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跨年了,各位打工人大家平安这两周瓜尤其多,很多瓜离普通老百姓属实有点远与其吃瓜,我更关注打工人的饭碗是否抱得牢,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内卷真正原因分析?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内卷真正原因分析(用一个公式说清楚)

内卷真正原因分析

马上跨年了,各位打工人大家平安。这两周瓜尤其多,很多瓜离普通老百姓属实有点远。与其吃瓜,我更关注打工人的饭碗是否抱得牢。

之前有媒体报道快手将裁员30%,国际业务裁员30%已经开始,其他业务线裁员情况大致相当。12月1日开始爱奇艺进行一轮大规模裁员。在20%-40%之间,堪称(爱奇艺)史上规模最大。在此之前,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第一梯队也传出了裁员消息。

之前打车的时候,司机师傅跟我感叹互联网公司附近太堵车了。我跟司机师傅说,可不是么,一个公司就好几万人呢。司机师傅大为震惊,发出了一声灵魂拷问的感叹:做个APP要这么多人啊?以前的互联网是招10个人,做40个人的活儿,发20个人的工资。处于业务的快速扩张期,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现在的增长空间已经不明显里的,其实很多互联网公司内部是处于抢活儿干的程度,一个需求几个团队跨几个部门一起干,因为真的没有那么多需求要做。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浪费在跨部门开会沟通上。我的同事们一天七八个会都是正常现象。跨团队跨部门沟通上,你一句意见,我一句意见,时间就这么过去了。业务真的没有那么多,但必须显得自己很忙,否则在向上管理的过程中就会吃亏,晋升和涨薪就轮不到自己。

师傅马上说:现在各行各业都内卷的厉害。

那么问题来了,

到底什么是内卷

有人说,它是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导致的现象;有人说,它是一种内部长期自我消耗和重复,整体没有扩张和发展的现象。

对于年轻人来说,各种“卷”简直像是卷饼,里面什么馅都有。

比如,考“公”失利,是因为招录比越来越低;考研努力三年还没考上,是因为报名人数越来越多;

比如,“天,都晚上十点了,我们同事还没有一个下班的”;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内卷就是供给对需求没有很好的满足,进而产生的一种熵增行为。我们可以想象,如果需求大,供给少,每个人都会活得很好,每天都会朝气蓬勃,大家就不会感到内卷。就像下图中每个新技术、新场景的诞生初期,总会有一波人能比其他人嗅觉更敏锐,靠能力(忽悠)收割一波。一地鸡毛后,最后买单的还是老百姓和政府。

我用一个很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内卷程度,就是:

内卷度=供给/需求

按照这个逻辑,为什么会发生内卷?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方面是需求的真实性的问题。需求场景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虚假的,可能是有价值的,也可能是无价值的场景。比如最近比较热的元宇宙。元宇宙到底是不是真实需要的场景?在我看来元宇宙的存在会进一步加剧人们的焦虑,会更加驱使我们从现实世界向互联网迁徙。在现实中遇到困难的人会更加逃避现实,更喜欢去虚拟世界寻找成就感。热捧源宇宙的大厂、公司,他们一直善于利用人性弱点去收割。

再有再举一个例子,快手抖音每天在线人数几亿人,平均在线时长几小时。是人们离不开短视频吗?并不是。为什么看着很多内容,觉得很可笑很有意思,但是看过后又觉得很空虚,觉得自己浪费时间,但又管不住自己,觉得自己很内卷。在这些大厂的资本驱动下,现代人需要更大的信仰和毅力去对抗人性。

第二方面是供给对需求的满足问题。比如我们想了解一个事情,学一个知识。我们可能去网上找买书,看文章、视音频。但其实网上的大多是碎片化的观点,并不能称为知识。很多观点,如果你细品的话,都是缺乏逻辑,缺乏论证过程的,而且无论是我们工作还是学习,没有大段的时间去让你非常系统化的去了解一个知识,这就对每个人的学习、提炼、逻辑能力产生了非常高的要求。互联网实际解决了人与信息、人与人、人与物链接的效率问题,但是没有解决信息链接的质量问题。我们长时间的接收很多垃圾信息。这样的学习过程就会让人觉得很疲惫,很内卷。

什么是职场中的内卷

除了生活中,大家在职场当中内卷现象也是比比皆是。

大家都知道。这两年的疫情影响疫情对各个行业的影响比较大。职场中的打工人过的很辛苦。那么我们怎么去分析职场中的内卷?我这里有一个框架和大家分享。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分析一个职位的价值。我的观点是,职位的价值大小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孤立的去看。职位的薪资高低,价值大小,贡献大小,背后还代表了一个公司、一个行业,一个风口机遇的价值。而个人只是这几层大系统里面的最小的一环。

个人在职场中的价值=(X因素)*(产业/行业)*(公司)*(职位)

从这个公式来看,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会觉得工作中很内卷,产生不了价值。我们按照这个系统关系,从小往大说。

首先说,你的职位在一个公司里面是边缘角色还是核心角色。比如,零售公司的采销岗位就是核心岗位,技术岗位可能就相对地位差一些。能为公司产生大价值的职位就是核心岗位。

其次,你可能是个核心岗位,但是你的公司不行,你的公司在行业里面,不是头部公司。公司挣不到钱,活得难,那么你也会觉得很内卷,很累。付出一年也可能挣不到钱。

再次,你的公司可能是上市公司,你也是核心高管或者骨干。但是你的行业已经是夕阳产业,或者说是国家将要淘汰的产业。这样的话,你们公司可能整个都会被淘汰掉,甚至是以后想换工作都很难,因为行业已经不存在了。比如今年的教培行业遭到团灭,好未来大量的骨干员工遭到裁员。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教培行业这种情况?这里面又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叫做X因素。这个X元素可能是跟国家政策,经济形势,地缘政治,以及突发事件有关。X因素一出,一些行业受损,一些行业会受益。比如这两年的疫情突发,餐饮行业、旅游行业、航空业以及一些政府采购类的业务,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相反的,互联网公司、生物医药公司普遍业绩大涨,收割了这波成长业绩。再比如,中美贸易战下,硬科技以及卡脖子行业被看好。希望大家多分析宏观环境、地缘政治,预测机会走势。

我们说完上面几个因素后,最后才轮到个人价值。大家一定记住,个人价值一定会在时代下体现。只有时代的个人,没有个人的时代。在80年代,90年代市场经济的初期,还是以工业时代机械劳作为主。我们所谓的专业和本领就是车工、钳工等机械工种,就相当于现如今的程序员。但是,你要说你现在只会车工钳工,恐怕你连工作都找不到。在中美贸易战前,从事半导体工作的人是小众群体,收入水平较互联网差很多。但现阶段再看,从业者已经彻底起飞了。

现在的普通的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人很多。用我们上面的系统框架,怎么去分析这个情况?是哪层系统在起决定作用?我认为应该是从我们国家的经济层面和产业层面去解读。说明我们现在的经济形势不好,产业机会及产业需求不够旺盛,那么本科生就业市场就会比较内卷。

而另一方面,相反的,如果你现在是一个会打零件的手艺人,可以通过视频直播,打造自己的个人IP,获得流量和粉丝,大概率会比本科毕业生活的更好,收入更高。这个现象就很有意思。也就是我说的那句话,个人的价值永远在时代下体现。当你的职场经历遇到困境的时候,不妨想想去怎样利用自身的技能去适配甚至重构你的价值链条,进而找到新的职业机会和突破点。

通过改造需求打破职场内卷

那么如何打破职场内卷这种现象?或者说如何让自己的职业发展更进一步呢?我们还从开始的这个公式说起。

第一种思路就是提升供给的质量与效率。这个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也就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积累自己的经验。这个不多讲。

第二种思路就是从需求端下手。我们可以创造需求,重构需求,扩大需求。我们以元宇宙举例。元宇宙这个概念,是今年最热的一个产业概念,也是一个风口。很多的资本、创业者项目都冲进来,想分一杯羹。但是元宇宙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距离元宇宙的最早提出,已经几十年了。离它最近的一个行业是2016年起飞的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由于技术、场景和生态原因,至今一直不温不火,并没有发展起来。元宇宙里面讲的很多场景和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讲的高度类似。在我看来,元宇宙的提出就是某些大厂在资本的助推下,把旧的概念又重新包装,创造的又一新概念而已。还有这两年新消费很热,各种新食品、消费品牌层出不穷,套路都是一样的,都是资本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包装的故事。

作为一个打工者。可能无法参与到需求的创造。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及时地审时度势,不断的去总结自己的核心能力。积极的去做跨界融合,尝试创新事物。

总结一下。我们这篇文章,给大家分享了职场内卷发生的背景以及如何去评价自己在职场中的价值。数字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每个人都在不断的被数据化,线上化。这就要求我们对新事物,新形势有较快的反应速度和学习能力。并且,根据自身专业和优势去不断的修正自己和提升自己。

下一篇文章,我们来讲一讲如何职场中的打工人,如何规划跨界融合。对于职业规划,我有一套可实践的方法论。也欢迎大家来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