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键词:耳鸣
很多人都有过经常或偶尔、不同程度的耳鸣经历,这是一种不舒服的感受。耳鸣严重者,耳朵嗡嗡作响,脑袋也跟着响。有的如同蝉鸣,有的像蚊子叫,有的像风吹过,未招即来、挥之不去,影响睡眠又破坏心情。除了这些困扰外,耳鸣人群最担心的就是:耳鸣会不会导致耳聋?
耳鸣不一定与耳朵疾病有关
“鸣久必聋”是不是真的?了解这个问题需要理清耳鸣和耳聋的关系。首先得知道听觉是如何产生的,耳聋又是如何发生的?
人的听觉的路径主要是:外耳收集声波,通过中耳的鼓膜和听小骨传递到内耳。内耳有一种感觉声音的细胞被称作“毛细胞”。这些细胞能将声波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经过大脑的分析处理,就有了声音的感觉。所以,在这条通路上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听力下降。
“耳鸣”是指在无外界客观存在的声源时,出现的主观声音感觉。但是耳鸣的发生相对复杂,因为耳鸣不仅仅与耳朵的疾病相关,还与很多其他疾病和情绪因素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一些非听觉因素,包括心理、情绪、认知、记忆等都参与耳鸣的发生和维持。
所以,耳鸣也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耳朵本身出现的问题,很可能与精神心理情绪的躯体化表现有关。
过度劳累可损伤听觉通路
我们可以将耳鸣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与听觉通路疾患伴发的耳鸣,第二类是与听觉系统疾病无关的耳鸣。
第一类与听觉通路疾患伴发的耳鸣,与耳聋的关系相对密切,但耳鸣和耳聋并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听觉通路受损后出现的两个症状。就好比感冒会流鼻涕,也会嗓子疼,但流鼻涕本身不会导致嗓子疼,嗓子疼也不会导致流鼻涕,它们共同是由感冒所引起的不同症状。
不过,由于耳鸣常常表现明显,而一些耳聋征兆在初期很难被人察觉,所以给患者造成一种耳鸣在前、耳聋在后的假象,或出现耳鸣导致耳聋的错觉。
但对于耳聋而言,耳鸣的出现很有临床意义。我们可以将耳鸣看做一个“预警信号”,提示需要进行身体检查,查找可能存在的听觉系统和全身其他系统的隐匿疾病,例如梅尼埃病、糖尿病或者血压变化、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
在通宵达旦工作时突然出现了尖锐的耳鸣声,则很可能是过度劳累所致,耳鸣的提示就是:快休息吧,再这么拼就会耳聋了。如果此刻放下工作睡上一觉,或许什么事都没有了;但如果忽视耳鸣的警告,就可能出现耳聋甚至脑血管病风险。所以,这一类耳鸣是否会导致耳聋,要看你有没有及时中断损伤听觉通路的危险行为。
当然,耳鸣就像噪声,其本身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听觉能力。此时,你并不是听不见,但会觉得听不清。就好像在饭店等嘈杂环境中,即使周围的声音不大,对面的朋友说话时你依然会不自主地凑近听一样。耳鸣就是把这种嘈杂的背景声从耳朵外转移到了耳朵内,它影响的是辨音,而不是听音。
负面情绪或事件会引起耳鸣
再说说与听觉系统疾病无关的第二类耳鸣,它与耳聋没有什么关系。患者常常自诉耳鸣很严重,影响睡眠和情绪,甚至因为耳鸣而烦躁,但是听功能检查完全正常。此时,就要警惕是否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或情绪问题了。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感觉四肢乏力、萎靡不振。是身体某个器官出问题了吗?当然不是,而是不好的心情在身体上的表现。生气、暴怒等负面情绪,或投资损失、工作不顺利等负面事件都可能引起耳鸣。
此外,人类的记忆中枢还可能会对耳鸣进行记忆储存。因此,很多人发生几分钟或几小时的一过性耳鸣后,如果不那么在意,耳鸣可能慢慢就消失了。但如果特别关注耳鸣,甚至主动去“听”耳鸣,那么耳鸣就会越来越响,越来越持续。这就好像拍皮球一样,你越是用力,球弹得越高。这个现象,我们称为“耳鸣认知”。
积极的认知有助于治疗耳鸣,而消极的认知会影响心情,从而加重耳鸣陷入恶性循环。对于这一类患者,需要鼓励他们做运动、振奋情绪、保障充足的睡眠,转移对耳鸣的注意力。
总之,耳鸣并不会真正导致耳聋,但有时耳鸣的确与耳聋伴行。从防治角度来讲,出现耳鸣后应及时就医,请医师进行检查并鉴别症状和疾病的关系。我们要看到耳鸣的积极意义,将它作为一个信号,提醒自己审视并注意身体和情绪,以及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
主讲丨北京同仁医院
供图丨视觉中国
,