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赵镭饷
俯首甘为孺子牛,不负人民成就千秋伟业
■井延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落实“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求的政策注脚。
前不久,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也就在同一天,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传达出接续奋斗的鲜明信号:一方面,我们为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而自豪,另一方面,我们也决不会躺在功劳簿上懈怠不前!
从过去时,到现在时,再到将来时,是沉醉于过往荣光沾沾自喜,还是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志存高远?是踌躇于脚下沟坎裹足不前,还是坚决勇毅排除万难向前进?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都必须作出历史选择和现实回答。
自豪而不自满!对于“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埋头苦干,奋勇前行,就是百折无悔的初心、万难不移的使命!
初心使命,如星空大海般高远。立志于千秋伟业,就无惧于风霜雪雨,艰难险阻不足道也,所需不过是俯下身子踏实干。
申纪兰很平凡,她是中国千千万万妇女中的普通一员,是黄土地上生养的亿万农民之一。同时,她也是全国唯一一位第一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从1952年开始,申纪兰俯下身子,深深扎根于西沟村的田间地头。新中国成立之初,她倡导男女同工同酬,带领村民打坝造地五百多亩,把乱石滩变成了“米粮川”,解决了全村人的温饱问题。
申纪兰在劳作。
在被任命为山西省妇联主任的10年时间里,她主动提出“六不”的约定,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领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工作关系、不脱离劳动。1984年冬天,她主动辞去正厅级职务,回到西沟村继续带着大家干。20世纪80年代,她带领乡亲利用当地资源办起平顺县第一个村办企业;党的十八大后,她又响应号召主动提出关停“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企业,改建香菇大棚,引进光伏发电和服饰床品,发展红色乡村休闲旅游……
2019年,西沟村经济总收入7200万元,上缴税金1400万元,是平顺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村。西沟村的沧桑巨变折射着新中国的发展脉络,而始终扎根在西沟村的申纪兰,也用一生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的光伏扶贫电站(2018年5月1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2020年6月26日,在辞世的前两天,申纪兰对前来探望的平顺县前任县委书记陈鹏飞和现任县委书记吴小华再三叮咛:“我已经老了,没多少时间了。你们一定要按党的指示办事,听党话,跟党走,在领导下,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为民造福。”
“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为民造福。”这正是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行动准则。革命战争年代,先烈们殒身不恤,为劳苦大众打江山;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楷模们同样忠而忘身,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西藏,阿里。峡谷险峻、雪山高耸。在这样的“生命禁区”建设迄今为止世界上海拔最高、运距最远、最具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要面对怎样的挑战?
“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40%,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8级以上的凛冽寒风是家常便饭。”说起那段经历,时任青藏联网工程突击队队长、共产党员张明勋记忆犹新。
2020年11月29日在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拍摄的西藏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输电铁塔。新华社发
由于地形限制,无法用大型机械,他们就用人工组塔施工;车辆难以到达,铁塔材料和砂石就靠马帮驮运;沼泽地入夏消融无法施工,他们就冒着零下数十摄氏度的低温在冬季抢工期。2020年冬天,雪域高原上最后一个“电网孤岛”通了电,温暖了“天边阿里”人民的心房。
路途再远也不丢下一人,海拔再高也不落下一户,只为点亮这里的幸福。38万农牧民用电问题解决、产业车间流水线用上了稳定的电力、农业灌溉用上了动力电……“电力天路”也是西藏的脱贫致富之路。
脱贫攻坚,圆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千年梦想。在这一伟大征途中,全国累计选派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每年保持近100万人在岗开展驻村帮扶,足迹从雪域高原、戈壁沙漠到悬崖绝壁、大石山区,换来脱贫摘帽玉汝于成。
海报制作:安思翰
“我们照着1921年党成立时所立下的志向一直做下来,一步一步地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进。”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是民族复兴征途上的一座里程碑,更是乡村振兴的新起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记在心里,扑下身子埋头苦干,征途漫漫,接续奋斗,自会有无限风光在远方。
(执笔:赵镭饷)
(中国军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