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和政县李家坪眉户戏被列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和政县达浪乡李家坪村的眉户戏表演,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据一些老人们讲,早在1935年,李家坪村的一些戏剧爱好者组织起了业余演唱自乐班。后来,焦家尕庄人焦三(家名)在回老庄时,带头自编自导演出杂调剧,如《钉缸》、《打跳蚤》、《怕老婆顶灯》、《李彦贵买水》、《张连卖布》等剧目,每年春节或农闲时在本村演出。
1945年,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由张玉润带头组织张韩家、李家坪两个村的戏剧爱好者共同参加业余演唱剧团,由张玉润导演,演出秦腔、眉户折子戏。编排了《张连卖布》、《花厅相会》、《三娘教子》、《平贵还窑》、《别窑》、《牧童放牛》、《杀狗劝妻》、《藏舟》、《李彦贵买水》、《宋江杀楼》、《小姑贤》、《朱春登舍饭》、《游山打架》、《杀马坊》、《折梅》等秦腔、眉户折子戏,春节期间在本村搭台演出或随秧歌队串村演出。1949年随吊滩秧歌队串村演出36场,1952年后因演职人员多有参加革命工作外出而停止。
2006年10月又恢复活动,在冬季农闲时节排练眉户折子戏,2007年春节期间在村搭台正式演出。从正月初三到十五连续演出,同时应张韩家、马家庄、何家川等村的邀请进行了演出。演出的剧目有《花厅相会》、《李彦贵买水》、《张连卖布》、《买画》、《平贵还窑》、《游山打架》、《藏舟》、《牧童放牛》、《曹夫走雪》、《摘梅》、《宋江杀楼》、《拾黄金》等剧目十五折。近年来,通过县上文化事业支付的经费和自筹资金购置道具服装、乐器等,壮大了演出实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眉户也称“迷胡”、“小曲”、“曲子戏”,据传最早发源于陕西省的眉县、户县、周至、武功、凤翔一带的情歌小调。眉户源于何地,尚无文献可考,艺人相传,说法不一。一说源出眉县、户县,故称“眉户”。
眉户戏是何时传入和政地区的,目前尚无资料可查,估计可能是民国初年来河州地区经商的山西、陕西的商贾将眉户戏的表演带进和政,因其音调韵昧细雅柔腻,唱腔婉转,唱词道白伴音不裹词,字正音润,唱词道白均可以听清辨明,最易为民众掌握,加之曲子戏情节多为英雄、传奇、神话故事、婚配离合趣闻,不像秦腔那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据中心,故易为民间男女老幼接受,喜闻而乐见,在和政迅速流传开来。
和政地区眉户戏表演主要流传在城关镇、达浪乡及中北部的罗家集、马家堡一代。罗家集、马家堡一带常将眉户戏的表演与秧歌表演结合起来,在秧歌表演过程中,有专门的眉户戏剧目,当地人称作“小戏”,并且在秧歌中占有重要分量。而城关、达浪一带的眉户戏则以戏剧的形式进行表演,但随着各种文化形式的冲击,好多地区已见不到眉户戏演唱了,只有达浪乡李家坪村的眉户戏表演团至今仍然存在。
文 字:高 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