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33节(解读王阳明传习录276节)(1)

原文:

德洪曰:昔南元善②刻《传习录》于越③凡二册。下册摘录先师手书,凡八篇④。其答徐成之二书,吾师自谓“天下是朱非陆,论定既久,一旦反之为难”⑤。二书姑为调停两可之说,使人自思得之。故元善录为下册之首者,意亦以是欤。今朱、陆之辨明于天下久矣。洪刻先师《文录》,置二书于外集者,示未全也,故今不复录。其余指知行之本体,莫详于答人论学与答周道通、陆清伯、欧阳崇一四书。而谓格物为学者用力日可见之地,莫详于答罗整庵一书。平生冒天下之非诋推陷,万死一生,遑遑然不忘讲学。惟恐吾人不闻斯道,流于功利机智以日堕于夷狄禽兽而不觉。其一体同物之心,譊譊终身,至于毙而后已。此孔孟以来贤圣苦心,虽门人子弟未足以慰其情也。是情也,莫见于答聂文蔚之第一书。此皆仍元善所录之旧。而揭“必有事焉”即“致良知”功夫,明白简切,使人言下即得入手,此又莫详于答文蔚之第二书,故增录之。元善当时汹汹,乃能以身明斯道,卒至遭奸被斥⑥,油油然惟以此生得闻斯学为庆,而绝无有纤芥愤郁不平之气。斯录之刻,人见其有功于同志甚大,而不知其处时之甚艰也。今所去取,裁之时义则然,非忍有所加损于其间也。

词语解释:

①钱德洪:(1496—1574),初名宽,字洪甫,号绪山,时称绪山先生,浙江余姚人。王阳明大弟子,为王门“授业师”之一。在入京殿试途中,闻阳明先生病逝,即不试而奔丧。三年后中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后在野三十年,以讲学为业。

②南元善:南大吉(1487—1541),字元善,号瑞泉。陕西谓南人。官至郎中知府。王阳明学生,后罢官归乡,以讲学为业。

③越:今浙江绍兴。

④八篇:王阳明的八封信。即《答徐成之》二封,《答人论学书》,《答周道通书》,《答陆元静书》,《答欧阳崇一书》,《答罗整庵书》,《答聂文蔚》的第一封。

⑤“天下”三句:语出《王阳明全集》卷二十一《答徐成之》。

⑥遭奸被斥:南大吉为官期间,得罪豪强,遭受排挤,终被罢官。

译文:

钱德洪说:当初南元善在浙江绍兴刻印的《传习录》共二册。下册摘录了阳明先生的亲笔书信,共八封。其中《答徐成之》两封,我们先生说:“天下赞成朱熹,否定陆九渊由来已久了,一旦要翻案甚难。”这两封信姑且作为调解两种学说的观点,让人自己思考来获取真知。所以元善将这两封信收录在下册的开头,其用意也是这样。现在关于朱学与陆学的辨析已经大白于天下很久了。我刻印先生的《文录》,将这两封信放到了《外集》,以表示其中反映先生的学说还不太全面,所以现在不再录入。其余谈论知行本体的,没有比《答人论学书》与《答周道通书》、《答陆清伯书》、《答欧阳崇一书》这四封更详细的了。而谈论格物是求学者下功夫的具体方法的,没有比《答罗整庵书》更详细的了。(先生)平生冒着天下人的非难诋毁与诬陷,历经万死一生,(却仍然)席不暇暖地不忘讲学。唯恐我辈听不到这种学说,流于追求功名利禄的尔虞我诈,以至于日益坠落于蛮族禽兽的境地而不能自我察觉。(先生)视万物为一体的用心,(体现于)孜孜不倦以诲人的终生,以至于死而后已。这是孔孟以来贤人圣人的良苦用心,即便是身为门人弟子也不足以慰藉先生的这种情怀。这种情怀的表达,没有比《答莫文蔚书》的第一封更详细的了。以上各封书信仍然是元善之前所收录的。而揭示“必有事焉”就是“致良知”的功夫,明白简易又真切,让人当下就可以着手实行,又没有比《答聂文蔚书》的第二封更详细的了,所以增录了进来。元善当时处境危惧,却能身体力行以阐明(先生)之学,虽然最后被奸佞之人所排斥,犹然以自己这一生能知晓先生的学说而庆幸,而没有一丝一毫的愤懑忧郁不平之气。这些书的刻印出版,人们都知道其对于同志们来说助益良多,而却不知道元善当时的处境之艰难啊!现在我加以取舍,只是依据与时俱进的原则,并不是忍心在他采编的书上妄作増删。

解读:

钱德洪作序,交代一下《传习录》(即今本的上卷和中卷)成书的前因后果。至此,解析《传习录》全部结束了。

这本书曾经带给你的启迪和教益也许现在还历历在目,但是明天的明天,你也许就要将其忘到瓜哇国里去了,继续过着最让自己感到舒服的旧生活。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句古人之言,又能带给我们的几多影响呢?假如这本书真的带给了你灵魂深处的触动,也许,目前的这一刻,不是结束,而仅仅是一个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