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特点

初中化学虽然不难,但是知识点多,概念繁杂,有些还特别抽象,由于初中生认知水平有限,对于抽象的化学概念的理解确实有困难。所以说,对于初中生来说,化学可能没有其他科目那么好学。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初中化学难不难老师说了算)(1)

学生不会或者听不懂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老师!怎么能够把晦涩难懂抽象概念讲的简单,让学生容易理解才是最重要的。今天主要就拿初中化学中比较难懂的一个概念---“溶解度”来仔细分析下吧。

初中化学里面有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定义“溶解度”。先来看课本中的定义,“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这样一句信息量很多的定义让很多刚学化学的同学一头雾水概念很长,也很乱,更难懂,所以我们必须得拆开来看,挨个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定义。

首先你只要谈“溶解度”,从定义中可以看到必须有四个固定条件:一定温度、特定溶质、100g溶剂、达到饱和。下面分开来讲

① 一定温度:定义“溶解度”的时候为什么要把温度放在最前面,原来温度会影响溶质在溶液中的溶解程度的(或者增大或者减小):这里可以做个小实验,实验一:将固体硝酸钾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直到有少量固体剩余,这个时候说明100g水吃硝酸钾已经“吃饱了”,不能再溶解了,然后将烧杯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神奇的现象出现了,烧杯中的硝酸钾固体居然消失了,说明又被100g水“给吃了”,通过这个实验,相信同学们都可以认识到,原来温度真的可以改变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程度。所以在提到溶解度的时候必须要把温度放在最前面才有意思。不提温度,溶解度是没有意义的。

② 特定溶质:为什么非要两次强调特定物质呢,还是以实验来说明,将上面实验一中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倒出一部分到另外一个烧杯2中,然后往烧杯2中加入固体氯化钠,结果发现,新加入的氯化钠居然又溶解了,说明这个所谓的饱和溶液只是针对特定溶质“氯化钾”来说,而不是“氯化钠”,就好比给同学吃她不爱吃的面条,她很快就说吃饱了,但是你再给她最爱吃的巧克力,她却还可以接着吃,暂且可以这么理解吧,还没想到更通俗易懂的解释。

③ 100g溶剂:这个是比较好理解的,同样以实验来说明,还是取实验一中的饱和氯化钾溶液,加入固体氯化钾,发现不能溶解,然后再加入水,发现固体氯化钾消失,这就说明溶剂的多少也会改变所能够溶解的溶质的多少,所以要想谈“溶解度”,必须固定溶液质量,而在定义中是100g,很多同学会有疑问,为什么固定溶剂质量是100g呢,而不是其它的?当然也可以定义为其它的质量,比如200g、1000g等等。但是溶解度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物质的固有属性,200g、1000g意义是一样的,在一定温度下,比如100g水中溶解氯化钾10g达到饱和,,溶解度就是10g,而200g就能溶解20g,1000g溶剂就是100g,所以要是定义中规定溶液的质量是1000g,那么溶解度就是100g。

④ 达到饱和:这个比较容易,溶液达到饱和才能说溶解度是多少,就好比说同学们在告诉别人自己的饭量是多少的时候,肯定是在吃饱的情况下才会知道,不然你没吃饱当然就不知道你到底能吃多少,也就不知道自己的饭量了。

这就是这个定义的具体分析,离开这四个固定条件,谈“溶解度”就是耍流氓。当然,考试出题也是从这四个地方给同学们挖坑。

一起研究几个例题首先来一个简单的练练手,判断对错

例题1:l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20g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20g。(X ) 

错因:未指明温度。

例题2:在20℃,100g水中溶有20g硝酸钾,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g。( X) 

错因:未指明溶液是否已经达到饱和状态。

例题3:在40℃,烧杯内的水中最多可以溶解20g硝酸钾,所以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g。( X) 

错因:未指明溶剂是100g。

下面进行提高题练习,选择题

例题4:在一定温度下,将少量生石灰放入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搅拌并冷却至原来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剂质量不变 B.溶质质量增加 C.溶液浓度不变 D.溶解度增大

答案:C

分析:我们知道生石灰(CaO)放入石灰水中会与溶剂水发生化学反应,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CaO H2O==Ca(OH)2,由于溶剂参加了化学反应,所以溶剂减少,而温度不变,并且原溶液已经是该温度下的饱和石灰水,所以溶质的溶解度不变,在溶剂减少的情况下,所能溶解的溶质当然也是减少的。

例题5:将80℃的KNO3饱和溶液冷却至20℃,有晶体析出,此刻得到的溶液为20℃时的( )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稀溶液 D.浓溶液

答案:A

解析:由于溶解度与温度有关,而KNO3溶解度随着温度降低而降低,所以才有晶体析出,所以,当温度从80℃降至20℃的时候,KNO3溶液依旧是饱和的,因为只有饱和溶液才会有晶体析出。

例题6:25℃时,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200g和100g,然后分别都蒸发掉10g水,再冷却到25℃。现甲烧杯中析出m1g KNO3晶体,乙烧杯中析出m2g KNO3晶体。则m1与m2的大小关系是( )

A.m1=m2 B.m1>m2 C.m1<m2 D.m1=2m2

答案:A

解析1:关键点在于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的都是硝酸钾饱和溶液200g和100g,不管是200g,还是100g,其实只要是同一个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就可以把他们理解为是同一种溶液,你可以将他们混合,再分开,然后还是原来的样子,所以,既然都一样,那么我可以从甲乙烧杯中分别取出来等量的溶液,然后分别都蒸发掉10g水以后,只剩下析出的KNO3晶体,肯定是一样多的。

解析2:也可以这样理解,使用假设法,假设25℃下,乙烧杯中100g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为10g,那么根据前面讲过的溶解度的概念得出,甲烧杯中溶质的质量是20g。甲乙烧杯中的溶液浓度都是1/10,那么再蒸发掉10g水以后,由于温度没变,所以溶解度没变,溶液依旧饱和,浓度也没变,根据甲乙烧杯中的溶液浓度一样,可以得出20-m1/200-10-m1=1/10;10-m2/100-10-m2=1/10

分别算出:m1=m2=10/9

解析3:由于甲、乙烧杯中蒸发的水都是10g,并且蒸发前都是饱和溶液,所以蒸发的也是饱和溶液,所以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在同一温度下,将析出的硝酸钾晶体加入到10g水里面,恰好是饱和的,所以甲乙烧杯中析出的晶体加入到10g水里都是刚好饱和,所以析出的晶体肯定是一样多。

好了,通过上面的讲解,相信对于“溶解度”这个概念同学们肯定都理解透彻了吧!

更多关于学习内容请关注我吧,可以让学习变得简单与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