是想说,现在上海这个大都市已经被官气、市侩气弄坏了,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好像对方都是危险的人,特别是近两年。所以,讲话做事都相互防着点什么,总觉得使人身心疲惫。一些基层的小胥吏总是事上谄媚、临下骄,总之,一句话,不尊重人。但是,我觉得在这里好像不是这样的。青浦的一些宣传牌子上称青浦是“绿色青浦,上善之城”,我觉得她是配得上这个称呼的。满眼青绿,现代化都市与乡间湖泊、树木蓊郁,再燥热的心,也会安静下来。孔子曰:“知者动,仁者静”,我不是“知者”却好动;自认为“仁者”却难静。到青浦来,庶几乎可治吾病。

我想以后一定还会带孩子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